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1 . 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作出“调整一线,建设三线”的战略决策,遵循“分散、隐蔽、靠山”的指导原则。很多三线企业坐落在交通不便、远离原材料以及相关上下游企业的地方。据此推知,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A.平衡地区经济发展B.调整国家工业布局
C.完善经济发展链条D.应对国际紧张局势
2 . 新建项目布局本着“大分散、小集中”的精神,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在此精神指导下进行的大规模建设,初步改变了中国内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等状况。由此推断,这些项目建设处于(     
A.经济恢复期间B.抗美援朝时期C.一五计划期间D.三线建设时期
3 . 亚明的《货郎图》展现了江南人民的生活情景。画面采用传统工笔重彩技法,全景式展开,人物姿态优美。此画背景部分全为绢底,这一设计衬托出了妇女、儿童的衣着和花布的鲜艳华丽。这一画作(     

亚明《货郎图》(1958年)
A.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普遍展开B.重现了广大人民土改后的激动和愉悦
C.表现出劳动人民幸福祥和的生活氛围D.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突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黄河夺淮南侵。自明中期以后,下游淤高,河成悬河,黄、淮、运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明廷开始设立“总理河道”一职,全权负责黄淮事宜,各地文武官员均受其节制,紧急情况下可调动军队参与治河。明代河防所需费用主要是政府负担,但后期随着河工日繁,也自地方民间摊派筹措,河工民夫多出自徭役,按地亩征发民夫。明代总河由朝廷直接委任,视其治河成效决定升迁去留。总河离任前,可以推荐一批熟悉河务、勤勉能干的官员,使之受到封赏或优先补缺升迁。最迟在明末就有了具体的河防失职官员处罚条例,崇祯年间的总河周鼎被流放,依据的就是“故决河条例”。

——摘编自《明清时期黄淮河防管理体系研究》等

材料二   治理淮河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水利工程。1950年夏季淮河遭到全流域水灾,党和政府直接领导淮河治理,开始启动淮河根本治理工作。同年,政务院发布《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两项重要原则:一方面尽量利用山谷及洼地拦蓄洪水,一方面在照顾中下游的原则下,进行适当的防洪与疏浚。到1957年冬,国家共投入资金13.3亿元。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中国广大技术人员制定出主动地控制和利用洪水的治淮计划草案。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指出,不但要使淮河流域2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永绝水患,同时还要发展5000万亩的农田灌溉,改善2000公里的航道系统,并建造若干水力发电工程。

——摘编自王瑞芳等《蓄水还是排水:新中国治水思想的新突破——以淮河治理为例》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为构建黄淮河防管理体系而采取的举措。
(2)对比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新中国治淮手段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治淮成功的时代价值。
5 . 由于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的军事挑衅加强,中国在工业薄弱的西部地区展开三线建设,建设内容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实施了数千个建设项目。三线建设(     
A.杜绝了战争威胁B.改善了工业布局
C.健全了工业体系D.改变了经济结构
6 .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认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内容是“集体化加机械化”模式。20世纪60年代,在逐步了解、研究了西方国家农业发展的事实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内容转变为有步骤地实现“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电气化”。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农村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B.经济体制改革已逐步展开
C.对苏联农业模式有所反思D.政策制定受意识形态影响
2023-01-19更新 | 348次组卷 | 7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五)文综历史试题
7 . 1964年至1965年,一大批工人、干部、科技人员和解放军官兵告别繁华的都市,举家西迁。中国在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成昆铁路、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大中型项目300多个。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为了改变全国工业布局B.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
C.加速中国现代化的完成D.实现全国人口大迁移
8 . 时代塑造青年,青年创造历史。在社会变迁中,共青团活动都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后共青团的主要活动(部分)

时间共青团活动
1954年在北京苏联展览馆工地上诞生了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青年突击队活动是以提高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1955年团中央发出《关于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问题的一些意见》,广大青年热烈响应号召,迅速掀起一个全国性的垦荒热潮。
1957年党中央要求共青团“团结全体青年积极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以便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共青团积极响应
号召,带领广大团员和青年积极地投入到经济建设的各项事业中。
1963年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广大青年提出了“像雷锋那样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口
号,此后学习雷锋活动的持续开展,一直延续至今。
1983年共青团在企业团组织和青年中开展以“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五小”智能杯生产竞赛活动。
20世纪90
年代以来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共青团主要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活动和青年文明号活动等活动。

——摘编自李星《浅析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活动及其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史实,以“时代的青年”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1-15更新 | 385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3届高三4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画报》:大国脸谱,时代变迁

材料   19501965年《人民画报》的封面以工人作为封面图片的有23幅,农民18幅,儿童28幅,少数民族群众10幅,军人6幅。例如:1955年年度封面,农村合作社农民手捧着丰收的稻谷,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展现了农民春风满面、欢乐和幸福的形象。1957年年度封面是鞍山钢铁厂生产的夜景。

19771999年《人民画报》的封面,呈多样态势,体育健儿、影视明星、科研人员、风景花卉等频频出现。封面人物中演艺人员达44幅,运动员24幅,科学工作者17幅。例如:1980年第8期为女排主攻手郎平赛场扣球的画面;1997年第4期为影视演员宁静;1998年第5期是骑着自行车的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

20002016年《人民画报》的视野不局限于国内,封面设计、排版和图片设计方面更具国际风格;选择内容愈益丰富,不管是政府官员、行业大腕还是普通百姓,人物形象生动丰富。例如:2003年年度封面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及返回成功,整张图片通过电脑合成技术将三种元素组合到一起,图片中心为宇航员杨利伟。2004年的年度封面是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的冠军刘翔。2014年有5期封面反映习近平及第一夫人的外事活动。

——摘编自朱子涵《大国脸谱,时代烙印——<人民画报>的封面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大国脸谱与时代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0 . 1965—1966年,中共中央西南局总结出工厂与公社结合的新模式,主要内容为“厂社结合,工农并举,两种所有,分别核算,互相支援,等价交换,大庆大寨,共同发展”。当时,总结和推广这一新模式的意图是(    

A.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B.消除城乡社会发展的鸿沟
C.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D.探索工农协调发展的路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