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8 道试题
1 . 中华文化逐步发展,兼收并蓄。
材料一

(1)阅读材料一,分别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所学,说明两则史料在研究西周历史中的价值。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

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胡服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大范围地流行。裤褶(xí)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这种服式传入中原地区,并成为汉族的军旅之服。到了南北朝时期,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

二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董哗《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北朝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服饰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3)依据材料三,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时代背景。

材料四

序号材料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宋人《醉翁谈录》统计,宋代话本有一百五十种之多
《宣和画谱》载赵仲佺(宋太宗四世孙)其画“寄兴与丹青,故其画中有诗,至其作草木禽鸟,皆诗人之思致也”
《西湖老人繁胜录·瓦市》载张四郎“一世只在北瓦,占一座勾栏说话,不曾去别瓦作场”
清代纪昀评宋人“鄙唐人不知道,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辞为末,而诗格于是乎大变”
《金史》记载“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

(4)阅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材料结合所学,至少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2023-11-0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B)试题
2 . 文学作品能够反映社会现实。西晋诗人左思出身寒微,他的《咏史》诗写道:“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对其诗义理解正确的是(     
①不满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②文人寒士希望从军立功
③寒门士人的高傲和自尊   ④下层民众抨击统治阶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09-10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定位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英礼仪之争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

材料   清朝接待大臣向使团介绍觐见皇帝须按惯例行三跪九叩的礼仪时,双方产生分歧:清军机处档案汇编《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记载中方的立场“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即国王亲自来朝者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等前来祝寿,自应遵天朝法度。”马戛尔尼在其访华日记中记载了对中方要求的态度: “敝使系西方独立国帝王所派之钦使,与贵国附庸国君主所遣贡使不同,贵国必欲以中国礼节相强,敝使抵死不敢奉教。”对于觐见具体细节,中英记载中描述不同:(一)《清史纪事本末》记载: “及抵京城,政府又强令于觐见时,行叩头礼。英使亦不欲以争执小节,妨害其推广商利之目的,悉遵例行之。” (二)当时跟随皇帝出巡的军机处章京管世铭曾对觐见场景作诗曰: “一到殿廷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并于诗下附注曰: “西洋英吉利国贡使不习跪拜,强之,止屈一膝。及至引对,不觉双跽(长跪)俯伏。” (三)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记录觐见场景: “特使马戛尔尼……至宝座之旁拾级而上,单腿下跪,简单致词,呈书信于皇帝手中。” (四)下图是英方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所绘的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的场景。被朝臣簇拥着正襟危坐于中央的乾隆皇帝面露威严,马戛尔尼单膝跪拜献上英王乔治三世亲笔信。注:此画是亚历山大在事后根据在场成员的口述绘制的。


对材料中的史料进行辨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上述中英礼仪之争的认识。
2024-01-20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出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图书出版市场。中国人口在汉唐间未能超过6000万,而到北宋末年,在北宋、辽、西夏、大理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了1.4亿。人口增加带来了生存竞争压力,导致一部分人不得不通过读书、业儒,进而入仕以求改变困顿的家境。据统计,两宋科举取士正奏名和特奏名共12万多人。科举的直接参与者和接受教育者数量的剧增,培养出了一个数量庞大的读者群体。两宋时期国子监刻书计有9440卷。一些政府部门、地方学校也都刊刻了一些与科举有关的书籍和相当数量的经传史记、诗词歌赋等。通俗读物、童蒙读物、民间日用书籍等成为市民阶层所需要的文化产品。此外,医方、历书、占卜类书也是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书籍。当社会对图书的需求与图书生产联动协调时,宋代的图书市场便就此形成了。

——摘编自白金《人口、科举与宋代图书出版市场的形成》

材料二   1843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办了墨海书馆,该书馆使用以牛为动力的机器印制图书,这是外国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近代出版印刷机构,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家铅印出版机构,之后中国又出现了格致书室、美华书馆和广学会等20多家出版机构。1846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禁教令。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版的图书主要有《养心神诗》等传教小册子,《华英字典》《中葡字典》《拉丁—中文词汇》等工具书,还有大量有关西方学术、文化和科技的著作,如《东西史记和合》《大英国志》《代微积拾级》《几何原本》等。1851年由广州西关金利埠惠爱医院出版的《全体新论》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介绍西方人体解剖学的著作,对中国医学界影响很大。

——摘编自郑艳红《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图书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图书出版市场形成的原因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传教士在中国出版图书的背景及影响。
2023-08-30更新 | 187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一轮复习收官卷】第二模拟(北京卷)-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5 . 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首诗反映了唐朝的(  )
A.七国叛乱B.党锢之争C.安史之乱D.宦官专权
2023-11-2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西部建设

材料一: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现今四川境内的场镇共设置40个商税务,成都府的商税额达17100贯,居全国第二位。成都是西南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商埠,是著名的粮食、茶叶、蜀锦绢帛、麻布的产地和集散地。

一些商人通过开设专门保存现钱的铺户,初步了解与掌握了货币流通基本规律,知晓如何使用和管理货币,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并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

——孟建华《北宋交子发行的过程时间、作用意义及千斯仓”钞版考》



“千斯仓”出自《诗·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
(1)结合材料,以纸币为切入点,对宋朝成都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描述。

材料二:

西山苍苍滇水茫茫
这已不是渤海太行
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
莫辜负伟大的时代
莫耽误宝贵的辰光
赶紧学习赶紧准备
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
……

     ——西南联合大学进行曲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
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
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同学们努力学习
团结紧张活泼严肃
我们的作风
同学们积极工作
艰苦奋斗英勇牺牲
我们的传统
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
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
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文理导愚蒙   
政法倡忠勇
师资树人表   
实业拯民穷
健体明医弱者雄
勤朴公诚校训崇。

            ——西北联大校歌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得到极大发展。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我国全部的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1956年《论十大关系》

2000年1月,国务院组成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2000年~2007年间,中央对西部地区的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近15000亿元,国债、预算内建设资金和部门建设资金累计安排西部地区7300多亿元。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655亿元增加到48455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1.6%,超过全国同期经济增长水平。西部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看到了更加光明美好的发展前景。2020年5月印发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实施西部建设国家战略的条件和意义。
2024-01-2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19世纪前期,拉丁美洲流传这样一首诗:“圣马丁无私、善良的手,轻轻揩干美洲母亲的泪水,给母亲带来自由与民主、独立与欢乐,消除了母亲三百余年的痛苦与伤悲!”该诗赞颂圣马丁主要是因为他(  )
A.领导西属拉丁美洲实现了独立B.使海地成为最早独立的拉美国家
C.率领巴西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帮助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
2023-09-06更新 | 74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02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颂两次使辽,他在诗作中描述以奚人为主、汉人和渤海等多民族共居的燕山山地“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似谷量。”又在诗下注说:“问之皆汉人佃奚土,甚苦输役之重”。材料反映了(     
A.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的背景B.辽朝农牧结合的经济特点
C.北宋时期土地契约的出现D.设置南、北面官制的影响
9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出现的直接历史背景是(     
A.蒙古西征B.吐蕃归附C.元朝建立D.南宋灭亡
2023-12-2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唐至北宋前期,时人以诗人的眼光评价杜甫,其作流传不广。但到了北宋中后期,宋人从“文”和“道”推崇杜甫,认为“至其出处,每与孔孟合”,“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由此,“学诗者,非子美不道,虽武夫女子皆知尊之”。这一变化(     
A.和孔孟学说理念不符B.说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受时局和理学的影响D.是北宋崇文方针的体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