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91 道试题
1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察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949-1957 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阶段;(二)1958-1965 年,是城市化的 不稳定发展时期;(三)1966-1978 年,是城市化停止发展时期;(四)1978 年至 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国家统计局《新中国 50 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

材料二        19 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第(一)阶段和第(四)阶段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023-01-2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简称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和全球范围的一次信用危机。危机造成的股市恐慌和损失是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仅10月份前7个交易日,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累计跌幅均超过21%,全美股票市值蒸发2.5万亿美元,堪比上一次大恐慌的状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像上一次大恐慌一样,发端于世界金融体系中心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向其他国家蔓延,变成了全球金融危机。

200810月《美国金融危机殃及全球世界经济在十字路口彷徨半月谈》

材料二   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人民日报》(20081110日)

材料三   在罗斯福新政问题上,就不乏这样的“修正主义者”。……他们认为,大萧条原本只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波谷,美国很多经济周期中的波谷——比如1894年及1921年的经济萧条——都可以通过市场的调节能力自我修复,大萧条之所以十多年阴魂不散,恰恰是因为政府在帮倒忙。

——刘瑜《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

材料四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增长速度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约80年前那次大萧条”、“上一次大恐慌”是指哪一次经济危机?两次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何不同?为什么两次大危机都出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现象?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做法相似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共性?
(3)据材料三说明“修正主义者”解决危机的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谈一谈你对应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020-11-0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国图志》中的许多论述已经超出一般的海防范畴,而把眼光放到了整个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魏源在《海国图志》卷首开宗明义说明,此书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提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他指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通过对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研究,指出:“外夷惟利是图,惟威是畏,必使有可畏怀,而后俯首从命。”国家之间的较量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军事实力的对抗。他说:“使人不暇顾廉耻,则国必衰,使人不敢顾家业,则国必亡。”因此,更确切地说,该书反映了魏源的国家安全观。

——摘编自亦真《<海国图志>与魏源的国家安全观》

材料二   美国安全思想和理论的主要阐述人是保罗·尼采和迪安·艾奇逊等人。1947年7月“国家安全法”通过后,“国家安全”的地位迅速攀升,在美国外交政策的审议过程中位居“绝对压倒一切”的高度。1950年的国家安全委员会NSC一68号文件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大宪章”,“战略思维”成了政府一级官员们讲话的时髦方式。此时,“国家安全”正式成为日益重要的美国安全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的内外因素联系非常紧密,以致于艾森豪威尔总统认为安全问题与外交问题实为一回事。在70年代初之前,美国的国内安全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其国家安全多表现在对外政策上,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厚。此后,特别是1971年美元贬值后,对美国统治者来说,传统的敌友观已不再是国家安全中首要的内容,经济等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逐渐占据国家安全的核心地位。

——摘编自孟庆龙《美国国家安全思想和战略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谈一谈你对其观点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变化,并归纳其变化的原因。

4 .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指出材料―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并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史实,谈一谈中国在20世纪是如何参与国际事务的。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材料三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材料四 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以上均摘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析决定“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材料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这一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 分析影响文明转型的因素最主要有哪些?(4分)
(3)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4)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新趋势?谈一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新的文明转型”。(5分)
2015-12-15更新 | 5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山西忻州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6 . 下列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欧美四大国的历史文献: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代议制最早在英国产生,以后就被欧洲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
材料一:国会可用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法案等的否决,可通过法律规定法院的组织与权限。众议院有权对犯有“背叛、行贿、受贿或犯有其他重大罪行和恶行”的总统、副总统等提出弹劾……
材料二:“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众议院议员任期4年,参议院议员由地方参议会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任期9年,每3年改选其中的1/3。……”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以上材料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分哪几种类型?
(2)从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方面谈一谈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异同点?联系两国实际分析原因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就大多数国家而言,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哪些特征?
7 .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均田制下,户籍制度极为严密,其意义在于加强对“人”的控制以达到对土地、赋税的控制。唐朝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要求获得更多的自由权,并随着乡村财富力量的崛起和贫富分化的加强,按丁计征的赋税制度和按身份等级配置土地资源的土地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宋代户籍制度以控制民户财产为主,这有利于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农民人身自由加强,为商品经营、城市发展提供了广大的自由劳动力。

——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材料二   “一条鞭法”的实施废止了以户丁为主征调赋役的办法,改以田亩为主要征调对象。黄册再也不能称作“赋役黄册”了,只具有人口统计的作用。赋役银由政府官收官解,里甲组织丧失了原有的征解税粮、编派徭役的功能。一些少田或者无田的农民逐渐减轻或者摆脱了徭役的压迫,获得了较多的人身自由。到清朝, “摊丁入亩”的推行,把丁银全部摊入田赋之中,延续了约两千年的人头税从此不再单独征收,劳动者人身不再成为赋役征发的依据,传统的人丁、土地双重的征发赋税标准演变为仅以财产(土地)为依据的单一赋税标准,这对清代前期以人丁编审为主体事务的户籍制度可以说是釜底抽薪,把一些卑贱地位的人列入平民户籍。

——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自唐至宋户籍制度的变化,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户籍制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户籍制度变革的认识。
2024-02-0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405年至1433年间,明朝政府发起了七次大规模的海上探察系列活动,领导这些探察的是宦官郑和,郑和的每一次航行都带着一支令人敬畏的船队,辅以庞大的武装军队,可以镇压探险队所到达的任何港口出现的抵抗。在前三次的航海中,郑和率领他的船队到达了东南亚、印度和锡兰。第四次航行到达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最南到达现在肯尼亚的马林迪。在整个旅行过程中,郑和随意把中国丝绸、瓷器和其他商品作为礼物散发出去。在返航时,他从东道主那里得到大量的、非同寻常的礼品,包括非洲的斑马和长颈鹿。郑和及其同伴尊重他们所遇到的当地神灵和风俗习惯。郑和通常通过外交手段来实现他的目标。……七次探察在印度洋盆地确立了中国人的地位和声誉。在他第四次返航时,郑和带来了30个国家的使节,他们来到中国,对明朝宫廷表示了敬意。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了“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为重要方向,呈现出陆、海、天、网全面推进的态势。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自2015年成立以来,亚投行已从57个创始成员发展到来自六大洲的106个成员,成为成员数量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第二大国际多边开发机构。中国与共建国家在教育合作、文旅交流、媒体智库、民间交往等领域开展广泛地合作,与共建国家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不断加强,拉近了共建国家人民的距离,促进民心相通水乳交融,在经济合作的同时实现了文明交流互鉴。

——摘编自蔡彤娟《“一带一路”十年成就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郑和下西洋,“一带一路”呈现出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这些区域交往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4-03-22更新 | 7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的伦敦是最早出现近代贫民窟的城市之一。1851年,英国成为首个城镇化率突破50%的国家,作为英国首都的伦敦,是全国制造业中心与主要贸易港口,吸引着全英及欧洲其他地区的就业人口。同时,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去生产资料的农民被迫进城务工,他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当时英国市场经济并不稳定,许多工厂雇有大量的临时工与季节工。伦敦高昂的房租和物价水平远超其他城市,1850-1880年,伦敦市中心普通住房的租金价格几乎翻了一番。政府中的自由主义者认为,经济活动中的自由竞争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导致政府更愿意将住房问题交给市场去处理。于是,大量非熟练工、临时工、季节工与失业群体只好搬进过度拥挤、卫生状况恶劣但租金相对较低的居民区生存,而这些居民区也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逐渐成了贫民窟。

——摘编自高舒琦《19世纪英国伦敦贫民窟更新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新加坡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城市国家。住房问题上,新加坡拥有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两大体系,其中,以“组屋”为代表的保障性住房始终占据主体地位,而商品房占比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降至不足1%。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政府便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1966颁布的《土地征用法令》规定,政府有权征用私人土地用于国家建设,这保证了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所需的土地。组屋售价由政府根据中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而不是成本决定,建设组屋的亏损由财政补贴。政府还限制居民购买组屋次数,更不允许以投资为目的买房。1994年,政府还推出住房特别援助计划,以各种形式向国民提供住房补贴,使组屋价格始终保持在普通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20世纪90年代后期,组屋开始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

——摘编自郭伟伟《独具特色的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19世纪伦敦贫民窟形成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加坡“组屋”建设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现代城市居住环境变化的启示。
10 .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台湾人的国族认同”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狗去猪来”这句俗语很快在光复初期的台湾社会流传开来,……试看当时《台湾文化》杂志的说明:“本省人把日本人叫做狗,因为日本人很凶恶的压迫本省人……。本省人起先很尊敬外省人,后来看透了一部分外省人的行为,有点像猪,因为猪是‘不洁不净’、‘光食而不做事’的动物,‘不洁不净’就是贪污……”在许多台湾人看来,狗虽然很凶狠且吵闹,但做条看门狗,还能发挥看家作用,然而猪却“只会吃而不会做事”。相比较而言,一部分台湾人失望之余甚至认为“狗”反而变得可爱起来,并开始怀念起日本人和日本的殖民统治。

——摘自刘凌斌《以台湾政治势力的记忆建构为中心》

材料二   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迫不及待地公布了《普通高级中学历史科课程纲要草案》。这份课纲最大特点在于完全采用了“同心圆史观”……于2006年秋天开始正式实施。


图由“两蒋”主政时期的“中华史观”(将台湾史置于中国史的架构内)到陈水扁时期的“同心圆史观”(同心圆历史课程架构将台湾本土史、中国史、世界史并列)。

——摘自关培凤、万佳《历史教育与国族认同:台湾地区高中历史课纲变迁研究》

材料三   2018年《海峡导报》报道了台湾地区某杂志对“台湾人国族认同”的民调数据,备受两岸学术界关注。



(1)提取材料一中与历史兴趣小组研究课题相关的信息,并说明相关信息的研究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上述研究课题,分别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史料价值及其不足。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台湾人的国族认同呈现混乱状态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4-02-2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