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对表3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

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新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

——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0-01-08更新 | 646次组卷 | 27卷引用:2020届高三《新题速递·历史》1月第01期(考点08-14)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05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提出“国粹成则其国存,国粹亡则其国亡”,由此掀起了国粹运动。据此可知,晚清的国粹运动旨在
A.实现儒家文化的复兴B.推动民主革命的转型
C.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D.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比较现代化学者布莱克C.E.Black)指出:在人类历史中,有三次伟大的革命性转变。

第一次革命性转变发生在100万年前……出现了人类;第二次革命性转变是人类从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社会;而第三次革命性转变则是……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的第一、二次大转变是在各个地域或各个民族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下个别实现的。而第三次大转变的情形恰恰相反。由于知识爆炸、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所提供的客观要素,现代化不能不具有世界性的弥散和扩张性质。它在地球的某一区域首先突破,然后伴随着血与火强行扩散到世界的每一角落。……现代化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其间必然蕴含着每个国家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对现代化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模式选择。现代化也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或工艺技术的进步,它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层面在内的全方位转型。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

关于第三次转变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第一次在鸦片战争后,主要围绕“中体西用”论进行;第二次在甲午战败以后,宣扬“西体中源”;从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前夕,第三次文化反省的“西体西用”论,最终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但也刺激了现代化探索方向的转变;开端于1928年的文化反省则因规模不大,后又爆发了华北事变,人们的注意力转移而就此结束。

——摘编自李晓语《钱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材料二   约翰·密尔说,英国人“生而自由”。这指引着英国把抗拒王权、限制王权看做是“自由”的传统,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英国人极为尊崇经验的理性思维使他们追求政治的实际内容而并非形式。他们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推动了纺织业的近代化和经济的自由化。但英国尊崇传统的风尚也阻碍了后期的革新。如钱乘旦所言。“一个民族往往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迎面扑来的艰难险阻,但要战胜自己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荣耀却相对困难。”

——摘编自吕文辉《浅析英国传统文化对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不断反思传统文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说明近代中、英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取向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2019-12-16更新 | 109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2年湖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革命前途重要的问题,毕竟不在对内而在对外。军人的威息,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然这一班并无大略,至少是思想落伍,不识现代潮流的人,在今日的情势之下,复何能为?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所以中国既处于今日之世界,非努力打退侵略的恶势力,决无可以自存之理。国民政府成立以来,努力于外交的改进。废除不平等条约,已定有办法。关税业已自主。取消领事裁判权,亦已有实行之期,租借地威海卫已交还。租界亦有交还的。然在今日情势之下,此等又都成为微末的问题。我们当前的大问题,若能得到解决,则这些都不成问题;在大问题还没解决之前,这些又都无从说起了。在经济上,我们非解除外力的压迫,更无生息的余地,资源虽富,怕我们更无余力可沾。在文化上,我们非解除外力的压迫,亦断无自由发展的余地。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评析。(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可以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7 . 如表列举的是中共第一位女中央委员、第一任妇女部长向警予主持制定并通过的决议。据此推知当时
会议通过的决议
二大《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
三大《妇女运动决议案》
四大《对于妇女运动之议决案》

A.政府高度重视妇女问题
B.妇女解放成为社会共识
C.妇女解放工作成绩显著
D.有识之士推动社会进步
2019-10-27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3练妇女解放女权运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练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代,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之多,阶层之广,都是中国古代所罕见的,唐玄宗不仅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马球能手,而且爱好围棋、斗鸡。与前代主要作为宫廷娱乐项目和军事训练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相比较,唐代体育已趋于大众化。足球用球和球门已与现代足球非常接近,除两队角逐、竞争胜负的踢法外,还适应不同参与者产生了其他踢法。女子不仅和男子一样进行打球、骑马、射箭、弈棋等体育活动,而且还创造出一些自己的专门运动项目。

——摘编自黄中安《论唐代的体育活动》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英国相继颁布了《公路法》《城市警察法》对城镇中混乱的街头足球运动者进行惩罚,大量以残害动物取乐的娱乐活动在此时也被政府严厉禁止。到了19世纪中叶,人们不仅意识到健康的心智和强健的身体有着很大的关系,也认识到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人们遵守规则和纪律的习惯,激发团队精神,培养领导能力,甚至可以提高人们为帝国服务的能力。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在体育文化领域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是有组织体育运动的出现,社会中萌发出了一股竞技热。各个公学、大学之间,社会上各类体育俱乐部之间频繁举办各种赛事。大量的郊区体育运动俱乐部也开始对女士开放,年轻的男女可以自由的共享公共运动,不必担心流言蜚语的纠缠。

——摘编自杨海霞《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中产阶级的休闲娱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体育活动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体育活动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体育运动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00—1840年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节选)

世界中国
16世纪,新航路开辟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
1696年,巴黎出版《中国近事报道》,该书是法国耶酥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法国要人的通信汇编,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
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
1593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中国。
1602年,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1637年,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到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法国另一传教士白晋同在宫廷供职。1689年,张诚和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
1663年,黄宗羲完成《明夷待访录》。
1644年,清军入关。
1729年,雍正设军机处。
1736年,清朝祈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每年如之。建京师先蚕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两组中外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是儒家文化注重德治,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要宣扬和倡导一种绝对无偿的进贡以体现对国家的忠心,使得古代中国的治税思想具有明显非法制的性质,剥削阶级往往以赋税为名进行横征暴敛。我国古代税收立法虽然也规定了课征的比例,但有法不依、法外征收现象非常普遍。通过巧立名目法外征收往往又使税收立法流于形式,征税随意性大,官吏使用权力的机会多,导致聚敛过度,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

——摘编自樊静:《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   到民国时期,中国的税收制度逐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注: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国民党政府的间接税,除了关税、盐税以外,还对卷烟、面粉、棉纱、火柴、水泥等各种商品征收。比较重要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接税制(注:直接税指税负不能转嫁,而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如所得税、房产税等),当时财政部曾经为此专设了直接税署。

——摘编自刘军:《中西方传统税收文化的比较》

材料三   在治税思想上,近代西方国家确立以税收法定主义为普遍原则,即税收的征收和缴纳必须基于法律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依据,国家就不能征税,任何人亦不能被要求纳税。而且,在西方所谓的法律仅限于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包括行政法规。英国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经议会同意而任意征税是非法的,正式确立了近代意义上的税收法定主义原则。……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凡开征新税、废除旧税,或制定、修改税法,都须以不违宪为原则,并经民选的议会审议通过。贵族、僧侣等阶层不再享有豁免税收的特权,纳税普遍原则和征税确定性原则得到广泛承认。

——摘编自樊静:《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税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中国税收较古代有何新变化;并简析其主要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古代中国,说明近代西方国家税收的历史影响。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