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2 道试题
1 . 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参与。西北、西南地区大量少数民族同胞参加,他们主要通过参加建设会战、提供物资支援、开展慰问演出等方式为三线建设作贡献。汤景英、安顺发等技术工人是少数民族同胞参加三线建设的缩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B.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空间分布格局
C.利于构建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D.彻底改变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
2023-11-11更新 | 15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武汉建设】

一九五三年,成立武汉大桥局,开始筹备兴建武汉长江大桥。 一九五四年七月,苏联派遣专家组来华进行技术援助。 一九五七年九月竣工,十月验收交付使用。 至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大桥在技术设计中,中苏技术人员的共同研究,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尚无先例的、新的基础结构和新的施工方法——大型管柱基础、管柱钻孔法。在工程进行中,全国人民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国内科学技术专家亦贡献了不少的宝贵意见。 为建设长江大桥来自全国各地的职工,不论酷暑严寒,不避狂风骤雨,不畏洪水骇浪,英勇搏斗,表现了工人阶级无比的英雄气概。

——摘编自《武汉长江大桥建桥记》

武钢1.7米轧机工程是20世纪70年代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1972年中央决定从日本、西德引进一米七轧机成套设备。 1974年9月破土动工,1981年12月交付生产。 引进建成后,为提升1.7米轧机总体装备和工艺水平,武钢公司在掌握引进的几百项专利和技术诀窍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 到 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7米”开发创新的新技术项目达197项,其中达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有47项。

———摘编自《武钢一米七轧机的引进始末》


以上两段材料提供了两个武汉重要建设项目的案例,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诸多启示。请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3-11-10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共和国长子”挑起制造业大梁长春被誉为“车轮子上的城市”,建设了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1953年6月,毛主席亲自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年轻的共和国通过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培育出一汽这个“共和国长子”。第一汽车制造厂于1953年奠基,1956年建成投产,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卡车,命名为解放牌CA-10,结束了中国不能自行生产汽车的历史。1958年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和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用第一夯实着“第一汽车”的基业。从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到80年代初,解放牌汽车一直没有改头换面,销量持续下滑,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1986年2月14日,第一汽车厂召开转型换产万人誓师动员大会。1987年解放CA141 正式投产,一汽“不停产、不减产、垂直转型”成功,创造了中国汽车发展史的奇迹。1991年2月6日,一汽大众公司成立。2002年,与天津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联合重组;与丰田正式签署合资合作协议。2006年一汽进行自主创新,努力打造自主品牌,当年5月18日推出奔腾轿车。而今,一汽进一步打造民族汽车品牌,走出新时代汽车强国之路。


一汽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工业发展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
4 .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历代统治者往往把粮食安全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常平仓制度,就是通过国家收购和销售粮食来发挥储备的调节功能,稳定粮食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与现在中央储备粮的功能类似。魏晋隋唐时期的义仓制度,就是民众主导经营,发动社会基层力量,鼓励全民储备,弥补了国家粮食储备布局和结构上的不足。宋元时期社仓制度,则是在自愿原则下,粮食储备民有、民办、民管,国家只适度监管,进一步弥补了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和数量的不足。而明清时期的预备仓制度,则是由政府出资,以备荒救灾、稳定粮价为目的,粮权归国家,管理由民间负责,政府只派官员对其经营进行稽核巡查。

——张中《中国粮食仓储的历史与展望》

材料三   此事应与备战、备荒、为人民联系起来,否则地方有条件也不会热心去做。第一是备战,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有枪炮,无所用之。第二是备荒,遇了荒年,地方无粮棉油等储蓄,仰赖外省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困难更大。而局部地区的荒年,无论哪一个省内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几个省合起来看,就更加不可避免。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再则要为全体人民分散储备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三则更加要为地方积累资金用之于扩大再生产着想。所以,农业机械化,要同这几方面联系起来,才能动员群众,为较快地但是稳步地实现此种计划而奋斗。

——《毛泽东就农业机械化问题致刘少奇的信》1966年3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贾谊的粮食安全观并分析这些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粮食储备措施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备战备荒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这一政策的影响。
2023-10-26更新 | 199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育贤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工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方面模仿苏联的办法,对快速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起到了很大作用。当时,苏联专家在鞍钢奉行的“马钢宪法”的企业管理模式,“马钢宪法”是当时苏联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工厂的管理办法,即实行集权化管理,搞物质刺激,依靠少数专家和繁琐的规章制度,不搞群众性的技术革命。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一管理模式与中国国情渐行渐远。具有强烈创新精神的鞍钢人,实际上一直在设法突破“马钢宪法”的束缚。“一五”期间,鞍钢工人为新中国建设炼出了第一炉钢水。“一五”结束后,鞍钢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形成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独特模式:“两参”就是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工人群众参加企业管理;“一改”就是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是指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与工人群众相结合。1960311日,中共鞍山市委向党中央作了《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322日,毛泽东同志在对该报告的批示中,高度评价了鞍钢的经验,并把他们的经验称为“鞍钢宪法”。多年来,“鞍钢宪法”一直是鞍钢的宝贵财富,他们始终坚持传承和弘扬“鞍钢宪法”精神,并不断赋予“鞍钢宪法”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辽宁日报2019年10月3日《“鞍钢宪法”原来是这样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鞍钢宪法”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鞍钢宪法”的精神内涵及历史作用。
2023-10-18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许济洛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铁路建设成就

铁路名称修筑概况
成渝铁路19506月动工,19526月通车,从成都到重庆,是新中国建成的首条铁路
鹰厦铁路19552月动工,19581月运营,移山填海,从(江西)鹰潭到厦门
川黔铁路从成渝线上的小南海站至贵阳站,196510月通车
贵昆铁路从贵阳到昆明,19663月通车
京九铁路1993年动工,199511月铺通,从北京到香港,是我国首条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距离最长的交通大动脉
南疆铁路从库尔勒至喀什,19969月动工,19995月建成
大秦铁路从大同到秦皇岛,2007年年运量实现3亿吨,成为世界上年运量最大的重载铁路
青藏铁路在青藏高原上蜿蜒1000多公里,攻克世界铁路建设史上三大难题,20067月通车
京沪高速铁路20084月动工,从北京到.上海,长达1300公里
京津城际铁路20088月通车,我国首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一流水平

——据高志华《新中国铁路60年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选择材料中的事例(两个以上),以“新中国铁路交通”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10-1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64年到1980年,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学界对三线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1三线建设决策形成李宗植《我国三线建设及其得失浅析》提出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改善我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状况是三线建设决策形成的主要原因。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分析了紧张的国内外形势和不合理的国防建设布局对三线建设决策的影响。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三线建设》提出三线建设决策的形成和苏联卫国战争的经验有关。
2三线建设的影响与历史评价部分从工业学视角出发的研究认为,三线建设改变了我国的工业布局,推动了三线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部分学者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视角认为三线建设在持续多年的高投入中,因仓促搬迁、建厂等导致浪费严重。
3三线建设区域研究既有全国性研究也有分地区研究。全国性的研究比较多,也比较简略,多为概括全国的三线建设成就。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分地区的研究逐渐盛行,学者回顾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甘肃等地的三线建设历程。
4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决策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三线建设。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表格中“”的内容(研究方向和可能的成果要具体)。
2023-10-1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那时候,中国的奇迹有很多,林县的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八万座大中型水库,大江大河的治理;成渝铁路、成昆铁路、三线建设、两弹一星、首都十大建筑、许多重大科技突破、建立中国工业的基本构架……奇迹数也数不清。这些奇迹(     
A.得益于人民长期凝聚形成的巨大力量B.大多数都诞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有力推动新中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D.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9 . 三线建设一般循着“迁建”、“包建”、“新建”三种方式,着眼点“是增强国防工业支持大规模反侵略战争的能力”,沿袭和发展了建立根据地、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内地建成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这表明三线建设(     
A.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B.旨在应对严峻的外部威胁
C.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D.提升了人民文化生活水平
2023-10-04更新 | 212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10 . 读下面《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六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建成通车(     
   
A.对东西部经济联系起到一定纽带作用
B.意味着西藏自治区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
C.体现出新中国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视
D.反映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3-10-0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