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6世纪起,英国步入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贸易立国思想影响下,商业成为社会经济的核心,商人也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位置。但总体上看,商人的教育还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重视,家庭仍然是施教的主体。对孩子道德品质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往往凭借宗教书籍和宗教信仰来加以正面灌输。向孩子灌输虔诚的宗教信仰,将宗教精神内化到孩子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使他们认同宗教意识并自觉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即以精神上的约束来达到行为上的约束,塑造孩子的自控美德。商界家庭尤其注意培养孩子的簿记习惯和理财意识,一些家庭很早就让孩子尝试着管理账目,以强化对金融脆弱性的感知。

——摘编自王瑞红《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的家庭教育及时代新质》

材料二   李鸿章家庭教育中大力宣扬“中学”固本,提出“教子以正道,不可不刻苦自立也”主张“求义理经世之学”,以孝悌勤俭为治家之道,训诫后人以“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作为为官之志。他还延聘洋人教师教育李氏子弟学西文,因此成就李经方、李经述和李经迈等人融会中西的知识结构。同时李鸿章认为中国传统的“扶纲常,传圣学,位天地,育万物”的伦理道德为私德可以保留,只是时局变化,仅仅有私德不足以挽救危亡的清政府,还要学习西方五伦中的公德,于邦国于世界为己任。

——摘编自张珍珍《李鸿章家训中家庭教有的延续与更始》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商人重视家庭教育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鸿章的家庭教育思想。
2023-12-0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和人类从游牧生活走向定居的村落生活,物质财产变得可行且合乎需要。这一转变在无地农民和有地贵族之间,世袭贵族和平民百姓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悬殊。一位社会学家断定,“技术和经济越发达,社会的不公正就会越大”。

这一假设为在我们这个技术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时代里形成的逐步升级的不公平所证实。联合国1994年的《人口发展报告》披露,在过去的50年中,世界收入增长了7倍,人均收入增长了3倍。但是,这一巨大收入的分配在一国内和在国际上却都是不公平的。报告说:“在1960年至1991年间,占全球人口20%的最富有的人在世界收入中的占比从70%增加到85%……而20%最穷的人拥有的微薄收入则从2.3%下降到1.4%”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3-11-1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金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目前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课题。

——摘编自常健《解决人类现实挑战的中国方案》

材料二   中国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要求打造体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它的整体思维,不仅超越了西方选举驱动的政党政治的局部和短期利益观,而且还具有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整体合力。而中国将现阶段世界发展大势和自身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交织一处,更是扩大本国与世界各国利益汇合的全方位的战略发展愿景。它旨在推进各国经济全方位互联互


通和良性互动,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和不平衡的现象,使得世界各国人民都有机会来享受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和好处,展现出中国向人类文明提出的一个永久性道德价值和人文关怀。

——摘编自蔡亮《试分析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中国全球治理观的树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今的时代主题和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的全球治理观进行简要评析。(要求:表述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摘抄原文)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等人。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工业文明观点,并作简要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2-05-19更新 | 235次组卷 | 56卷引用:2015-2016学年辽宁庄河市高中高一下期中历史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东印度公司大事记

时间主要事件
1600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认可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正式授予其皇家特许状。
1665东印度公司创建了“公司职员有限责任制”,使公司具备了现代股份公司的特征。
1670查理二世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利。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
1757发动普拉西战役,用武力占领了印度最富庶的孟加拉地区。正式成为英帝国在印度实行殖民统治的“代理人”。
1773英国议会通过《东印度公司管理法》。政府对东印公司在印度的经营行为开始有所规制。
1813《印度贸易垄断废止法》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
1857印度爆发了“印度兵叛乱”,东印度公司求助本国政府镇压起义。英国政府对东印度公司的容忍到达极致。
1858英国国会通过《印度统治法》,东印度公司被撤销。印度进入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的时期。

——摘编自【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兴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2-02-25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省示范性高中联合体2022届高三第四阶段考试(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社区发展

中文“社区”一词由费孝通、吴文藻等人从“Community”转译过来,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阶段表现
1950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社区自治缺乏。
20世纪8090年代11985年开始,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城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1987年社区服务开始在全国推广。
21999年,为向全国社区建设提供典型经验,民政部制定《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确定了11个城区为首批“社区建设实验区”。
21世纪以来12000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随后社区建设开始在全国推广。
22004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颁布,社区建设从民政部主导的以社区服务工作为主要内容,上升到基层政权建设的高度。
32010年开始实施的《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表明了我国对强化群众自治的肯定,物业管理企业的介入大大推进了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4)民间自发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如大学生的返乡实践活动,城市业主委员会居民自治组织等。
未来发展展望构建中国特色的社区发展之路:目标是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关注弱势群体的进步;核心是既强调在过程中必须有当地居民的参与,也强调结果是让居民生活得更好。

——据李东泉《中国社区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李嘉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评析及中国社区管理机制初探》整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社区发展的趋势,分析其原因。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文明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一般的基本规律。犹如一个有机体,每个文明都会经历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四个阶段。文明兴衰的基本原因是挑战和应战。一个文明,如果能够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诞生和成长起来;反之,如果不能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走向衰落和解体。

——摘自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汤因比关于“挑战——应战”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一些商人为彰显自己的财富而穿戴夸张,居住奢华。他们常通过纳捐行贿获得某种头衔或官职,或通过投资于其子弟的教育帮助他们通过正途考取功名。尽管明政府一直禁止王公贵族涉足商业活动,但这一政令从来没有被认真执行过,皇亲国戚投资商业的比比皆是。商人跻身士绅之列与士绅卷入商业潮流,催生晚明乃至整个帝制晚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那就是绅商。“所谓奢者,不过富商大贾豪家巨族,自侈其宫室、车马、饮食、衣服之奉而已。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摘编自原祖杰《奢侈性消费与晚明士商的身份认同》

材料二   时尚的商业化和休闲娱乐的商业化,将英国深深地卷入消费社会。如果说17世纪以前的几个世纪里奢侈品消费的主力是皇室、贵族群体,那么进入18世纪,奢侈品消费新的需求力量转向正在崛起中的中产阶级群体乃至社会下层。作为消费需求的奢侈品逐渐从社会高尚文雅之举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中国的瓷器、印度的棉布等奢侈品在英国经历了引进、仿制、创新的过程,逐步推进“进口替代”,“英格兰造”的优质产品被销往世界各地。

——摘编自曹瑞臣《论海外奢侈品消费对近代英国社会的推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晚明奢侈消费风尚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明与近代英国奢侈消费风尚的不同。
2023-01-04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法理上说,中央政府以命令授权形式将部分权力交予行省行使,一切治权皆属中央政府,行省只是中央的代理而已。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二   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在当时,并不是说把全国划分成几个地方行政区,乃是这几区地方各驻有中央宰相,即成为中央宰相府的活动分张所。……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中央需要派一个大员来镇压某地方,就派一个外驻的宰相。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
(2)对两则材料的观点分别予以评述。
10 . “治与制”

材料一   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

(炀帝)自恃富强,外思广地,以骄取怨,以怨兴师,若此而不亡,自古未之闻也。

——《隋书》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秦朝、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后世王朝借鉴前朝速亡的教训,都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北宋初年的改革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