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短20世纪”(注:作者指从一战爆发到苏联解体止)仿佛一张三联画,或者说,像一个历史的三明治。从1914年起,到二次世界犬战结束,是大灾难的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25至30年期;这短短数十年光阴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改变,恐怕远胜任何长度相当的历史时期。而20世纪的最后一部分,则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其实对世界的极大部分来说,例如非洲、前苏联,以及欧洲前社会主义地区,根本就是又一灾难时期。站在90年代的制高点上望去, “短20世纪”仿佛是由一个时代前往另一个时代,途中短暂地穿过一段黄金时期,最后进入一个问题重重、不可知的将来——但是未来不见得就是世界末日。……关于历史,只有一项通则可以绝对成立,那就是只要有人类、历史就会继续下去。

——摘编自 [英]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914—1991》

阅读材料,任选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证。 (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加坡于1991年开始连续出台实施国家科技发展5年规划以来,目前已进入第7轮。2001年,新加坡政府投资85亿美元,打造世界级科技商务研发中心——“经壹科技城”(One North)项目,重点研究领域是生物医疗、咨询传媒和信息通信。“One     North”已发展成为一个汇聚科研精英和创新人才的科技平台,有近5万名员工,400余家领先企业和环球机构、超过700家起步公司、16个公共研究机构,以及5所企业大学或学院。根据《2022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新加坡吸引和赋能人才的能力排名亚洲第一位、全球第二位。新加坡400余家跨国公司拥有10万余名外籍高端人才,3万余名信息与通讯专业技术人才中约有30%来自国外,高等院校中近40%的教师为外国人。为鼓励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于2008年启动“概念验证资助计划”,在该计划支持下,涌现出内窥镜机器人、纳米颗粒的疾病诊断技术等众多突破性成果。新加坡总理亲自领导的研究、创新与企业理事会,宏观制定产业科技创新领域发展方向……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邀请知名企业家、投资人和研究人员做演讲,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热情。政府还设立了1亿新元国家青年基金,以支持有创新精神的青年。2018年以来,新加坡被敲定并签署了2项超大自由贸易协定,分别是《欧盟—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摘编自王建美《新加坡科技创新实践与经验启示》

材料二   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规划》中指出,到2025年,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明显增强,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科技创新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 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203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奠定坚实基础,为提升上海“五个中心”能级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摘编自王道军《逐条解读上海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22条意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科技创新迅猛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围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谈谈你的合理建议。
2024-05-0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含答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对20世纪有一些看似“矛盾”的表述:20世纪既是“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的世纪,又是“摧毁了所有的幻想与理想”的世纪;既是“进步”的世纪,又是“悲剧”的世纪。

—摘编自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请以“某一世纪既是的世纪,又是的世纪”为题,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可以选取材料的世纪和观点,亦可另选世纪和观点;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朝的国家机构中,有不少部门参与到科技管理之中,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铸钱监等掌管各种手工业和水利工程的部门,集中了各种专门人才和大量的优秀工匠。在人才选拔中,唐代设置了“明算”一科,与明经、进士等科目并列。据记载,唐代共有32人因发明受到奖励,如李淳风发明了浑天仪,太宗加授其为承务郎。总之唐代科技成就是辉煌的,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王颜《唐代的科技与世界》

材料二

国家科技举国体制简况
美国二战期间,总统直接领导“最高政策小组”,动员政府部门、各类企业、科学家和工程师联合攻关,实施“曼哈顿计划”。二战结束后,通过项目经理制在全国遴选科技人才,以研发合同动员市场资源集成创新,实施了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大科学”攻关。
苏联二战期间,斯大林在国家国防委员会下设科技委员会,建立众多的研究所、实验室和科学城,形成了“管理—科研—生产”的联合体。二战结束后,制定了优先发展原子能、航天等战略,打造了“政—军—工—科—教”一体化的国家科技体制。

——据张宇等《科技创新中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路径》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194911月,党中央组建中国科学院,承担全国科技事业管理工作。通过构建计划引领、统筹分配、组织动员,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我国建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举国体制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任务,我国实现了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跃升。中共十四大后,运用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摘编自唐亚林、郝文强《新型举国体制:历史演变、时代特征与模式构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科技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苏联科技举国体制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构建新型科技举国体制的意义。
2024-03-22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拔尖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3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科研组织与技术进步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1873年德国“国立物理研究所”、1876年美国爱迪生实验室即在此背景下创立;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

材料二   二战以来,科学研究出现一种新模式——“大科学”。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大科学”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舞台。

——摘编自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4-01-20更新 | 234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4 变化、趋势类非选择题(含答题模板) -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04年5月,英国学者舒亚·库纳·拉莫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是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温州模式是一种依靠民间力量、民营经济发展而成的“自下而上”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约束性模式和市场主导型模式。珠江模式也被称为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发展模式。深圳模式以民营经济为主,呈现创新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的显著特征。与深圳模式相比,浦东模式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使命:探索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的方式……探索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体制改革的有机结合方式等。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仅有679亿元人民币,1978年增加到3624.1亿元,2008年增加到300670亿元。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561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达到19460.3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1291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612倍。2007年底,中国的城市数量达655个,比1978年增加462个。在城市数量增加的同时,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大城市的数量增长迅速。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8年的11.3%,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从1978年的23.9%上升到2008年的40.1%。

——摘编自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

材料二 1947~2000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单位:十亿美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制造业总产值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19476030
198052724
1993111817.6
19941289.117.4
20001566.615.8

——摘编自石光宇《美国去工业化与后工业经济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工业化模式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0~2000年美国工业化演进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上半个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资本主义元气大伤,一片萧条与恐慌,世界各国人士都在讨论西方制度垮台的可能性,人民预感到资本主义“末日来临”,很快就要“寿终正寝”了。但是,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如下变化:首先,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和干预,这是现代资本主义与传统资本主义的主要区别之一……其次,国家职能的变化,即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而且是国民经济的管理者、各种经济法规的制订者和执行者。……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了福利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和中间阶层的壮大。社会结构变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即富人和穷人都是少数,中等收入的中间阶层占大多数。……这些变化使资本主义开始从困境和危机中走出来,“死里逃生”并“转危为安”。

——摘编自钱正武《世界历史视野中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关系方面发生的变化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简要说明“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
7日内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一生目睹了工业化锦标赛的全过程。第一次工业革命,造就了大英帝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群雄并起,帝国混战,德国与日本误入歧途,并因此衰落。最终登上领奖台的,竟是英国往日的小弟,美利坚合众国。他在著作中指出:“英国正在成为一个不竞争的寄生经济体,纯粹依靠过去的财富积累、依靠对手的进步过日子”,这是谁都无法救治的“英国病”;“资本家对利润的追逐与聚敛,主导了整个经济,甚至是全部生活”,帝国衰败的挽歌,深埋在英国文化的土壤中。

——摘编自赵一凡《英国现代化奇迹》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后,1985年,法国提出欧洲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全面合作的“尤里卡”计划,同年,欧洲17国和欧洲共同体代表召开会议同意了该计划。“尤里卡计划”由企业、研究机构、大学和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其目标是开发生物医药、通讯、能源、环境、信息、激光、新材料机器人和产品自动化以及交通等9个领域的竞争性技术,其中近75%的项目由企业承担。各国政府会对每个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但计划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校自筹资金,总体而言,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比重约为12.5。此外,“尤里卡”计划对研究项目制定了严格标准,即每个项目至少有两个成员国的两个独立的合作伙伴共同申请,项目必须具有技术创新和商业化性质,项目须具备民用性质等。

——摘编自张换兆等《尤里卡计划的特点及对我国科技计划改革的启示》

材料二   19863月参加国防科技会议的四位科学家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通过特殊渠道向邓小平上书,建议设立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跟踪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前沿。邓小平做出了“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经过反复论证和探讨,198611月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纲要》决定在2000年之前投入100亿人民币,重点支持航天、激光、能源、材料等7个技术领域15个主题项目的研究发展。863计划的总体目标是:积极跟踪国际新技术发展动向,并有所创新,培养科技人才,实现高技术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为下个世纪国家发展储备后劲。从1991年到1996年,国家科委又将水稻基因图谱、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关键技术、超导技术和海洋技术作为专项纳入计划。

——摘编自金红梅《科学家和政治家的合作:“863计划”制定过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尤里卡”计划的特点并分析提出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863计划”的特点并分析其实施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哪一种模型(以及方案、数据、结论等等)是永恒的,今天被认为‘正确’的模型,随时都可能被新的、更‘正确’的模型所取代。科学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古希腊算起),它有着成长、发展的过程,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它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判断一种学说是不是科学,不是依据它的结论,而是依据它所用的方法、它所遵循的程序。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科学不等于永恒的正确”这一观点的合理性。(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5-11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