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这里说的“新”是指它(     
A.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B.引领着土地所有制调整的方向
C.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
2024-01-0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的户籍制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一个时期的户籍管理又与当时的政治形态紧密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81年,明太祖对户籍立法进行改革,实行黄册制度。黄册以里为单位(每110户为1里),又编绘鱼鳞图册以登录田土,所谓“鱼鳞册为经,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明朝户籍有严格的类别区分,由于官僚机构的衰朽,这套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

——选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11年,清廷制定了《户籍法》,作出关于户口及其变动事项的合法登记程序及管理机关的规定,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同时,商品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也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自由迁徙。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重新实行保甲制度,连保连坐,实质是将中国最基层单位——乡村中的居民捆绑在一起,强迫民众承担各种义务。

——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材料三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变迁的相关文件。

时间文件摘要
1958《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户籍
1964《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限制户籍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
1984《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有经营能力和技术专长的农民可以进集镇落户,同集镇居民享有一样权利
201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201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户籍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并简析其意义。
2023-09-2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年6月30日,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这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命题的标志。在实践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从农业合作化到"大跃进";从纠"左"到"右倾"扩大化;从批评"包产到户到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党从建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愿望出发,经过了艰苦而长期的探索,在实践中却走入了以为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方式便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目标的误区,这是引以为戒的。"

——摘编自罗建平、王静《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间经验探论》《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材料二 日本政府于1955年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构想”,以订立法规、精准规划发展目标、健全农协组织体系、架建乡村融资系统为主要内容。从1967年开始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户收入渠道、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逆转人口外流趋势为主要措施。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了由各村村民主导、各级政府引导支持的"造村运动"。以培育区域农特产品、建设农产品的加工链、建设农业科技体系、为农户提供低息贷款和免息贷款为主要措施。通过持续推进乡村建设,日本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农业机械化有序实现,保障了粮食的供给,带动了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民购买力的提升,刺激了农村消费结构的多元化转型,实现了现代化的日本新乡村。

——摘编自乔婷《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振兴经验及借鉴》《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并分析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误区的表现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日本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你对乡村振兴的认识。
2023-05-1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4 . 下表为1980—1982年全国粮食产量表,这一变化(       


年份

1980

1981

1982

产粮量

(万吨)

32056

32502

35450

A.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B.有利于温饱问题的解决
C.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D.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2023-12-2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东南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84年,石家庄市造纸厂职工马胜利请求承包亏损的企业,改变“吃大锅饭”的现状。承包第一年为厂里盈利140万元,4年后利润增长21.94倍。当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承包企业的高潮,十多个省份专门下达红头文件学习马胜利。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政企不分弊端得以解决B.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C.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D.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变化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和改革都是对社会现状的变革。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家把暴力革命看作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亨廷顿认为:“革命是剧烈的、根本性的、暴力的对国家内部价值观、社会神话、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行为和政策的变革”。改革不同于革命,它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并不否定现存制度;是由社会统治力量内部的少数派发动的改变社会制度的政治活动;是在旧体制允许的范围内自上而下的推行,但对旧统治阶层的大多数而言,依然是被动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只有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运用这两种社会变革的手段,才有可能获得预想的结果。

——摘编自李晓丹《浅析革命与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西方的相关历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7 . 下表是1982年和1988年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情况表(单位:万个)。表中数据变化表明,当时中国(     
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
198229.2874.925.3817.0117.01
198823.28773.5295.58623.23623.23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广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之洞(1837- -1909),字孝达,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1889 年身为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筑卢汉铁路计划,但由于条件不具备,而被暂时搁置。他在湖北主政期间(1889-1907年),于1890年创办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汉阳铁厂,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1894年又建成了湖北枪炮厂(汉阳兵工厂),后又陆续在该厂内开设了枪厂、炮厂、炮弹厂、枪弹厂等等,成为中国近代主要的枪炮制造厂;1897年4月,由张之洞主持修筑的卢汉铁路正式动工,历时近10年,1906年全线通车。1909 年10月4日,张之洞去世后清廷即颁布上谕,称赞他“提倡新政,利国便民”,赐谥号“文襄”。....20世纪50- -70年代,全面否定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的观点,占了统治地位。在这种主流史学观点的影响下,作为晚清洋务运动代表的张之洞被全盘否定,被扣上了“汉奸”“卖国贼”的帽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术界提出了与过去不同的看法,肯定了张之洞在近代早期工业化中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之洞:近代钢铁工业创始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被称为“近代钢铁工业创始人”的史实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学术界对张之洞评价变化的原因。
2023-04-1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迈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代表党中央明确提出关于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等四个方面现代化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后来,随着实践形势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入,毛泽东等领导人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弊端进行了反思。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首次确定了“四个现代化”目标的规范表述,即“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将“小康”确立为从1981年开始到20世纪末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目标——到2000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21世纪初,党中央又提出“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除了经济发展以外,还包括了民主法治、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此,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继“四个现代化”之后中国提出并追求的“第五个现代化”,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特征和重要内涵之一。

——摘编自李志明《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百年探索及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基本经验。
2023-06-20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四所百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与戊戌变法相比,长达十年以上清末新政,无论就这一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新政各项政策在社会和地方各层面产生的消极和积极的后果而言,它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新政运动在教育、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展开,引起了各阶层相当激烈的反应和政策思想冲突。

——摘编自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四:如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三,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新政的历史功过。
(3)据材料四,谈谈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启示。
2022-10-12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