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6 道试题
1 . 东汉后期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德、才,尤其重德,且以“孝廉”之德为上,曹操时代,推行“唯才是举”政策,只求有“治军理民”之才能而不问德行。 这一转变(     
A.适应了动荡局势下曹魏的人才需求B.解决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弊端
C.使中国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完善D.完善了君主集权政治制度的构建
2 . 如表为1990~2009年拉美地区部分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情况(美元)。这可用来说明(     
国家初次迈入中等收入行列经济徘徊,无法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高收入国家的标准人均12736美元)
人均国民收入
人均国民收入1990年2000年2009年
墨西哥1255
(1974年)
267051108920
巴西1144
(1975年)
254038708040
哥伦比亚1063
(1979年)
119022804930
阿根廷1145
(1962年)
302074607570
A.经济“滞胀”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B.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C.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困境
D.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
2024-02-0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如表为中共在中共二大和中共六大上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基于这些认识,中国共产党(     
会议认识
中共二大
(1922年)
帝国主义列强既然在中国政治经济上具有支配的实力,因此中国一切重要的政治经济,没有不是受他们操纵的。又因现尚停留在半原始的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的经济基础上面,工业资本主义化的时期还是很远,所以在政治方面还是处于军阀官僚的封建制度把持之下
中共六大
(1928年)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帝国主义压迫之下,只有这种畸形的途径:帝国主义使豪绅、地主商业化,保持这一阶级在封建剥削的阶段上,加强地方市场的“发展”,经过它吸取中国农民的膏血。中国工业,所以始终只有如此可怜的状态,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始终没有完全的经济上、政治上的独立作用
A.联合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B.明确了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性
C.决定将中国革命的重心转向农村D.创新发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2024-02-0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学者认为:“10世纪以来,‘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自东向西经济开发的变化,显然和后唐五代扬州及‘三吴’等率先迅速发展繁荣息息相关,也与建炎(南宋皇帝宋高宗第一个年号)之后,西北流寓之人渐多,‘扶老携幼渡江’而‘南者无虑数十百万’密不可分”。这可用来说明(     
A.南北之间经济发展趋于平衡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交通发展
C.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文化交流D.江南经济发展深受政局影响
23-24高一上·云南楚雄·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康熙时期,在陕西南部的秦岭和大巴山地区,有铁厂数十处,投资铁厂的大都是外来客民,他们“携带工本,雇募匠役”,这些投资者的资本都比较雄厚,“凡开厂之商,必有资本足以养活厂内之人”。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A.商帮活动较为频繁B.官营冶铁业发展迅速
C.自然经济趋于瓦解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6年,伏尔泰发表《风俗论》,将中国列为最古老的民族,并盛赞中国的高度文明与繁盛,得到欧洲启蒙哲人的广泛认同。魁奈则说道: “中国人不区分道德和政治,在他们看来,良好的生活技艺即是良好的统治技术,所以伦理学和政治学合二为一。”雷诺多发现“哲学家在中国比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更有权力”,所以中国的政治具有一种“哲学王”色彩……这种“开明专制”可以避免政治的混乱和动荡,使政治制度更加稳定可靠。伏尔泰声称,中国的政府官员只有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被录用,很难想象有比它更好的政府。经过传教士与启蒙思想家的传播, “以学识孕育政府”成为法国社会的新理念。1791年,法国传统的封建等级制逐渐发展为专家治国的官僚政治。

——摘编自张慧《 “中学西渐”推动近代法国政治变革》

材料二   中世纪以来,特别是自全球史开始以来,东西方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的变化说明“西方中心论”其实是缺乏历史支撑的,好像“皇帝的新衣”。如果从更远的世界大历史来看, “西方中心论”更像是一个“新事物”,甚至是偶然现象。以历史事实说话,无异于是对“西方中心论”的釜底抽薪。

——摘编自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法国“中学西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驳斥“西方中心论”。
2024-01-31更新 | 18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时期,张骞的“凿空”,使中国开辟了通往中亚、欧洲乃至更远地区的大陆交通线。东汉时期,甘英就是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到达波斯湾的。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水陆并进。辽宋夏金时期的对外交往主要是通过海路实现,中国对外交往进入繁荣阶段。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的对外交往中,中国输出的大都是传统产品,如丝绸、瓷器和茶叶等,这种输出主要不是商品交易,而是赠予行为。隋唐时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随着朝鲜、日本和西亚、南亚的使臣的往来而传到各地。同时,中华文化又不断地汲取各地的文化精华,使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辉煌。

——摘编自夏克传《中国古代外交规律性认识》

材料二   1861年,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事常设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1862年起,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以培养外语与外事人才。1864年,总理衙门拨银刊印《万国公法》“以助中国外交因应之参酌”。1871年,清政府在《中日修好条规》中成功删除了日本原本要求的“利益均沾”即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曾纪泽在1878~1885年间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三国公使,是“中国近代派遣到国外的最成功的一个外交家”。他提倡开放、通商互利,主张利用公法、采用西礼等。1898年,总理衙门奉旨“参酌中西体制”,制定款接外宾章程,并“照会各国驻京公使”。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就中国而言,经历了一个由“体系外国家”变成“体系内国家”的艰难过程。

——摘编自姜德琪《中国外交近代化内在成因分析》

材料三   邓小平在对外战略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调整国家的外交政策……习近平外交思想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外交思想。中国政府越来越把和平发展由对国际形势发展基本趋势的判断转化为自己的长期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参与国际秩序的中国外交实践从服务自身发展逐步向承担大国责任转变,追求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秩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旨在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不同的强国之路,而其根基所在便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摘编自何奇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明朝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成因,并说明其国际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战略演变的内在逻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某学者指出,11~12世纪的西欧神学经历了一场方法论的革命,即辩证法的论理方法被引入到神学问题的讨论中。同时他又指出,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原则在11世纪被系统地用于阐发基督教信仰。据此可知,中世纪欧洲(     
A.世俗教育重视培养理性思维方式B.教会垄断文化技术资源
C.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神学为媒介D.民众信仰危机开始出现
2024-01-31更新 | 231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统计,20世纪初,广州、汉口、宁波、宜昌等29个通商口岸人口总数共计6584千人,占当时中国城市总人口的28%;而北京、西安、南昌以及大运河沿岸的扬州、德州等城市人口城市化的发展速度缓慢,甚至有停滞和倒退的现象。从对外贸易的总值来看,广州、上海、汉口、天津、大连五大港占有绝对优势。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社会发展B.城市变化对农耕经济的依赖性强
C.城市发展具有半殖民地化特征D.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10 . 有学者说:“清政府新政措施与戊戌变法主张如出一辙,而且主持新政的许多人还是先前慈禧太后的心腹人物,那么他们当初为何要否定变法、镇压维新志士呢?这貌似是一个历史怪圈,其实背后暗含一政治逻辑。”该学者所说的“政治逻辑”(     
A.暴露了清政府腐朽及反动的本质B.直接导致了清朝统治的结束
C.顺应了延续封建统治的时代需求D.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