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和对全球进行侵略扩张的过程。19世纪末的第三次殖民高潮是通过瓜分全球方式把广大地区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据1914年的统计,11个帝国主义国家共拥有各类殖民地面积将近5个欧洲大小,其中英国发展成最大的殖民帝国。从总体上讲,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基础上的,其目的是为了掠夺。就其性质来说,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从而在世界格局的演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资本主义列强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只是为了把这些地区变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变成自己的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地,而绝非要在这些地区发展资本主义,改变其原有面貌。

——摘编自张红菊《殖民主义与全球化——殖民主义与全球化进程及其消极影响》

材料二   英国自18世纪便开始通过经济手段向伊朗渗透,利用不平等条约和特许权在伊朗扩大了影响力,英国对伊朗的掠夺与渗透加重了伊朗人民的苦难,使人民产生了反抗英国侵略的思想,为革命爆发提供了外部条件。恺加王朝统治者的无能与软弱致使国家逐步丧失独立,经济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沉重打击。内忧外患的处境促使伊朗知识分子寻找国家的出路,通过传播民主思想唤醒民众的反抗意识,并试图建立立宪政体,摆脱伊朗被殖民、被压迫的处境。随着伊朗发生灾荒,各地起义不断,最后王朝作出让步,宣布实行立宪,召开议会并颁布宪法。但在英俄共同阻挠下立宪革命最后以失败告终,两国趁机进一步破坏了伊朗的独立与领土完整。伊朗立宪革命作为当时亚洲各国坚持时间最长的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势力,也保留了宪法。

——摘编自李依聪《英国对伊朗立宪革命的干预及其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伊朗立宪革命爆发的背景,并分析其重要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以前在城市行政管理上长期存在的坊市分割制度,便是基于行政管理上的方便考虑的。宋代随着民众侵街现象的发生,城市不再只是单一的政治、军事中心,还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面貌越来越具有浓厚的经济色彩。据学者估计,北宋全境拥有10万户的城市约有40多个,到宋徽宗时上升到50多,数量超过汉唐数倍,以工商为业的城市居民成分与日俱增。环城草市扩大了原有城市的规模和范围,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摆脱坊市分离的新道路。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商品意识也在迅速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渗透,这使宋代带有明显消费性和商品化色彩的城市文化娱乐活动日益兴盛起来,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存在。宋代租佃关系盛行,农民具有了相当大的人身自由。城市中的大批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海内外一些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1915年中国10万人以上的大中城市一览表(局部)

排名城市城市人口是否开埠
1
2
上海
西安
1000000开埠
1000000
3
4
5
6
7
8
9
广州
汉口
北京
福州
重庆
兰州
佛山
900000
821280
700000
624000
517000
500000
500000
开埠
开埠
开埠
开埠
10
11
12
13
14
成都
昆明
南京
南昌
长沙
450000
450000
368800
300000
250000
开埠
开埠
开埠

——摘编自何一民《试析近代中国大城市崛起的主要条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崛起的主要因素。
2023-10-0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漫长的文明演进历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和内涵,而这些思想随着社会和经济进步,不断发展演进,最终为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礼记》中,记载了中国思想家孔子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的“大同世界”,主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儒家思想注重社会成员互助,倡导地方士绅和商人救助无劳动能力人员,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忧患意识,注重于储谷防饥,国家建立了各式各样的仓储,在丰年之时把百姓手中的余粮收集起来就地建立仓库储存,荒年再行开仓赈济。政府实行“养恤”制度和“蠲缓”制度,不仅灾后有国家政府安置灾民,还减免灾民赋税,发展生产。

——摘编自朱晓宁《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初探》

材料二   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始终处于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核心地位,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浓厚的公平色彩,其功能是满足社会公平目标而提供的一种安全稳定机制。从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演变历程来看,其理论内容不断扩展,随着理论的演化而进一步地系统化。20世纪以前的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主要镶嵌在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当中,因而社会保障仅仅被当作一种收入再分配以及实现收入均等化的工具而存在。20世纪庇古创立的福利经济学,论证了社会保障政策的经济意义,这种理论对西方“机制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了推动作用。二战以后“机制模式”在各国的迅速发展,则与凯恩斯经济学的影响密切相关,在其理论的引导下“机制模式”逐渐完备,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保障模式。

——摘编自吴春明张辉《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沿革及其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对当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茶叶原产地,茶叶外销有据可查的最早史料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民国出版的《茶叶产销》一书提到:“五世纪后期,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首肇其端。”其后日本、朝鲜、南洋等周边国家虽从中国进口茶叶,但数量还很有限。16世纪中国茶传入西方,亚洲市场变得微不足道,美洲、大洋洲、非洲市场均由荷兰、英国转口输入茶叶。输入茶叶的国家,17世纪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俄国等国,18世纪输入茶叶的国家则增加了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美国、匈牙利、意大利等。19世纪英国独霸茶叶外销市场。茶叶初入欧洲市场被人视为稀罕的舶来品,“茶价异常昂贵”,18世纪上半叶1磅茶要17先令半,18世纪50年代仅8先令。1790年茶价为每磅3先令7便士,1810年减为2先令。清代前茶叶出口以江南茶和绿茶为主,清代以后外销茶产区包括苏、浙、赣、皖、粤、闽、滇、湘、鄂九省。最先出口的是武夷红茶,旋绿茶压倒红茶,18世纪后半期起出口又以红茶为主,至此奠定了我国外销茶区及茶类的基本框架。

——摘编自陶德臣《简论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   自古以来中国茶叶生产都是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地处偏远山区且交通不便,再加上茶叶作为副业不受重视,采摘之后的烘焙和包装环节也很落后。而对于印度来说,采用大茶园生产经营模式,实行的是公司化规模经营管理。随着英、美茶叶传统市场的衰退,英国在1886年之后开始大量减少从中国输入茶叶而转向茶叶贸易迅速发展的印度,并将中国茶叶市场的控制权交由俄国商人接管,俄国先后超过美、英在中国茶叶输出中的比重成为中国茶叶输出的主要市场。近代以来中国国家主权丧失,在此情况下各地政府针对茶叶在国内异地流动及管理要求缴纳各种苛捐杂税,结果导致茶农和各级茶商不堪重负,茶叶对外贸易逐渐萎缩。党的十八大以来,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性机遇,依托大企业、大品牌的综合实力,把中国传统的饮茶习俗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从出口茶叶原材料向出口茶叶新时尚、新生活模式转变。依托“公司+农户”的模式,中国茶叶产业既可以精准扶贫,更能提升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位。

——摘编自李玉梅《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并说明其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作为精英阶层创造的博物馆,自诞生起就不自觉地带有强烈的精英文化的基因,这决定了博物馆服务对象的角色不自觉的偏向精英阶层。而民主趋势下,普通大众权利的获得使得博物馆又不得不重视大众的文化权益。16世纪中叶,收藏被受教育阶层视为一种有修养的绅士行为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收藏主要涉及文化艺术、自然奇珍和历史古物,由于启蒙运动的推动,19世纪公众将自己藏品捐出成为潮流。法国大革命后政府宣布将卢浮宫变成国家博物馆,在理论上强调博物馆成为普通人可进出的场所,“这些国家的艺术属于自由平等理念下诞生的新社会全体公民所有”。

——摘编自潘继业《西方博物馆公共化中的精英力量》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交涉中常常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与外国人沟通必须“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恭亲王奕䜣也感到清政府在外交中的劣势,于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官办外语学校同文馆建立了。同文馆博物馆是辅助教学的设施,藏有新式机器(模型)、动植物、医学标本、矿石等。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同文馆总教习后还从国外购买了一些藏品,藏品的陈列主要是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只为同文馆教授学生使用,并未对社会公众开放。虽然庚子之变打断了它的发展历程,然而其曾经的管理和陈列都为后期博物馆事业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摘编自陈思清《近代中国学校博物馆发展研究(1876194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京师同文馆及其博物馆建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博物馆的共同贡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协商和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国际经济调节机制,以加强对资本主义国际化再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摩擦进行共同协商和调节。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他各种组织的协调和影响下,各国逐步取消外汇管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使国际投资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国际贸易的速度。国际投资、劳动力、技术转让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为各国开展国际分工创造了有利条件。每逢经济危机来临,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是呼吁各国采取措施,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来阻止经济衰退,并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特殊照顾,实行各种贸易优惠,以帮助它们进行经济调整。

——摘编自史妍嵋《当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宏观调控》

材料二   1999年,美国的“西雅图风暴”席卷世界,拉开了世界范围内的反全球化运动的序幕。当前,反对全球化的既有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处于弱势或边缘地位的国家,也有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部门和处于竞争弱势的群体;既有旨在维持传统性的民族或本土文明的宗教力量,也有存在于发达国家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和排外主义者,还有主张限制经济全球化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环保主义者。总之,反全球化的力量可谓不一而足。当前,我们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走向,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地释放出来,帮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有效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共享经济全球化红利。

——摘编自林建华《反全球化运动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际经济调节机制”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经济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归纳反全球化现象出现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下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1871~1910年在德国各级城镇人口增长中,1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最快。以1890年为界,除了柏林、科隆、莱比锡、慕尼黑等几座城市外,其他各大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均是第二阶段超过第一阶段。1840年普鲁士东部各省的城市化率为22.9%,1871年为24.2%,1910年为33.7%。而同期普鲁士西部各省的城市化率分别是25.2%、34.2%和50.7%。这一时期,德国那些与最新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专业性城市,如生产煤炭、钢铁的重工业城市和随着高速工业化而于19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些多功能、商业性和服务性城市,发展非常迅速。就整个德国而言,50%以上的人口在这数十年中进行过迁徙,促使德国城市人口数量在短时期内超过农村人口,到1910年时,德国的城市化程度(60%)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已经仅次于英国,处于第二位。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及其特点》

材料二   1843~2017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单位:%)

年份

城市化水平

年份

城市化水平

1843

6.6

1966

17.9

1893

8.2

1977

17.6

1901

9.8

1980

19.3

1920

10.6

1993

28.1

1931

10.9

2000

36.2

1936

11.2

2003

40.5

1949

10.6

2010

47.5

1957

15.4

2017

58.5

——摘编自百度百科《中国城市化率统计数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阶段,归纳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其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西方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启示。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王朝的统治者对民族问题高度重视,但两个朝代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同,从他们所采取的政策中就可以看出。唐朝把少数民族当作亲人一样对待,在唐太宗的大一统思想中夷狄和汉族是平等的,唐王朝对归顺的蕃将信任有加,使其护卫禁宫,并与皇室通婚。而宋朝却恰恰相反,“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深入人心,虽然在名义上给予高官厚爵,但实际上还是防范少数民族。和亲政策必须要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因此和亲政策在唐朝的时候非常盛行,到了宋朝却没落。宋王朝对羁縻府州的控制力远不如唐王朝,只是名义上的敕封,只要在名义上向宋王朝臣服即可,没有实质性的管辖权。宋朝与唐朝相比有一些创新,比如用议和的手段和赏赐岁币的方式换取少数民族的称臣或停战,来得到暂时的安定。

---摘编自程陈《唐宋两朝民族政策的比较》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探索(部分)。

1941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7

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

194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551965

先后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治轨道

1990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

2000

中央政府在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摘编自雷振扬《中国特色民族政策与时俱进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民族政策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9 . 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与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封建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领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人、汉人,同属臣民。”

——据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整理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汉官仪》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晋书》

材料三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杜佑《通典》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