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4 道试题
1 . 1917年1月,德国外长致电墨西哥总统,希望两国结盟.德国将助其收复德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这份电报被英国破译并转交给了美国,成为美国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民众反德情绪迅速高涨,要求对德宣战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反映出(     
A.英国舆论战冲击了美国孤立主义B.德墨结盟是美国参战的重要原因
C.外交政策的失误导致了德国战败D.民众情绪是政府决策的主要依据
2 . 1938年6月27日,毛泽东发出《关于保卫武汉与发展华北游击战争的指示》,提出要持续开展华北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日军。华北八路军迅速展开行动,接连攻克被日军占领的延庆、昌平等县城。与此同时,中共积极向国民政府传授游击战的经验,派党内高层亲自向国民党军队授课。这反映出(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B.中共在武汉会战中的责任担当
C.游击战具有高度灵活性D.敌后战场已经成为抗战主战场
2024-02-2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好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1919年7月,毛泽东提出:“一国的民众,总比一国的贵族、资本家及其他强权者要多。”他主张联合各行业、各职业的民众,实现民众的大联合,以对付真正的敌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毛泽东(     
A.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努力促进国共两党合作
C.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D.注重开展群众宣传工作
2024-02-24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好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如图漫画的背景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该漫画(     
A.揭示了清政府转嫁战败危机B.讽刺了清政府任由帝国主义操纵
C.表明了洋务运动的最终破产D.反映了老百姓对国家前途的迷茫
2024-02-2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好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甲午战败后,各地报刊蔚然兴起。时人评价说,如果把甲午战争比作使中国震动的一次电击,那么这些报纸、报刊等就不啻是一个强烈的电流,把新的思想传播到全国各地。由此可见,甲午战后中国报刊的发展(     
A.扫清了戊戌变法的障碍B.促进了近代思想文化解放
C.推动了群众性反帝斗争D.动摇了儒家思想统治基础
2024-02-2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好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1640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河南,实行了“均田免粮”“杀富济贫”等政策,一时间“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响彻黄河两岸。这反映了此时期(     
A.民主革命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B.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土崩瓦解
C.农民废除封建剥削压追的诉求D.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嬗变
2024-02-2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好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如表是文献中记载的西周中后期的历史事件。这反映出当时(     
出处事件
《国语》穆王将征犬戎……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国语》厉王说荣夷公……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供奉),王流于彘
《史记》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三年,乃相与畔(叛),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
A.诸侯争霸致使民不聊生B.宗法秩序瓦解
C.周王的控制力渐趋衰弱D.民族矛盾尖锐
2024-02-2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好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不仅沉重打击了投机势力,而且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治理能力。到19504月,全国财政收支果然出现了接近平衡的新局面。长期以来民众深恶痛绝、国民党政府一筹莫展的恶性通货膨胀的状况,终于根本改变。 “如设19503月的批发物价指数为100,当年12月下降为85195112月为92.4195212月为92.6。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把形势险恶的市场物价完全稳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这次平抑物价、统一财经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摘编自李攀《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土地短暂的私有化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推动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村进行的制度改革逐步确立并推广,适应了当时最广大农民的需求,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升,极大地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杜志雄《70年中国粮食发展的成效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举措。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殿试虽然始于唐朝,但当时并未形成制度。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才在省试上增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成为定制。宋太祖曾对近臣说过:“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唐代,主考官入贡院前,允许台阁近臣荐举考生。这种公荐直接关系到考生能否被录取。由于这种公荐极易导致营私舞弊,宋太祖乾德元年(968年)下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法公荐,违者重置其罪。”糊名法初行于唐,但并未普遍推行,到了宋代成为定制。糊名法,即把试卷上考生的姓名、乡贯等糊上,使考官无法确定试卷的归属。但是糊名后,考官虽无法看到考生的姓名,还可以通过笔迹辨认。为了禁绝这种情况,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始在殿试中实行誊录。誊录,即在收卷后,由专人誊写试卷副本,考官根据副本评阅定等。在考试内容方面,宋初沿袭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这种制度的消极性日益暴露。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下令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取士。唐代,进士科考试录取率极低,每科一般录取二三十人,到了宋代,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进士科为例,北宋每科录取约277人。

——摘编自李建国《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科举制相比,宋代科举制所具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10 . 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初,高等学校毕业生工作由国家各级政府负责统一分配。2002年3月,国务院明确指出:“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一变化(     
A.保障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B.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C.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稳定D.完善了高等教育的体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