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3 道试题
1 .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它的指导思想是“师夷制夷”和“中体西用”。“师夷制夷”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采“西学”是为了维护“中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洋务派本身仍然是封建地主阶级,并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其内部十分复杂,难以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攻坚克难的领导核心。洋务运动选择的“师夷制夷”的道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解决不了主要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贫穷落后的问题。清朝统治者在“御内”和“制夷”上首先选择了“御内”“制人民”。洋务派大力“求富”,是为清政府开财源、筹军饷而不是解决广大人民的贫困问题,洋务运动是不可能得到广泛人民群众支持的。洋务运动从发生到结束的40年间,列强侵略不断加剧,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清政府风雨飘摇,洋务运动追求的富强根本不可能实现

——摘自刘俐宏《洋务运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列举1840—1900年间的重大史实(除洋务运动外),实证中国各阶级“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文汇报》于1938年1月25日在上海创刊,其发表的第一篇社论是《淞沪之役六周年纪念》,对十九路军将士英勇抗战的业绩进行缅怀与赞颂。由此可见,《文汇报》的创刊(     
A.表明敌后战场成为了抗日主战场B.有利于扩大全民族抗战局面
C.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适应了相持阶段抗日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两汉时期,朝廷大力修建各类祠堂,主要有宗族祠堂、显宦名哲祠堂等,民间亦盛行立祠之风。这些祠堂规模宏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用来祭祀祈福、纪念缅怀和昭德劝来。汉代祠堂的兴盛
A.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B.促进了祖先崇拜观念的普及
C.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D.便利了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关于材料的论题,并就所述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准确概括材料,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5 . 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中国军民在艰苦的抗战战争中始终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正是在这场空前的战争中,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新国际组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辉煌事件。

——王建朗、曾景繁忠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6 . 列宁在《纪念公社》中写道:“不仅法国工人,而且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在纪念公社的战士。这是因为公社不是为某种地方性的或狭隘的民族的任务而斗争,而是为全体劳动人类、全体被损害和被侮辱的人的解放而斗争。”由此可见,列宁认为巴黎公社(     
A.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B.具有国际主义的意义
C.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D.注重国际工人的团结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路易斯·巴斯德(18221895)是近代法国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20岁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5岁获得物理,化学双博士学位。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了细菌只能来自细菌本身的繁殖,而不会凭空产生。通过实验,他还发现牛奶变酸是那些太小、不用显微镜根本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体导致的,这些微小的生物后来被称为酵母菌和乳酸菌。这些发现为法国酿酒工业奠定了科学基础,巴斯德研发的“巴氏消毒法”也被沿用至今。1882年,巴斯德转向研究狂犬病问题,几百次实验失败后,终于在1885年取得临床实验的成功。1889年,法国成立巴斯德研究所,并将研发成熟的狂犬疫苗投入使用。为纪念巴斯德对预防狂犬病所作的贡献,巴斯德逝世的日期——928日——被定为“世界狂犬病日”。

——摘编自马任义《是谁,发明了第一支狂犬疫苗?》


(1)根据材料,指出巴斯德对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西方近代医疗卫生事业取得进步的时代背景。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确实存在。人均粮食占有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平。

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

朝代春秋战国清(1800年)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2.310.5
粮食总产量(亿市斤)205.392340.97
社会粮食总需求量(亿市斤)247.42456
全国人口(万人)320030000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641780

——摘编自吴兵、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建国初期,由于种种原因和潜在不利的因素,国内不少地区出现成千上万人排队抢购粮食风波,甚至发生混乱。在这紧要关头,政务院对当时粮食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应对良策。195310月,政务院召开会议,认为面对当前形势和结合我国国情,只能实行粮食“又征又配”的政策,即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定量配给,严格管理私商,集中经营管理粮食等。政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的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政策。1113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实施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这一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扭转了市场剧烈动荡和社会不安的局面,有效地保证了军需民食等。

——摘编自孙继增《粮食工作发展与改革的历程和经验——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和清代存在粮食安全危机的不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为保证粮食安全而采取的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粮食安全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2022-04-02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武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新中国在成立初期积极参加或筹备举办国际文化活动,如文化人士互访、乒乓外交、举办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活动等,这些举措使我国同一些国家暂时搁置领土和社会制度等历史遗留问题的争议,为新中国走向世界开拓了广阔道路。这反映了新中国(     
A.文化外交战略卓有成效B.利用软实力消除国际分歧
C.外交以意识形态为指导D.重视传统文化的国际推广
2023-01-29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
2023-02-16更新 | 243次组卷 | 52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