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历史上的革命】

材料   小明同学参加了以“历史上的革命”为主题的班级探究学习活动,他们搜集的材料目录如下:

名称时代影响
农业革命新石器时代(约10000年前)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农业、畜牧业开始产生
商业革命15世纪以后欧洲的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科学革命16至17世纪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光荣革命17世纪英国成为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工业革命18世纪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文学革命20世纪开始使用白话文,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民族文化转型契机
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围绕“历史上的革命”,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
2019-04-25更新 | 76次组卷 | 20卷引用: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理)试题
3 .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材料   小楚同学参加了以“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把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对辛亥革命纪念报道进行了梳理,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年份篇数《人民日报》社论主要内容
19510
196132《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一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19710
1981103《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炎黄子孙团结起来,为实现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实现振兴中华的宏图,为列祖列宗争光,为子孙后代造福,努力奋斗
199129《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追求,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不懈奋斗
200129《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我们纪念伟大的辛亥革命,就是要激励全体中华儿女,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努力营造爱国、统一团结、奋进的良好气氛,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祖国统一努力奋斗

——摘编自刘建庄《辛亥革命纪念报道研究》


关于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偶然,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必然,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笔记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历史时期,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以下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资料。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A.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B.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C.西方侵略与民族反抗D.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
5 . 某班同学围绕“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展开研究性学习,设计了如下示意图。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市场体制B.分配机制C.产业结构D.经济模式
2019-12-08更新 | 230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以下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资料卡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东南: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西南: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西北: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侵略与反抗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

①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②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       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19-11-13更新 | 200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4)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