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高二的小明在学习强国APP上浏览文章时,看到习总书记在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的开幕式演讲,他摘录了一段金句:“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的交往。”

1.小明打开笔记本整理了推动经济全球化相关的人物及事迹,帮他一起完成配对。(涂字母)
(1)哥伦布                         A.推行改革开放
(2)张骞                            B.启航工业革命
(3)瓦特                            C.领导古巴革命
(4)邓小平                         D.发现美洲大陆
(5)卡斯特罗                      E.沟通西域各国
2.小明整理完笔记后拿给同桌看,同桌认为张骞不应出现在这个专题里。小明却坚持张骞可以放在这个专题内。你更赞同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小明在和同桌讨论后,又找到老师询问如何完善这份专题。老师建议他加入一些具体史料以增加专题的科学性与严谨度。小明借来高三学长的历史选必教材,摘录了这样一段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工业、农业等部门的生产效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3.根据材料,帮助小明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
4.小明将整理好的史料拿给老师看。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小明所选史料是否妥当?谈谈你的看法。
7日内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敬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抗争。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文化向中国传入的过程。西学东渐的内容依时代主题变换而变换。

(1)根据提示,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涂答题卡)
主题与思想:A民主与科学B三民主义C自强求富
代表人物:A李鸿章B林则徐C李大钊D康有为
主题核心思想代表人物
了解世界开眼看世界④、徐继畬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奕䜣、⑤张之洞等
救亡图存进化论等维新思想⑥、谭嗣同等
民主革命孙中山等
科学启蒙③、马克思主义陈独秀、胡适、鲁迅、⑦等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是实施历史的组织者或领导者。他们虽然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可以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

(2)将上述历史人物与其主张的观点一一对应。(填字母)(涂答题卡)。
“师夷长技以制夷”
“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3)洋务运动是一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未能真正挽救中国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没有坚决反对西方列强侵略B.创办的近代企业采用封建生产方式
C.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中国封建制度D.西方列强的破坏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清王朝内部少数有识之士进行反思,人们提出的新对策,开始兴办洋务。下列能反映洋务运动前十年内容的图片是:(     
A.B.
C.D.

(5)想要了解洋务运动时期湖北钢铁业的历史,主要查阅的企业资料是(     
A.开平煤矿B.湖北织布官局C.汉阳铁厂D.江南制造总局

(6)这场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这场运动是(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洋务运动D.维新变法

(7)陈独秀曾撰文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旨在强调(     
A.共和体制并不能为中国带来真正改变
B.巩固民主政体需要加强文化上的觉醒
C.北洋军阀的混战引发社会的强烈不满
D.政党政治的尝试只是一场荒唐的闹剧

(8)下面是对近代某一时期的知识归纳,该内容主题应是(     
维新思潮的涌动
反洋教斗争逐渐展开
反清武装斗争风起云涌
晚清的自救运动
A.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B.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
C.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D.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9)《中华文明史》指出: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宣传了“师夷长技”的主张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2024-04-1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4·上海·模拟预测
3 . 商业贸易与西欧社会转型
11世纪以后,商业贸易复兴驱动一系列历史事件发生,推动了西欧社会向近代转型。
(一)商业贸易复兴是西欧社会转型的动力,催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1)将下列“史事”与“结果”相匹配。(填涂字母)

史事结果

(1)城市自治A.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2)文艺复兴B.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3)宗教改革C.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王权强化
(4)商业革命D.奠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
(5)启蒙运动E.出现独立民族教会并助力资本主义成长
(6)资产阶级革命F.引发欧洲商业格局的重大变化

(二)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为资产阶级革命积蓄了力量。
(2)有学者指出,12、13世纪以来,西欧社会新兴阶层崛起,同时,许多人或为“有地产的穷人”。“有地产的穷人”意指________。(双选)(       
A.农民失去地产B.土地贵族贫困
C.穷人获得土地D.教会财富贬值
(3)财富向新兴阶层转移,促成了与传统不同的财富观念。概括下列三则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视角看待财富的。

材料一:圣·伯尔拿曾说:“你只有蔑视现世的财富,才能在天堂成为一个富有者。”

圣·托马斯阿奎那指出:“因此,甘愿贫穷是人们达到完美的爱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条件。”

——[苏]古列维奇《中世纪的文化范畴》

材料二:波焦·布拉乔列尼说:“金钱对公共福利和市民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贪婪没有违背天性,恰恰相反,它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天性,就像我们与生俱来的其他欲望一样。”

——王挺之等《欧洲文艺复兴》

材料三: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都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4)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对外殖民扩张,商业贸易同时也呈现出新的格局,主要表现为________。(双选)(       
A.贸易中心的转移B.货币、信贷的出现
C.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D.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西欧社会实现了转型,并深刻影响了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
(5)西欧社会实现转型的标志有________。(双选)(       
A.理念上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B.法律上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政治上体现人民主权的原则D.经济上加强对市场的干预和调节
(6)资本主义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在发展中也显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以下选项能反映此观点的是________。(单选)(       
A.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使世界连为一体
B.工业革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
C.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不确定性增加
2024-06-12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上海高考历史练习试题
4 . “君主”的权力。人类社会自国家产生以来,君主制就长期存在。
材料一   斯巴达的君主仅有有限的权力,主要是军事和祭司性质的首领……第二个政府部门是长老会议,由两位王和二十八位年纪在六十岁以上的贵族组成……并且是最高刑事法庭。第三个政府机关是公民会……但斯巴达政治中最高权威属于一个称为监察院的五人团体。

——【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长达千年的中古时期,西欧逐渐形成了对君主权力的“丰富表达”。

《圣经》中的耶稣说:“凯撒的物当归凯撒,上帝的物当归上帝。”欧洲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法王)腓力四世召开了第一次三级会议,使得国王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材料三   近代以来的英国君主。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六、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1689年,《权利法案》


(1)早期区域文明的君主。请将下表所列君主权力的观念,与其流行的地区相匹配。(填写字母)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B

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我有如沙马什,照临黔首,光耀大地。

C

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之子,常见的法老形象常手握权杖:“赫卡”权杖代表统治者、“万斯”权杖代表统一,“连枷”是亡故法老所持的权杖。
①古埃及(      )     ②中国(      )       ③西亚(      )
(2)材料一中当时斯巴达实施的是(     )(单选)
A.民主政治B.寡头政治C.君主专制D.封君封臣制度

(3)材料一中造成斯巴达的“君主”与上表中的君主权势不同的因素的(     )(双选)
A.文明交流程度B.生产方式不同C.地理环境差异D.年龄结构不同

(4)世界史上的“中古时期”是指(     )(单选)
A.公元前的一千年B.公元后的一千年
C.公元前5世纪—公元后5世纪D.公元5—15世纪

(5)根据材料二及所学,概述中古时期西欧王权的变迁。
(6)《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依据材料三概括法案规范国王权力的原则。
2024-01-16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合格考)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名片独特的事物或杰出的人物,以其承传的文化,往往成为彰显历史的名片。阅读下列内容,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以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后人留下了恒久的记忆,成为世界文明的象征。

(1)请将下列图片内容与世界轮廓图中的大致位置相对应。(填写字母)

A.马丁路德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辩论场景(绘画)

B.史诗著作

C.苏美尔人的战车(绘画)

D.珍妮纺纱机(绘画)

(2)丝绸和瓷器都曾是中国历史的重要名片,其中瓷器在异域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发生于(单选)(       
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儒家文化以其丰厚的历史积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国古代儒家先贤们深邃的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

(3)下列儒家先贤思想按其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单选)(       
① “致良知”       ②“为政以德”       ③“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①③②

近代以来,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为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特征,成为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名片。

(4)将下列人物与其贡献相匹配。(填写字母)
A.但丁       B.甘地       C .列宁       D .玻利瓦尔       E.孙中山

人物

贡献

①提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提出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作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和手段。

③领导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实现独立

④被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⑤领导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5)基于上述历史名片所反映出的人类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特质,概括人类历史演进所呈现的重要特点。
6 . 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

传统中国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有关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和基本经验,形成独特的治理模式。

材料一:起源于战国,推行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其权力运作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皇帝支配、中央官僚行政、地方官僚行政三个部分。与权力运作过程相关联的官僚自身管理机制和施政手段,又包括更政、整肃、公文流通和胥吏幕僚四个方面。

——李治安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御史台,学纠察官邪,肃式纲纪。大事则廷辨(朝堂案议),小事则奏弹(上奏、弹劾)。

——(元)脱脱《宋史》

材料三:夫道理之先在乎行教化……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皆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

——(唐)杜佑《通典》

材料四:因时制治,设刑宪(法律)以为之防,欲使愚者知惧而善者获宁,传所谓(古人云)狱者(刑罚)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辟生者也。

——(明)刘惟谦等《进大明律表》

(1)材料一中的“古代官僚行政管理”产生的时代背景有________。(双选)(       
A.井田制全面推广B.宗法血缘关系不断巩固
C.贵族等级分封制逐渐解体D.君主权力逐步加强
(2)①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②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纠察官邪”,对“古代官僚行政管理”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法律与教化在传统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传统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
2024-06-12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上海高考历史练习试题
7 . 公园的历史记忆。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都是晚近才出现的事物。

材料一   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17001959年)

   

材料二   在英国,利物浦市是第一个建造具有“市政公园”性质公共绿地的城市。面对居住拥挤、房屋破败、通风不良的生活环境,利物浦市政府向英国议会提交了议案,计划利用利物浦市的公共税收,在郊区建造一座向公众开放的城市公园。1843年,英国议会批准了这一议案,其建设公园的目标是给予市民“更多的健康和幸福”。

——张卫良《英国近代城市公园的创新与特色》

材料三   1626年建成的法国皇家药用植物园,后来演变为侧重自然研究的皇家植物园。1793年,它被国民公会改组为国家自然博物馆,增设了动物园和图书馆。

——据百度百科·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词条

材料四   本埠之有公家花园(外滩公园)也,造之者西人,捐款则大半出自华人。西人于造成之后,名之曰公家花园,以见其大公无私之意。然名则为公家,而其实则仍系私家。

——《申报·论华商函致工部局请准华人得共游公家花园事》1885年12月8日11版

材料五   (德国的帝耶园)列建德国历代名君之石像。主像之旁,别建大臣大将之副像相从……匪特于国民卫生与娱乐有益,且于国民教育上,乃至风致上,弘大影响焉……新兴之我国,曷不仿其意而为之。

——黄以仁《公园考》1917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欧洲近代公园出现的原因。
(2)对比前三则材料,材料四和材料五中近代中国人对公园的认识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不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公园的出现与扩展?
2023-05-19更新 | 117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等级班)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西域是汉唐时期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催化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伴随这阵阵悦耳的驼铃和漫天的黄沙,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葱等作物来到中国,葡萄和石榴的引种最为典型。葡萄最早为古埃及人栽培,后来被传到地中海沿岸。《史记》中“葡萄”写作“蒲陶”,就是希腊文Botrus的音译。当时中国不仅引进葡萄,还带来了葡萄酿酒技术。石榴原产于波斯,中亚、南亚、西亚也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古代波斯的女神阿娜希塔、西传地希腊的赫拉女神、南传地古印度的鬼子母神诃梨帝,都把石榴作为自己的圣物,而她们又都是生育女神。

——摘编自李兰芳《地图上的中国史》

材料二   两汉魏晋时期,中亚地区小国林立。随着两汉政府同匈奴战争的胜利,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国与中原王朝关系趋于热络。南北朝时期,中原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西亚萨珊波斯在公元3世纪兴起后,导致贵霜帝国逐渐衰落。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国力强盛,与中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朝在中亚设立羁縻府州。中亚粟特地区正式出现的安、康、米等昭武九姓国家也频繁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嗣后因阿拉伯人向中亚扩张,及唐王朝与阿拉伯的势力在中亚交锋,这种联系更加密切。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无力西顾,逐渐丧失对中亚的控制。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些物种传入中国的主要背景。结合所学,并概述物种交流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唐时期西域地区国家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当时欧亚游牧部落大迁徙的历史影响。
(3)阅读材料三,唐代对外交通线路在东西方交流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其作用的不同理解往往被冠以多种称呼。请结合所学知识,为唐代对外交通线拟定一个称呼,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        交流之路”为称呼,简洁明了;以拟定的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字数控制在200-300。)
9 . 上海城墙的拆与留

上海县城墙始建于明代中叶,至于晚清,上海官绅间开始出现围绕上海城墙的拆与不拆的争论。《上海市自治志公牍甲编》中的《苏淞太道瑞照会奉文饬议拆城详案文》对此记载如下

材料一   上海一隅,商务为各埠之冠,而租界日盛,南市日衰,推原其故,租界扼淞沪咽喉,地势宽而展布易,南市则外濒黄浦,内逼城垣,地窄人稠,行栈(注:一种商业机构)无从广设……以致稍挟资本之商,皆舍而弗顾。绅等朝夕筹思……窃维城垣之设,所以防盗贼而限戎马,表治所而卫仓狱。欧洲古制亦复相同。近数十年策军事海防者多重炮台而不尚城守。埃及罗马之名城观同古器,柏灵巴黎之都会即藉市场,参互而观,可为明证。

材料二   十六铺南市马路近邻法界,市面较盛,法人垂涎已久;……城垣一拆,则菁华贯萃于一带,愈足启法人觊觎,此不便拆者一;法界果因而扩入,非特城内均属难保,而贯连之南马路,亦必并为所夺,一利而失两地,此不便拆者二;法界紧接之处,华商百货所萃,厘局(注:旧时管理征收商业税的机关)林立其间,倘为法并,势必免厘,洋债从何拨补,此不便拆者三;职等聚族而聚,与斯城相依为命,毁弃之后,如被法占,则生息于外人卵翼之下,国权益消,民气益衰,恐全埠为香港之续,此不便拆者四;城内地方辽阔,警察既未大备,又无租界之团练,兵舰严密保卫,如无城垣庇护,盗贼更易生心,后患何可胜言,此不便拆者五。


(1)结合所学,近代上海为何会出现租界?
(2)概括材料一中时人要求拆除城墙的理由?
(3)结合材料一、二,比较上述材料的主张异同
(4)假设你参与当时的这场争论,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10 . 上海的两次“开放”近代以来,上海先后经历了两次“开放”,城市地位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变化。

材料一   开埠后不久,时人观察到:“(上海)适介南北之中,最为冲要,故贸易兴旺,非他处所能埒(等同)。”“民生日盛,生计日繁,金山银穴,区区草县,名震天下。”五十年间,上海进出口贸易总值平均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1850年,上海的出口商品中,蚕丝占51%,茶叶占46%;1860年,蚕丝占66%,茶叶占28%。1892年,英国驻沪领事指出:在中国向外开放后的许多年来,对外国出口的商品几乎只有丝茶两种。

——引自周武《边缘缔造中心:历史视域中的上海与江南》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转变为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基地”,但因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长期形成的对外贸易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70年代后期,党中央提出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说:“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必须“实行开放政策”。上海由此迎来了又一次开放的大潮。

年份上海开放大事记
1978上海开辟至澳大利亚远洋运输航线,打破了我国集装箱运输零的记录。
1980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
1990中央决定以上海浦东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2001中央提出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2006上海港成为世界最大的货运港口。
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成为展示中国发展巨变和深化国际合作的平台。
2013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
2018上海推出“扩大开放100条”;首届进口博览会开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开埠给上海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上海第二次开放的背景和成果。
(3)结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上海两次的“开放”?
2021-08-13更新 | 145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