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51 道试题
1 . 世界文化由具有各自鲜明特点的民族文化组成,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将世界文化分为古典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玛雅)文化等多样的地域文化。他说,“我看到的是一群伟大文化组成的戏剧,其中每一种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从它的土生土壤中勃兴起来,都在它的整个生活期中坚实地和那土生土壤联系着,每种文化都把自己的影象印在它的材料、即它的人类身上,每一种文化各有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情欲,自己的生活、愿望和感情,自己的死亡。”

材料二   在人类社会早期,世界各主要文化大体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各自按照自己的轨道缓慢地各种向前发展。后来,随着文化交往的增加,不同文化间的关系处理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而日渐凸显。与文化间的友好和平交往相伴随的还有不同文化间的互相征服。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原有的文化多样性格局受到严重破坏。……随着欧洲文化席卷全球,美洲、大洋洲和西伯利亚被严重欧化,亚洲和非洲的绝大部分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欧洲人将他们自身的文化通过各种方式植入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弱势文化的萎缩与倒退,甚至消亡。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周文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形成、意义与困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教信仰角度说明中古时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任选一区域指出其文化勃兴的“土生土壤”。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世界文化多样性面临的困境。
2024-07-25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实现国家消亡的第一步就是消除这个国家机器的不好的一面。巴黎公社的经验就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公仆,将旧警察的政治职能转化为守护公社安全的、可以被随时罢免的公职人员。这说明(       
A.无产阶级政权应摆脱阶级斗争的束缚B.马克思主义是巴黎公社的指导思想
C.打碎旧国家机器是工人革命终极目标D.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3 . 17世纪下半叶,荷兰人对茶叶充满了迷恋和向往,许多贵妇终日迷恋于茶社交生活。1701年,在阿姆斯特丹上演的喜剧《茶迷贵妇人》,就是对当时饮茶风尚的生动描写。这一状况(       
A.促使荷兰垄断茶叶贸易B.有利于茶叶贸易的扩大
C.刺激了荷兰的扩张野心D.导致外来文化占据主导
4 . 自12世纪起,西欧一些城“向国王寻求有力的支援”,甚至两者间结成同盟。如1155年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就与罗斯城建立了联盟,1170年,英国国王亨利二世与林肯城建立了联盟。这一现象(       
A.促进了西欧城市的兴起B.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加快了民族国家的形成D.冲击了教会的精神束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以后,曾提出要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赤卫队”式的进攻,同时在土地问题上,顺应农民群众要求,颁布《土地法令》,确定土地、矿藏、森林、水流等为国家所有。这些措施(     
A.实现了政权平稳过渡B.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
C.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D.彰显了社会主义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加大了对埃及的控制,促使埃及民族主义运动由“消极”向“积极”转变。正是在这场战争中,埃及民族主义者看到了一个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机遇,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独立与自决权。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A.北非国家民族独立进程加快B.埃及人民民族意识迅速觉醒
C.英国在埃及的殖民统治终结D.殖民地民族解放的环境改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发展中国家大量设置海外图书馆,使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民众通过阅读和观看展览了解到美国的对外政策、民主制度、价值观,形成美国“民主典范”的形象。这反映出(       
A.美国在对苏冷战中处于守势B.第三世界成为美国和平演变的重心
C.冷战推动文化传承载体更新D.“杜鲁门主义”在文化战略上的延伸
8 . 1908年,美国剧作家赞格威尔在其剧本《熔炉》中写道:“这个了不起的熔炉横亘于此,东西与南北、棕榈与青松、极地与赤道,伊斯兰教的新月与基督教的十字—伟大的炼金术士以其净化的火焰将这一切熔化为一体。”该剧作还受到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赞许。由此可推知,赞格威尔的这一观点(     
A.暗示了美国族群文化认同问题已经解决B.强调了美国助推国际文化的交流互鉴
C.忽视了美国移民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D.迎合了美国民族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国人出国侨居者益增多,其目的地多为日本、南亚及东南亚。尤其在“隆庆开关”后,沿海人民相率出洋。而16世纪以来,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的殖民开发,也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海外移民的推力。至清朝,华商船舶运载国人出国规模逐渐扩大,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曾上奏道:“数省内地,积年贫穷……(贩洋贸易船只)多载人民,深有可虑。”运载和安置移民则是华商网络规范经营的组成部分。新来者有人接待并协助寻找生计,遍布各地的华人社区的甲必丹(侨领)负有此项使命。移民华人多与当地人结婚生子,并将制陶、造纸等技术带到南洋,甚至出现华人创办的陶厂和船厂。18世纪30年代,陈伦炯曾记录道:“中国人在彼(雅加达)经商耕种者甚多……人口浩盛,住此地何啻十余万”。

——摘编自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

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经济元气大伤,危害最烈的莫过于沿海地区,大批过剩的劳动者沦为无产者。与此同时,西方开拓海外殖民地,如澳洲、美洲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廉价的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目标,并迫使清政府在《北京条约》中承诺:“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法)国船只,毫无禁阻。”在招工公所的强迫与欺骗下,华工领着一笔预付薪酬踏上了海外之旅,因为这些华工均有契约在身,故被称为契约劳工。与此相伴而生的名词还有苦力贸易、负债劳工和猪仔贸易。

——摘编自朱国宏《近代中国大规模的国际迁移:1840~1949》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至今,中国掀起新一轮的海外移民大潮。台湾是最早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地区。截至2000年,在美台胞的52.9万人中,留学移民占41.3%,工作移民占30%。中国大陆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虽迟,但增速快,在2006年已超百万人,并成为中国人移民国外的主要渠道之一,其中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滞留率长期居高不下。据统计,2008年,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新移民规模达1040万,其中以北美地区最为集中,约275万;欧洲(含俄罗斯),约190万,大洋洲、日本、新加坡和韩国共超200万。随着中国资本、产业和商品进入东南亚,云贵川湘的海外移民群体也快速增加;北方及内陆省份利用各种途径出国务工的现象也日益增多。此外,《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指出:中国大陆个人资产超过1亿元的企业主中,有27%已移民,47%正在考虑移民;个人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人群中,近60%已完成投资移民或有相关考虑。

——摘编自庄国土《全球化时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华人移民东南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与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不同。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代我国移民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中国海外移民潮的影响。
10 . 据下表可知,古代中国(     
出处内容
《通典·食货》(商)鞅以三音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于是诱三普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泰人应敌于外
《史记·匈奴列传》汉已得浑邪王,则陇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新泰中以实之,而减北地以西戍卒半
《明移宗实录》江西万羊山跨连湖广、福建、广东之地,旧称盗薮(强盗聚集之地),而各省商民常流聚其间,皆以种蓝(用于制靛的植物)为业
A.政府在区域人口迁移中处主导地位B.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多元性
C.社会环境变迁影响人口的区域流动D.人口迁移助推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