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典”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史记》太史公曰:“书缺有间矣。”唐司马贞解释说:“言古典残缺有年栽,故曰有间。”《后汉书》称孝明皇帝“垂情古典,游意经艺……正坐自讲,诸儒并听”。

有学者提出,对“中国古典”的学术研究可称为“中国古典学”,它至少涵盖三个层面。其一,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其二,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如陶玉石器上的刻划文字、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两汉今古文以及相关的音韵学、训诂学,以汉代的《尔雅》《释名》《说文解字》为代表。其三,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统合研究“中国古典”,如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学术史研究等。

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献。
2023-07-10更新 | 2462次组卷 | 14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1(北京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大明混一图》是我国目前现存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并由中国人自己绘制的古代世界地图。全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城外地区尤以欧非地区描绘最详。非洲大陆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湖、岛屿礁石,详尽清晰、绘制规整。2002年底,《大明混一图》经我国政府批准,制成复制件送往南非,参加“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在当地引起轰动。据当地专家考证,该图上绘制的非洲地域图,要比欧洲人当年绘制的非洲地图早100多年。

——摘编自李宏为《沉寂数百年一鸣传天下-<大明混一图>引起世人关注》

材料二   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请求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并告诉中国领导人,这条铁路对于坦赞两国和其他正在争取独立的非洲国家的特殊意义。周总理明确表示,中国愿意援建坦赞铁路,“铁路建成后,主权是属于你们和赞比亚的”。对于援助非洲,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表示:“先独立的国家有义务帮助后独立的国家。”1975年10月,坦赞铁路接轨通车并进行试运营,“把中国和非洲这两个各自寻求独立自主国际地位的国家和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非洲解放的“自由之路”和中非合作的“友谊之路”。

——摘编自刘鸿武、林晨《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明混一图》的重要史料价值。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其重要意义。
(3)据材料一、二,归纳中非交往史的基本特征。
2023-06-22更新 | 76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在亚、欧、非三大洲之间,有一片宛如水槽的海域,有人戏称它为“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这里不仅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更是古代诸多文明演绎的舞台。结合所学、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罗马帝国建立的同时,也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罗马的多民族文化也辐射至帝国的四周,罗马人的足迹远涉帕提亚、印度、中亚,甚至达中国……庞贝古城有印度女神雕像出土,北欧的丹麦也有印度佛像的发现,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本迪治利城,则发现了一个罗马商战遗址,出土了大量意大利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越南等地也有不少罗马钱币出土。许多研究者还认为庞贝壁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而众多古典文献的记载更是中国丝绸大量输入罗马的明证。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概括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特点。
(2)列举出公元前6世纪—15世纪这一区域出现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其中,公元后兴起于亚洲的帝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财税体制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北宋前期实行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原则上一切财赋都属于中央。但实际上国家财赋分为以两税收入为主的直属中央的“上供”部分,和以盐茶专卖、酒利、商税等经费为主的拨留于地方的“留州”部分,自北宋中期起,由于中央征调频度的持续增长与地方开支的扩大,加之中央收缴原属州县的大部分盐茶之利,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至南宋更趋困窘。为解决财政困难,地方州县巧立名目,新增税费,赋敛于民。对于这种制度之外的税费征收,朝廷只得默许。

——摘编自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材料二 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以“起运”“存留”的方式,将征收的钱粮按比例划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为解决军费紧缺的问题,清廷认可地方督抚抽取厘金等“就地筹款”的措施。至此,财权下移。其后,“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1906年清廷改户部为度支部,旨在“综理全国财政”。1909年初,清廷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在度支部设立清理财政处,在各省设立清理财政局以统一财权,并划分国家税与地方税。

——摘编自陈锋《清代中央财致与地方财政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宋代至晚清不同时期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特征。
2021-10-07更新 | 2598次组卷 | 18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从美国开始,扩展到西欧、日本。分析这场新科技革命的原因时,有人做了如下归纳,准确的是(     

现实需要:大国博弈争霸的军备竞赛

扶持政策:国家对科教事业大力支持

创新驱动:合伙制股份制等企业形式

理论优势:力学体系和相对论的诞生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23-05-08更新 | 349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小平在会见基辛格时说,“在建立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基础上的旧秩序”,使得“贫国与富国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新的政治秩序就是要结束霸权主义,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经得住考验的不是霸权政治,不是集团政治,而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国际经济新秩序相适应”。

——摘编自罗昱《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材料二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逐渐崛起……西方列强不甘心将殖民利益拱手相让,不断打压发展中国家……因此,加强相互间的团结合作,反对新老殖民主义,捍卫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既是亚非独立国家的迫切愿望,也是万隆会议召开的根本宗旨。

——摘编自余建华《万隆会议与中国亚非外交》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提出并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中国对万隆会议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
7 . 亚洲的民族解放与发展

材料一   1885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1905年,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提拉克提出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与英国殖民者进行坚决的斗争,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908年,孟买10多万工人为抗议英国殖民当局对提拉克的迫害举行了政治总罢工。

1896-1897年,菲律宾人民为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进行民族独立战争,1899-1902年,又开展抗美卫国战争。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以及打碎封建大庄园、平均分配土地等口号。在此期间,华侨投身革命,与菲律宾人民并肩作战。菲律宾革命者也支持中国革命,赠款10万元给孙中山作为革命活动经费,并派革命志士到中国参加反清起义的准备。

20世纪初,中国革命家章太炎在《民报》上转载印度报刊中印度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文章,支持印度人民的革命斗争。章太炎联合印度、缅甸、菲律宾、朝鲜等国的革命者,成立“亚洲和亲会”。“亚洲和亲会”章程规定:“在亚洲各国中,如有一国爆发革命,其它会员国应竭尽全力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材料二

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政府制定“出口主导型”的工业化战略;1979 年,实行工业技术升级,建立高技术、高工艺、高附加值、有出口竞争能力的新兴工业企业。
韩国1964年,提出“出口第一主义”“贸易立国”等口号,引进外资和技术,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20 世纪80年代,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马来西亚20世纪60年代,中央政府用政策刺激经济发展;70年代,实施新经济政策,从对采矿和农业的依赖转向制造业,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并以出口贸易推动经济增长
沙特阿拉伯20世纪60年代,政府通过立法和国有化措施,推进石油经济民族主义;80年代,石油权益实现国有化。国家利用对外合资经营、重视科研教育及鼓励私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综合进步,最终发展为“喷气机加计算机”的石油富国。
(1)归纳材料一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对20世纪60至80年代亚洲新兴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原因做出解释。(要求:请选择其经济发展原因的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15更新 | 740次组卷 | 13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民族解放运动】     

材料一我们要牢记我们的人民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北美人,不是出自欧洲,而是更接近非洲和美洲的混合……无法肯定我们到底属于人类哪一个家庭……

委内瑞拉一直是、仍然是、也必须永远是共和国。它的基础是人民主权、分权、公民自由和取消奴隶制,以及废除君主制和特权阶级。可以这么说,为了将各个阶层、各种政治观点和各种公共习俗重塑为一个整体,我们需要平等。

——玻利瓦尔在委内瑞拉国会上的发言(1819)

材料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丁美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和改革时期。智利的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正法西斯势力上台;墨西哥、乌拉圭、智利、巴西、古巴等国先后成立了共产党。到1934年,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都有了共产党组织,并积极领导了反帝反封建斗争。1934—1935年,巴西工人运动活跃,参加罢工的高达150万人,大多数罢工由巴西共产党领导。1932年,萨尔瓦多共产党领导了主要由农民参加的全国性人民起义,并在很多地区建立了地方苏维埃政权,虽遭血腥镇压,但在拉美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摘编自2019年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玻利瓦尔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拉美民族民主独立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2-12-09更新 | 257次组卷 | 6卷引用:2022年北京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法律与教化相辅相成,是国家的治理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大事。

《礼记坊记》载:娶妻不娶同姓。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礼记郊特牲》载:取(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附远,通过联姻与血缘关系远的异姓贵族建立姻亲关系;厚别,即严格别于同宗]

《诗经齐风南山》载: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西周确立一夫一妻制,嫡,正妻,与庶相对]

《周礼地官媒氏》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

休妻的理由有“七出”,但有“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无娘家可归的),不去;与更三年丧(曾为公婆守孝三年的),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材料二 在法学家们看来,妇女需要保护,立法者应该通过法律正式为没有权利的妇女开辟出一片私人空间,这种保护必须放在家庭环境中。《拿破仑法典》确定妇女在婚后取得其丈夫的国籍,这使得妇女与国家之间变成一种间接关系,因为妇女的国籍取决于她的丈夫是哪国人。妇女没有财产控制权,即使她在婚约中专门约定了她对嫁妆的使用权,她的丈夫也仍然有权对其管理。妇女不能在法庭上进行诉讼或充当证人,也不能为出生、死亡、婚姻等民事行为作证,(这些内容在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妇女身上也有体现)。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妇女时刻受控于父辈、兄弟和丈夫,没有选举权,没有裁判权,不能在法庭上发言,甚至无权参与公共生活,除非她们在个别情况下被气得不行而不得不有所表达:而在周围人看来,这也是令人吃惊、骇人听闻的。《拿破仑法典》为财富的统治和个人的成功扫清了道路,恢复了家庭的秩序,确保了世袭财产的安全,引导着一个充满活力的、勇敢无畏的男性为标志的变动时代。但现在有的史学家提出,它对妇女而言,也许是一种倒退。

——邦妮史密斯《改变生活:18世纪以来的欧洲女性史》

材料三 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说过“《婚姻法》是有关一切男女利害的、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基本法律,曾被外国学者誉为新中国“恢复女性人全了的宣言”。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保证执行婚姻法给全党的通知》,政务院法制委员会作出《就有关婚姻法施行的若干问题的解答》……1951年10月下旬,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查署等19个单位派人组织中央检查组,进行历时两个月的检查落实。自1950年至1953年,以报纸、刊物、画报、连环画、报告、座谈、广播、说唱、戏剧、幻灯、电影等方式展开宣传,将此项内容作为土地改革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肃清封建残余和建立新的社会生活的一项重大社会改革。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1)我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的萌芽及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理解。
(2)简述拿破仑法典与罗马法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说“它对妇女而言,也许是一种倒退”?
(3)根据材料,归纳《婚姻法》实施过程的特点。简要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
2022-02-27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日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巧克力现今风靡全球,可可则是制作巧克力的最基本原料。

已知最早食用可可的是中美洲的奥尔梅克人,其文化在公元前 1200 前后繁荣起来。他 们依靠烘干、捣碎的可可豆来补充能量。随后玛雅人继承了这个习惯,他们用捣碎的玉米和 可可制成咸味的饮料。13 世纪,阿兹特克人将玛雅人置于他们的统治之下,并从他们那里 学会了食用可可。阿兹特克人在可可饮品中加入辣椒及各种香料,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口感。

美洲的“发现”给大西洋两岸的饮食习惯都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墨西哥妇女和西 班牙男子成婚或去给西班牙人当差,从而学会运用双方的传统食材和烹饪方法。殖民者习惯 在可可中加入新传入美洲的蔗糖或胡椒等调味,并将之称为“巧克力”。巧克力引进西班牙 后成为社会上层人士打发时间、摆阔、显示身份地位的饮料,可可豆也成为美洲殖民地最主 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

在世界贸易的驱动下,可可生产转移到大面积的种植园,并从中美洲移植到加勒比海地 区、印尼和非洲等地。17 世纪中期,作为优秀航海家的荷兰人,成功地从西班牙人手中夺走 了可可的贸易垄断;同一时期,巧克力征服了整个欧洲,人们在饼干、冰激凌、糖果中大量 使用巧克力,专门饮用巧克力的餐具也应运而生。175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盖尔德 麻尔森”沉没,当时该船只总共运载了 22.5 万件来自中国的瓷器,其中巧克力餐具 19535 件,数量仅次于茶具。

——摘编自[意]克拉拉·瓦达·帕多瓦尼、吉吉·帕多瓦尼《巧克力百科全书》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巧克力(可可)的流行史。(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2-02-13更新 | 437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