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后,魏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他认为老子之“无为”是“乃不治以治之”,其“无为”不是“枯坐拱手”,体悟老子的“无为”思想如同《易》《诗》一样可知“诗人之所发愤”“作者之所忧患”,并主张将此体悟与“革虚而之实”相结合,做到“去伪、去饰、去畏难”。这反映出魏源(       
A.肯定儒道思想的历史价值B.肯定了人与自然争胜的必然性
C.唤醒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D.根植传统探求当下的经世之道
2023-07-16更新 | 564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国语·楚语》中申叔时指出,教太子学《春秋》、诗、礼、乐、训典;子囊在提到楚国时,指出“扶有蛮夷”,“以属诸夏”;楚人还借用殷人和周人的文字。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A.中原地区的文化辐射到各国B.楚国形成具有南方特点的楚文化
C.初步形成华夏族的文化认同D.楚国实行开放且包容的民族政策
3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万般皆下等,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摘编自【宋】《神童诗》

材料二   为了取代科举选士制度,张之洞等人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专门制定了一套学堂奖励科名出身制度,还在呈递朝廷的奏折中提出:“凡科举抡才之法,皆已括诸学堂奖励之中。然则并非废罢科举,实乃将科举、学堂合并为一而已。”《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中也指出:“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亦与科举无异。”在这一颇具科举考试文化特色的“理论”影响下,以学堂选士替代科举选官的举措获得了官绅阶层乃至普通士人的广泛认同。190512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拟于明春出示招考,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该报于1906713又记:“(京师)有某官立学堂之某学生,得父死之电而不奔丧”,因为“回乡里往返须三月之久,恐旷课而扣分数”。

——摘编自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

材料三   西方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虽然宣称是民主、平等的,但其形式平等多于实质平等,种族、民族问题的存在使得公务员录用的民主、平等难以真正实现。我国《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指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报考者应予照顾。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退役军人应予照顾。录用公务员时,对报考者要从‘德’和‘才’两方面去衡量,二者得兼,不可偏废。”《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第四章“报考资格审查”第十四条规定“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这是与我国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息息相关的,与西方国家要求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形成鲜明对比。

(1)材料一提到了哪两种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内容,并说明改革的进步意义。
(3)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不同之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4 . 汉高祖时,叔孙通因“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而拜为太常。至汉文帝时,置《诗》《书》《礼》三经博士。景帝朝当仍之。这表明汉初(     
A.统治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B.儒学逐渐得到官方重视
C.文景之治得益于思想包容D.黄老之学占据主流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墨子则认为欣赏音乐先要“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因此要“非乐”。其思想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春秋与战国时代环境不同B.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C.学派之间的学术思想不同D.代表阶级利益不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金世宗时创建女真进士科,金章宗时加试骑射。河南发现的《女真进士题名碑》用女真文字记录“十五试策,十七日试论、诗”。这表明金朝科举制度(     
A.由女真人独创后来推广至中原B.进一步学习唐朝的制度与文化
C.模仿汉制但是保留其民族特色D.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作答题标准
7 . 据日本作家丸山清子著《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古典文学典籍185处,其中白居易诗达106处之多。这说明(     
A.日本民族文化享誉世界B.中日两国市美互鉴频繁
C.中华文化辐射影响东亚D.文化交流推动中日邦交
8 . 汉初,《诗》《春秋》等五经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齐鲁两地。到西汉中后期,天下的年轻人都以读(五)经为务,因此私学盛行、学校林立。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统一国家的巩固B.察举制的影响力减弱
C.太学教育的衰落D.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9 . 据下表资料可知,唐代
资料出处
“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晋朝陆翙《邺中记》
“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春幕越江边,春阴寒食天。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唐代柳中庸《寒食戏赠》
“可怜时节足风情,杏子粥香如冷饧。”唐代曹松《钟陵寒食日郊外闲游》
A.贵族更加注重养生B.传承了传统的节日习俗
C.节日赛诗活动流行D.民间节日生活丰富多彩
10 . 但丁《神曲》全诗分三部,全都用群星作结束,竭力烘托出这样的气氛:在群星的指引下,随着诗句的阶梯,人类由低贱向高尚攀登、发展。该作品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A.自由主义B.科学精神C.古典主义D.人文主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