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76 道试题
1 . 如表为宋神宗元丰年间丝织品(万匹)和丝绵(万两)租税额和上供额的数据(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     
类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其中两浙路
租税额37.3948.4823.28
38.0650.4225.01
丝锦35.5552.6421.71
上供额27.1172.1630.79
18.3281.2126.46
丝锦5.1294.8868.17
A.丝绵是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B.丝织业重心呈现南移的态势
C.南方纺织技术水平超越北方D.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蓬勃发展
2 . 18世纪后期,英国急需一批能读会写的商业掮客,为此殖民当局把英语教育引入印度,还第一次以立法形式制定了针对印度的教育政策,仿照伦敦大学模式建立印度第一所大学,与此同时,技术学校和医学校也在印度建立起来。英国的这些举措(     
A.客观上推动了印度近代化转型B.表明印度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C.体现出早期殖民掠夺的野蛮性D.重构了印度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蒙古大军通过三次西征在欧亚大陆上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蒙古帝国。蒙古统治者特别注重中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据统计仅元朝各行省范围内设置的主要水陆驿站就达1500多处。蒙古西征军横扫欧亚大陆,消除了国界的限制,使整个亚洲畅通无碍,中亚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和黄河流域的汉文化中心,也得以展开了广泛交流。欧洲和东亚间也频繁来往,不仅表现在互派使节、商人活动等方面,而且还有双方人口的相互流动和迁居现象。东西方商人在经商过程中,互相传播各方面的消息,东西方医师和名工巧匠常被相互调换,共同为统治者服务。此外,蒙古统治者始终奉行宗教宽容政策,帝国境内多种宗教并存,在宗教传播过程中由于人们的广泛交往,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甚至连物质文化等方面也都受到影响。

——摘编自杨峻岭《试析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材料二   作为拉美文化主要源文化之一的欧洲文化,本身是多种文化成分的混合体,这有利于与不同的异质文化并存而形成多样的文化结构。而印第安文化、黑人文化在拉美恶劣环境下的存续,对拉美多样文化结构的形成贡献良多。殖民地时期以来,拉丁美洲未曾出现单一的生产方式结构,一种生产方式居优的多元混合型的生产方式结构在拉美大陆持续至今。此外,殖民进程是由沿海向内陆逐步推进的,因而拉美各地受欧洲文化影响的先后不同,程度也有差别。现在,拉美多数国家力图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来指导推动文化的发展。例如,在保护历史文化方面,墨西哥认为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世代传承。多数拉美国家比较重视文化权问题,认可并通过法律等途径来保障公民享有的文化权。例如,《墨西哥政治宪法》认可每个人都享有文化权,允诺个人可以充分实施其文化权并享受国家提供的服务。拉美国家还通过推动文化产业化促进文化发展。近30年来,在美国和欧洲流行着拉美音乐,在世界各地都可见到被翻译成各国文字的拉美文学作品。

——摘编自靳呈伟《拉美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成因及维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促进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殖民时期以来拉美文化多样性的成因及现代拉美国家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手段。
4 . 十六国时期,入主汉地的各族一般都自称是炎黄等的后裔,如夏国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世居幽朔”。匈奴贵族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尤好《春秋左氏传》”。这些现象体现出(     
A.浓厚的华夏认同观念B.国家统一的必然趋势
C.强化集权的政治理念D.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食客”又有“舍人,客,门客,门下客,门人,门子”等称呼。食客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们以不事生产,寄食于权贵之家,为其服务,并寻找个人发展的机会为主要特征。从经济学角度看,他们似乎是社会的边缘人,但是他们却活跃于政治、外交的舞台,如商鞅、李斯、蔺相如、毛遂等,而吕不韦的食客集体著述的《吕氏春秋》一书,显示了他们在思想政治上深邃的见解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杨宁宁《社会变迁条件下的春秋战国食客》

材料二   汉初贵族养士的风气很盛,强大的诸侯王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其中有文学之士,有儒生、方士,还有纵横论辩之士。诸侯王策划反叛时,宾客游士往往是他们的重要助手,所以汉武帝力加压制,颁布了《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与诸王交游。从此以后,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其中支脉疏远的人,就与一般富室无异了。

——摘编自邓广铭等《百科名家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食客”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汉代游士阶层的兴衰。
6 . 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这一言论(     
A.强调教化在治国中的作用B.体现了儒家对人性的思考
C.反映小生产者的政治理想D.得到统治阶层的积极支持
7 . 《诗经》中有许多女性视角的诗篇,如《(采采)卷耳》《采蘩》《采苹》《采苓》《采薇》《采芑》等篇。众多“采”字,反映出当时(     
A.女性生产劳动贡献突出B.农耕生产以采摘为中心
C.母系氏族以采集业为主D.农业种植业的日益发展
8 . 如表是葡萄牙在1505年和1518年运回欧洲船只的货物清单(单位:公斤)。这可用于研究(     
商品名1505年1518年
胡椒10740032128962
桂皮87891342
肉豆蔻986
紫胶41166443
红檀木27978
丝绸2660
…………
总数11219592242112
A.商业经营方式的新变化B.新贸易格局的去中心化
C.区域间贸易联系的加强D.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2024-07-04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的三大治世,一是成康之治,二是文景之治,三是贞观之治,突出表现为政治上风清气正、吏治清明。成康时期处于奴隶制社会,当时的统治阶级已经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治政理论,主张选拔品德高尚的人为吏,周成王临终仍嘱咐其子要“务在节俭,毋多欲”。汉文帝施行以德化民、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亲率群臣农以劝之”,以示爱民之心。贞观年间,唐太宗治吏态度鲜明,明确表示“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善的监察机制。历史上王朝兴衰治乱的规律表明,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吏若廉平,则治道兴。

——摘编自孙德魁《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的关系及其对从严治吏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三大治世时期的吏治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的关系。
10 . 五四运动前后,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崛起,他们运用若干史料,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证《红楼梦》是作者的自叙传,并猛烈抨击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排满思想的“索隐派”,认为其研究“内容烦琐、荒诞、陈腐而又反动”。新红学崛起主要是由于(     
A.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B.政治剧变导致主流思潮的根本转变
C.历史解释需要不断地被重构D.读书人的文化品位得到实质性提升
2024-07-03更新 | 5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