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西周已有公开的人口调查,还有专司人口统计的官吏。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统治阶级建立了严格登记户籍的“书社制度”、呈报户口及税收的“上计制度”,加强了人口管理。唐朝政治家杜佑认为治国理政需要掌握详细的人口数字,曾尝试多种方法统计人口,如根据食盐消费量估算进行。明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户贴制度”,制定了统一的填写要求和规定,其调查项目之完备,在当时世界上实属罕见。

——摘编自董友涛《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发展史叙略》

材料二   1908年《预备立宪公会公报》介绍并讨论了日本东京的人口调查。1909年,清政府发布“宪政编查馆奏定统计表总例”,并公布民政和财政统计表式的详细解说。各地调查登记户口时,须核查登记外国人口、教民人口和每户的壮丁、学龄儿童。在此过程中,地方自治区域调查亦同时进行。

——摘编自李章鹏《清末中国的近代人口调查》

材料三   2020年,我国组织实施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与前六次相比,“七普”全面引入电子化方式进行登记,利用互联网云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上传,还利用部门行政记录数据对普查进行核验比对。“七普”为了解全国人口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详细的分年龄人口信息,也为人口领域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摘编自张现苓《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数据准确性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清末人口统计的目的有何不同,并分析产生这些不同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战略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表为维新变法期间创办的《时务报》论说文中涉日篇目统计,对如表解读合理的是(     
梁启超汪康年麦孟华徐勤章炳麟欧榘中汪大钧读者来搞佚名合计
全体5915124222136115
日本364541225059
比例61%27%42%100%50%100%100%39%0%51%
A.《时务报》激发了抗日热情B.甲午后民众民主意识浓厚
C.甲午战败推动国人关注日本D.维新派主张联日抵制欧美
论述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设主义”   

之集体之个体
1911年《留美学生年报》创刊号介绍美国留学界情:形,强调"建设主义"是留美学界之一大特色。所谓"建设主义"有三重意涵:其一,留学生多修实用之学;其二,美国为"大建设之国",建设精神处处可见,在此留学不能不受此影响;其三,中国即将步入建设时代,铁路开矿政治法律,莫非建设事业。
1911年留美学界之专业统计
一、选修人数25人以上
通常大学科50人,铁路工程50人,农业38人,科学34人,矿业27
二、选修人数-1525
商业:23人,机器工程23人,化学工程19人,电学工程15人,理财15
三、选修人数515
法律12人,政治11人,教育10人,化学9人,医学6人,语言6
四、选修人数15
神学4人,哲学3人,音乐2人,牙医1人,森林1人,建筑1

——据朱庭祺《美国留学界》

1911年初到美国留学的胡适给好友写信道)弟初习农后以本年所习大干属文学,且自视性与之近,有改习arts(文科)之意,今则立定志向,不再复易矣。其故盖以弟若改科,必专习古文字,然此是小技,非今日之急。……“文学救国”今非其时,故不欲为。

——《胡适许怡荪通信集》

1917年胡适在归国日记中感叹)吾数月以来,但安排归去后之建设事业,以为破坏事业已粗粗就绪,可不须吾与闻矣。何意日来国中警电纷至,南北之纷争已成事实。时势似不许我归来作建设事。

——《胡适日记全编》

评述1910年代留美学界的“建设主义”。
2023-05-28更新 | 19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近代中国留学与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一   1872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在监督陈兰彬等带领下启程赴美,在此后的三年,又有90名幼童分批赴美。他们年龄最大者16岁,最小者10岁。中国第一波留学运动后因封建守旧人士的破坏而半途夭折,但这批留美学生日后大都成为中国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有学者统计,这批留美学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业者有30人,其中矿师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者5人,其中大学校长2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外交官12人,外交总长1人,内阔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从事海军者20人,其中海军将领14人。

材料二 20世纪初出现了大批中国学生涌向日本留学的热潮。……中国人前往日本留学的多数是青年学生,也有王公贵族、秀才举人、在职官员,甚至缠足女子、白发老翁亦不甘落后。有的夫妇同往,有的父子、兄弟相随,还有全家、全族留学的情况。

在留日学生中间,许多人参加了革命组织或改良运动。孙中山的同盟会成立于日本东京,早期骨干也以留日学生为主。其他如光复会、自立军,也都以留日学生为主要力量。后人曾对此评价说:“当吾华似醒非醒、初醒之际,新欤旧欤彷徨奠定之时,有日本留学生之书报,有日本留学生之詈骂,有日本留学生之通电,以致通国之人为之大醒。已明者因而更明,顽固者因其詈骂而醒悟,前进者有其驱策而更前,后退者有其鞭策而前进。”

——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19世纪70年代幼童留美的特点与20世纪初期留日运动出现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分别阐述这两次留学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023-05-11更新 | 180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名校2023届高三5月适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9年后,全国各地发生了毁学事件,宜春毁学因斗争激烈,波及范围广,在社会上形成了轰动的影响力,并见诸《申报》《大公报》《时报》等报纸杂志。

在江西“宜春县北乡月前因收抽学捐致起乡民仇抗,会匪乘机从中煽惑,召集党类数千人围城驻扎,必欲入城肆杀”。《时报》指出:“宜春县学绅籍学苛捐,激成民变。”《申报》称“或谓该处绅董,因办学勒捐,处置不当,致激乡民之怒。”同时袁州学界纷纷认为徐贞等妒忌该地乡绅办学,“乘前革县吴征收统计,捏称学捐纠众围城胁”,难辞其咎。……在宜春,清末科举停废较为仓促,同时学堂准备不足,……“师资复缺,堂内课程强半是书院旧制。”巡防营勇与小学堂发生冲突,营勇含愤误杀、伤中学学生。

“学务自光绪二十九年开办至今,不下二十余所,虽尚未普及,而城乡市镇亦可谓渐次发达”。而经过毁学民变事件之后,宜春本地“毁全邑学校二十余所”。一直热心教育的地方乡绅心灰意冷,遍布乡村的士人开始从乡村流向城市。……民变平息后,政府以为宜春当地官员“惟平日于劣绅苛捐毫无防范,亦难辞咎”,以温和手段对待民众,这是以往政府所不具有的态度。与之相反的是,在面对政府的和善之举时,乡民仍是疑惧不已,“追夺之事,该乡本来附和,人众一闻拿犯……各有村抗拒之谣,营县退为难”。

——摘编自罗添尹《清末新政下科举废除的回应》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宜春毁学事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清末宜春毁学事件的认识。
2023-05-1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2022·安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朝廷对传统文官制度进行变革,在形式上是为了配合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实质上则是为了走向近代世界和实行开明专制,这也是清末预备立宪何以从官制改革“入手”的根本原因。为能选拔出符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清廷开始着手对传统科举制度进行变革。为鼓励新式人才脱颖而出,清末法律规定(学堂学生)毕业升等、奖给出身均由试官考定。高等小学毕业,归地方官考试核办;升入中学堂者,归学政考试给奖;中学堂毕业给凭,归道府大员考试核办;升入高等学堂者,归督抚会同学政考试给奖。各学堂考核学生,均宜于各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亦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统计分数。其考核之法,分言语、容止、行礼、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清末学堂学生毕业考试可分四级:初等学堂毕业考试、中等学堂毕业考试、高等学堂毕业考试、大学堂毕业考试。

——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分析学堂选官制度的影响。
2022-03-29更新 | 192次组卷 | 3卷引用:政治篇命题情境05选官用官-【小切口大历史】备战高考历史命题情境分类强化训练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21911年间,法学家沈家本奉谕主持翻译西法、改造旧律、制定新律等方面事务。他认为:“申、韩(申不害和韩非)之学,以刻核(苛刻)为宗旨,恃威相劫,实专制之尤。泰西之学,以保护治安为宗旨,人人有自由之便利,人人不得稍越法律之范围。二者相衡,判然各别。”同时指出:“近今泰西政事,纯以法治,三权分立,互相维持”。


(1)材料一中的“申、韩之学”当指(     
A.儒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提炼并归纳材料一中“判然各别”的具体表现。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沈家本对中西方法律的认识有何疏漏?

材料二:在沈家本的主持下,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初成。据学者统计,其中关于“君臣之伦”的条款, 在旧律44个罪名中, 大约留下了10个,保留比例为23%。关于“父子之伦”的条款, 在旧律约33个罪名中, 大约保留了11个,保留比例为33%。关于“夫妇之伦”的条款, 旧律约有15个罪名, 新律正文全部取消。


(4)你如何看待沈家本的法学主张与实践?史论结合地说明你的观点。
2022-03-08更新 | 10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东华大学附属奉贤致远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戊戌变法史》统计,在开始变法后的103天内,先后发布的诏令谕旨就有184条之多,涉及到选拔人才、农工商业、裁汰官员、变革科举、财政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军事国防等各个方面,这些措施之间彼此不配合,又无后续准备。材料表明
A.变法内容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B.维新变法准备不足没有远见
C.光绪帝和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D.变法措施脱离国情无法实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