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从1901年清政府着手改革考试制度,到1906年废除科举考试之前,清政府兴办学堂,并制定种种规定,如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被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被授予生员功名(秀才)等。这说明该时期(     
A.科举制的公平得到社会认可B.中国教育改革实现了平稳过渡
C.改革满足了民众的利益要求D.中国教育改革新旧杂陈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877年—1879年,清政府在台湾和天津架设了军用电报线,到1902年,陆续建成多条电报线。此举旨在(       
A.推动中国通讯近代化发展B.抵制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C.促进地区间的交流和联系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09年,清廷在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并向地方派遣财政监理官,长期驻扎各地。但各疆臣对于省财政清理与财政监理官往往采取敷衍态度,更有甚者意加阻扰。这反映了(     
A.维新变法受地方抵制B.割据势力不断增强
C.中央集权面临着挑战D.财政体制走向僵化
4 .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他在文中指出中国传统小说之思想内容是“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因此“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这表明梁启超意在(     
A.批判传统小说B.推动社会改良C.发起文学革命D.推行维新变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03年日本留学生中出版的《江苏》杂志上有一段话提到:“横瞰欧美之光明政局,旁探近代之革新历史,注目于其社会,关心于其国事,每有一种葱葱勃勃伟大昌隆之气象,目击焉而心花开,耳触焉而气概扬,不知不觉间激起吾欢欣歌舞羡慕恋爱之一片良感情,跳跃于心头而不能自镇。”这体现出当时的有志者(     
A.宣传改良思潮以挽救危机B.主张留学救国路线
C.学习西方拯救国家的热情D.助力清末新政实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1908年清政府出台的《钦定宪法大纲》以“巩固君权”为旨归,而且特别说明将来起草宪法要以该文件为蓝本。与《钦定宪法大纲》同时发布的“九年筹备清单”规定:颁布宪法在先,召集国会议员在后。这些举措(     
A.推动了近代中国改革的深化B.安抚了革命派的不满情绪
C.激化了立宪派与清政府矛盾D.直接导致了武昌起义爆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898年1月,贵州学政严修奏请开经济特科,被清廷批准,特科要求在已仕官员中荐选人才,“覆试后,带领引见,听候擢用”,“初场试(经济)专门题,次场试时务题,三场仍试四书文”。这一做法(     
A.配合了戊戌变法的开展B.意在适应清末新政的需要
C.加强了在职官员的考核D.反映出官员选任的功利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梁启超在著作《戊戌政变记》中,对戊戌维新进行评论,“变法而不变人,则与不变同耳。故先生(指康有为)所条陈章奏众多……皆主齐力并举,不能枝枝节节而为之……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使不然者,则此三月之中,旧弊当已尽革,新政当已尽行……而天下肃然向风矣。”对梁启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变法的众多措施都逐步实行B.变法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碍
C.变法亡于改革家的急功近利D.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023-10-0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考班)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如表反映了(     
清末部分获奖商人一览表
绅商奖赏事由
张煜南侯补三品京堂集股200万元以上,开办潮汕铁路
张謇头等顾问官,二品衔集股100万以上,开办江苏耀徐玻璃公司、上海轮步公司
林尔嘉头等议员(二品顶戴、五品京官)集股150万元,创办福建信用银行
祝大椿二品顶戴集股200万元以上,创独资公司两所,合资公司两所,雇工4000人以上
A.科举制度被近代文官制度取代B.新式商业模式普遍推广
C.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D.当时社会面貌新旧杂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图是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颁布的新学制“癸卯学制”的结构示意图(高等教育部分)。据图可知,清末的高等教育改革(       
A.以发展近代实业为宗旨B.彻底摒弃“中体西用”的思想
C.重视学生全面协调发展D.有利于推动社会择业观的改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