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因此,通过一战“已经得到一切——甚至比一切更多”的英国打算通过避战求和,以维护本国的既得利益。自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和社会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国内,使得国家政策具有明显的“内向性”,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更加深了这种倾向。当时的财政大臣尼维尔·张伯伦惊呼:“危机一个接一个地向我们袭来。”另外,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对于绝大多数英国人来说,维护和平主义意味着避免任何导致战争的政策”。这种思潮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影响和作用着政府。

——摘编自王宇博《评析英国绥靖政策》

材料二   1939年3月14日,在希特勒的导演下,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宣布“独立”。第二天,德军就占领了捷克地区。3月18日,英法两国政府在国内舆论压力下,向德国提出抗议,纳粹政府轻蔑的予以拒绝。慕尼黑协定不仅导致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灭亡,而且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动摇了东南欧小国对英法的信任,削弱了潜在的反法西斯力量。由于从苏台德危机到签订慕尼黑协定,苏联一直被排挤在外,以及法国废弃了《法苏互助条约》,这一切都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猜疑,为后来的苏英法谈判造成了心理障碍。

——摘编自洪聚堂《慕尼黑协定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出台绥靖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慕尼黑协定》签订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1906年,梁启超以中国之新民发表十万字的《新民说》开启了以新民建构理想国民的历史先声。他认为:三代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人民只有为自己伸张权利,才能推动国家发展,使国家强大。国家间竞争很大程度上受国民素质的影响,设想由大官带头,普及世界各国历史以及政学、公法、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使道德教化礼仪化,使民智在下效过程中随之开化。认为性别、年龄、阶级出身皆不能成为限制国民享有权利的条件欲强国,必由女学。主张广人才、兴学会,发扬个人对民族、国家责任及义务的公德,铸私德于资产阶级注重个人修养的公德之中,以中国传统旧道德的优秀成果充益资产阶级的新道德。鼓励国民要饱含热诚,要敢于张扬胆力。借西学之风,扬中国之气,创造出新,树立民族自信。

——摘编自陈骊《梁启超新民观考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新民观思想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梁启超的新民观思想。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8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爆发。1644年,各交战方在威斯特伐利亚举行和谈,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该体系削弱了当时几乎成为欧洲主宰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促进了多元政治体系的形成。德意志众多个诸侯邦都成为享有主权的政治实体,荷兰、瑞士不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结束了全欧规模的三十年战争,在欧洲确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但并没有因之而造成欧洲真正和平、稳定的局面。各国为了巩固和增强自己的实力地位,仍在不断地进行领土扩张和人口兼并。列强的争斗也不仅在欧洲展开,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摘编自李爱华《马克思、恩格斯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评析》

材料二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图

——根据中国外交部官网数据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影响。
(2)从材料二A、B两个时期中任选其一,指出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并分析其国际背景。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2年辛亥革命后到1931年九ー八事变,是东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当时东北出现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据20世纪20年代末的统计,东北大豆的商品率为80%~83%,小麦为79%,高粱为40%~42%、玉米为35~36%、谷子为20~22%。总之当时东北地区成为世界性商品粮生产基地。民国时期,东北设厂开矿的热潮经久不衰,除了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和轻纺工业外,在火柴,酿酒、食品等多个部门中都取得显著的发展。1913,奉天总商会提倡各商号集股设立了奉天商业银行;1915年又设立商办奉天殖民银行;1917,益发合与人合办益通商业银行

——摘编自衣保中、林莎《论民国时期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材料二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东北重工业的发展,尤其是“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对东北进行了大量投资,将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中的58项安排在东北地区,工业建设投资达80亿元。那么,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何重点投资东北重工业基地呢?新中国成立伊始,处于十分险恶的国际大环境中,但是东北的地缘环境对我国十分有利。1957年年底,东北地区的58项工程全部建设和部分建成授产,它们都是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骨干,因此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摘编自王玉芹《建国初期东北重工业发展状况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后至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发展重工业的有利条件并分析东北重工业发展的历史作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分析研究历史上的经济变化,我们必须对总产出的决定因素进行更宽泛的分类。这种分类把任一时点的总产出及其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变化率想象成是人口、资源、技术和社会制度的“混合”的作用。此分类可以建构成简单数学模型:

Y=f(P,R,T,X)。

其中,Y代表国民经济收入(或产出),P、R、T和X分别代表人口、资源、技术和社会制度。经济体中的人口、资源和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并且,这四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相互关联的、完全无法预见的。

——摘引自(美)龙多·卡梅伦和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20世纪末》


材料是某学者对世界经济史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任一点或整体)加以评析。(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有学者指出:“作为中国苏维埃革命在南方地区的中心区,由赣南、闽西组成的中央苏区具有特殊的考察意义。中央苏区是中共建立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无论是面积、人口,还是武警力量、政权建设,这里都在各个苏区中居领先地位”。此学者评述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     
①规定政权应属于工人、农民等劳苦民众②贯彻实施了土地法、劳动法等重要法令
③以南京国民政府地方政府的形式而存在④是中共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探索与尝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 . 对于义和团运动,陈独秀在不同时期的评价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认为,产生义和团这个怪物,原因在于:第一、道教;第二、佛教;第三、孔教;第四、以儒释道为精神的中国戏剧;第五、“仇视新学妄自尊大的守旧党”。由这五个原因,“造成了义和拳大乱;以义和拳大乱,造成了一块国耻的克林德碑”。“……照上列的事实看起来,现在中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较庚子以前,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要想义和拳不再发生,非将制造义和拳的种种原因完全消灭不可”。

——摘编自《克林德碑》,《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5期

材料二   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看不见义和团排外所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杀死德公使及日本书记官,看不见英人将广东总督叶名琛捉到印度害死,并装入玻璃器内游行示众!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损害了一些外人的生命财产,看不见帝国主义军事的商业的侵略损害了中国人无数生命财产!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杀人放火的凶暴,看不见帝国主义者强卖鸦片烟、焚毁圆明园、强占胶州湾等更大的凶暴!……义和团诚然不免顽旧迷信而且野蛮,然而全世界(中国当然也在其内)都还在顽旧迷信野蛮的状态中,何能独责义和团,更何能独责含有民族反抗运动意义的义和团!

——摘编自《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向导周报》1924年81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此时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并分析原因。
8 . “以专注于文化批判始,仍然复归到政治斗争终。启蒙的主题,科学民主的主题又一次与救亡、爱国的主题相碰撞、纠缠、同步。中国近现代历史总是这样。不同于以前的是,这次既同步又碰撞带来了较长时期的复杂关系。”这段评述是针对(     
A.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B.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D.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
2023-05-1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欧美式的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行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也就是说它对为什么实行暴力是有所考量的,并且在实行过程中富有理性。因为问题错综复杂,关系到方方面面,比如对胜与败的理解、破与立的转换、局部与大局的处理、效果与成本的比较、目标与可能性的衡量、革命与列强态度的变化、内部凝聚与动力保持问题等。应该说革命党人基本做到了保持清醒,审时度势,有原则有斗争,同时也有理性、适度的妥协让步。从帝制到共和,辛亥人铸造的是千年壮举,开启的是亚洲先河。说到底,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一种旷古未有的尝试,而先驱们之所以百折不拢,实缘于救亡图存的迫切,为了在世界之林能有中华一席,为了民族振兴能够实现,辛亥革命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领领域谱写了辉煌业绩;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思考启迪。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究竟是什么?那就是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了巨变。

——摘编自黄克武、主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研究机构。同年,他又发起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该校近代力学系并担任系主任。建系伊始,他明确近代力学系培养的人才要能够“把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上去”。为此,他不仅设定了力学系的专业、课程和教学计划,而且编著了《火箭技术概论》和《物理力学讲义》作为专用教材。同时还聘请了严济慈、吴文俊等当时海内外顶尖专家和教授,讲授基础课和专业课,介绍最新科研成果。到大学的最后半年,指导学生参加早期研究活动,完成毕业论文及其答辩,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练兵。此外,他要求学生红专并进、团结协作,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触类旁通的钥匙,是创造力的来源。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形势,他写信给作为高新技术突击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倡导设置新专业—材料 设计。

——据《钱学森教育思想及其探索与实践)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钱学森高等教育思想的特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后期钱学森在科教领域的重大贡献,并予以评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