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繁荣、人口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做)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
A.体现了孔子劝谏统治者实行仁政的主张B.有利于儒家思想在当时得到统治者的推崇
C.表明“富民和教民”是孔子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D.主张有利于租佃制经济的高度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
A.强调伦理道德B.重视知行合一
C.宣扬格物致知D.说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021-12-11更新 | 196次组卷 | 19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部分重点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
A.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
B.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C.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D.“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朱舜水是浙江余姚“四先贤”之一,他曾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脾,捕风捉影。”这一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为接近
A.春秋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B.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
C.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雕虫篆刻,又何益哉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则无伦物矣
2019-05-15更新 | 584次组卷 | 19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劝学篇》

材料二“天下人民四万万,庶士亿万,情为百端,才智甚广,皇上仅寄耳目于数人,而数人者又畏懦保禄,不敢竭尽,甚且炀灶蔽贤,壅塞圣听,皇上虽欲通中外之故,达小民之厄,其道无由。名虽尊矣,实则独立于上,遂致有割地弃民之举,皇上亦何乐此独尊为哉?”

——《公车上书》

材料三“……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塘,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建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

(1)材料一、二、三分别代表哪些派别,他们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2)材料二中对皇帝的态度和材料三有何不同?后者的号召力超越前者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乡村底层走上权力巅峰的明太祖,对荒政破败与王朝衰亡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体会,洪武元年(1368年)就曾明确告诫臣下:“恤其……恤其幼……天下之老幼咸悦矣,其心有不归者,寡焉!”在频繁实施赈恤的过程中,明初荒政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一,将救荒的行政权力统一集中到户部,使户部担负起“以积贮之政恤民困”的职责。其二,明确了“不拘时限”的报灾之法、“勘灾既实,尽与蠲免”的蠲免之法、“大口六斗,小口三斗,五岁以下不与”的赈济标准和“务使饥民切沾其利”的赈济原则。其三,为了在第一时间掌握灾情并实施救助,构筑了“遣御史巡行以广耳目”的监察网络和者民报灾制度,制定了严厉的灾荒行政奖惩政策。有效通制了官员在荒政中的懈息和责任推却等行为。

——摘编自杨乙丹、卢勇《明代灾荒赈贷制度探析》

材料二   为了吸纳社会资源,激励社会各界踊跃投入教灾工作,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捐资者、经募赈款(物)者、办赈出力者、防灾御灾有功者等方面的激励、奖赏举措,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灾荒救助的奖励体制,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一些因应时代的权变。在救灾奖励制度的贯彻实施过程中,由于整体权力系统效率低下,特别是公权私用痼疾无孔不入,加之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国民政府的灾荒救助奖励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编自武艳敏(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救灾奖励制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太祖赈灾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救灾措施与明初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7 . 明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年来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主旨是(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B.主张理性独立思考
C.发展经世致用之学D.极力推崇程朱理学
2016-11-27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理)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针对上述言论,秦始皇曾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1)请概括秦始皇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观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为此,北宋统治者是从哪些方面加以解决的?
材料三

(3)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央官制的设置有何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明史职官志》
(4)据材料三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
材料五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锺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一,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皇明祖训》
(5)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是如何认识丞相作用的?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六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6)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军机处的作用及反映的时代特征?
(7)综合上述内容,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2016-12-08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中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张骞通西域,李广利征伐之后,初置校尉,屯田渠黎。至宣帝时,吉以侍郎田渠黎,积谷,因发诸国兵攻破车师,迁卫司马,使护鄯善(新疆鄯善县)以西南道。”“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田于北胥韃,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 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于西域为中, 故都护治焉。”

——摘编自《汉书》

材料二   明帝时,随着对北匈奴战争的胜利,东汉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重新设置西域都护。东汉经营西域中贡献最大的是班超,他驻扎西域31年,是东汉统治西域最稳定的一段时间。西域都护的属官有副校尉、丞、司马、侯等,西域都护的官职大体相当于内地的郡守,但其治下的少数民族并不像内地那样以县、乡、里的编制,而是保留了原来各少数民族所建的“国”,并赋予他们在内政方面相当大的自主性。这些“国”中的官职也基本照原样保留。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西域都护的职责。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历史意义。
2020-11-2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在蒙恬打败匈奴,拒敌千里之后,他带兵继续坚守边陲。蒙恬又根据“用险制塞”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筑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并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

同时,蒙恬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了44个县,统属九原郡。还建立了一套治理边防的行政机构。又于公元前211年,发遣三万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带垦殖。另外,蒙恬又派人马,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了宽阔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

材料二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疆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史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恬为加强边防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司马迁对蒙恬的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