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6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29年6月,在美国的支持下,赔偿委员会通过一项新的关于德国赔款的计划,其中规定:德国赔款可分为“不得延期”的赔款和“如有困难可以延期”的赔款两种;德国享有充分的财政自治权;1930年以前协约国从莱茵地区撤军等。这些规定(     
A.说明美国实现了对欧洲的控制B.有利于德国国际地位的恢复
C.旨在降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D.体现出美国对法西斯的绥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长期任职于中国海关的美国人马士说:“中国的地位历经1842、1858、1860、1885、1895 年已经逐步地降低到这样的一个地步,以致到目前1901年,仅仅保存下一个主权国的寥寥几个属性”。这表明当时(     
A.中国完全陷入殖民地深渊B.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C.西方关注中国近代化进程D.列强侵华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科学的各分支中,唯有传统的中国医药学至今仍有强烈的生命力,其所以能够如此,原因之一是它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方法和内容,即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科学体系。在中医药学体系中,以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断,这个体系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早期阶段的成就以《黄帝内经》等著作为代表,经历代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份极其宝贵的遗产,从世界医药学史的角度看,中医药学不但体系独特,而且有着一系列卓越的贡献。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在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团结中西医”的方针。1958年在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的号召下,中央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中医药事业方针政策,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总纲规定了,“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的条款,从国家根本大法上保证了传统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

——摘编自张大庆《医学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医药在中国古代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都有哪些发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曲辕犁在中国耕犁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增加了策额、压镜、犁评,可以调节耕地深度。曲辕代替直辕,使犁辕缩短,减轻犁身重量,转动方便。辕由直变曲,降低了犁的受力点,既减轻了农夫的体力消耗,又大大节省了畜力。因此,曲辕犁不但适合江南水田耕作的需要,而且在丘陵山地也可以使用,在北方中原也推广开来,成为唐代最主要的耕犁。我国耕犁发展到唐代,已经基本定型了,现在使用的耕犁实际上和唐代的曲辕犁没什么两样。

——摘编自杨向春《唐代的耕牛与牛耕》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纺纱业社会技术系统转型过程中,发明家和企业家起到了直接推动的作用,而消费者、政府等多种社会组织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由于经济制度的转变、市场机制的作用,英国社会创新不断,到18世纪,社会出现发明热和投资热。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收入增加,消费者追求生活时尚,积极购买新产品,这是技术创新得以产生和应用的根本所在。可以看到,英国社会的众多行动者都对纺纱业的社会技术系统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值得强调的是,制度和政策对创新驱动发展始终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摘编自迟红刚、徐飞《从技术创新到社会技术系统转型——工业革命先导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为主要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在现代工业生产上,而且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网民数达到4.89亿,已接近5.38亿的互联网总用户数。在过去18个月中,全球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了近10倍,目前已占整个互联网流量的10.1%,其中我国的占比更高达17.8%。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都在迅速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管理形式、营销推广方式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巨大变化。伴随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一个规模庞大、拉动效应极强的新兴市场正在孕育形成。从这个角度上看,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更是生活模式的改变,影响是全方位的。

——摘编自兰建平《“第三次浪潮”到“第三次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曲辕犁的优点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8世纪英国纺纱领域涌现出的新发明,概括英国新发明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技术革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024-01-13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名校联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收录了倭缎织造法、朝鲜棉布染整法和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康熙帝重用传教士南怀仁等修订历法、铸造火炮。这(     
A.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B.说明明清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
C.是统治者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的力证D.推动了当时社会科技和经济的转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嘉靖以来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先后作了种种的改革尝试,但是这些改革尝试大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效,到了万历初年,“勇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学士张居正,掀起了一场对王朝的政治、经济等全面的改革浪潮,从而使明王朝的统治一度出现中兴的景象。

——摘自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明史》

材料二   1901年,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法治。……盖不易者三纲五常。”开始行政改革,裁汰书吏、差役,增设外务部、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新机构。1906年,清廷预备立宪仿效日本明治维新做法,推出中央新官制,其中内阁、军机处一切照旧,一些主要与宫廷皇室有关的机构,均保留不变,此后,经过长时间的商议,又出台了地方官制改革方案,并宣布该方案先在东三省试行,各省于15年内分期完成,对于此次清廷的行政改革,当时舆论大失所望,感叹:“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而东三省官制改革又直接导致清廷内部发生轰动朝野的“丁未政潮”(1907年春夏间)。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张居正改革的原因和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清末“新政”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是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时期,隋文帝继位后,在人才选举方面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拔举人才,进士这一名称,作为一个考试取士科目则始于隋炀帝,由于狭义的科举是指进士科举,因此,进士科的创设成为科举制起始的标志。唐太宗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日渐丰富,进士和明经作为主要的选士科目,在贞观年间得以确立。武则天时期,共取进士454人,人数明显增加,在702年还敕令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 自此武举开始实行。唐玄宗在位期间,人们高度重视科名。因此,科举事务的重要性与考功员外郎职位较轻的矛盾日益突出,唐玄宗决定由礼部掌管科举,这是唐玄宗对科举制进行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

材料二隋及唐前期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在均田制下实行的赋役制度称为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丁为单位征税,每年租二石,调绢两丈及绵三两(或折纳布、麻),服正役20日,可按每日折三尺纳绢替代,是为庸,庸的作用是替代正役,纳庸即不服正役,服正役不纳庸,如在20日以外加派正役,加15日免调,30日租调俱免,算上加派,总计不能超过50日,这方面的规定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产时间,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
2024-01-1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政治实质是帝国主义中的战胜国在共同宰割战败国的基础上,经过明争暗斗,激烈争吵而建立起来的暂时妥协。这个体系只是暂时缓和了列强间的尖锐矛盾,一旦均势被打破,一轮新的更加激烈的争夺就会重新开始,这个体系的另一面就是使战后国际关系在帝国主义的均势中维持着世界和平结构,尽管这种和平结构是相对的、暂时的,但它又是发展经济所必须的。

——摘编自王春良、祝明《世界现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阐释”须有理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9 .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激发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活力和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国家191319501950196019601970
法国0.75.05.8
英国1.72.82.7
美国2.93.24.0
德国1.37.74.8

材料二

法国经济计划的主要方面规定国家中期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
规定宏观经济总量增长指标
确定优先发展部门,对重点地区实行动态中的倾斜发展

——高德步、王钰著《世界经济史》

年份国家成果
1945美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1946美国电子计算机诞生
1957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969美国“阿波罗1号”登月成功
1972美国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材料三



(1)分析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研究影响“资本主义发展活力和空间”的因素,你认为还需要提供哪些角度的材料?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看法。
2024-01-11更新 | 139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冲破了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把晚明中国带进了“全球化”贸易的新潮流。15世纪末葡萄牙人进入印度洋,占领印度西海岸的贸易重镇果阿,随后又占领了马六甲和香料群岛。1557年后又以“租借”的手段使澳门成为一个贸易基地。这样葡萄牙以澳门为中心进行转口贸易,把中国市场卷入“全球化”贸易的网络中,使中国经济面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新格局。葡萄牙人把中国的生丝、丝织品、黄金、瓷器等商品,从澳门运往果阿,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随之而来的西班牙人把运到马尼拉的中国商品运往墨西哥。随着“马尼拉大帆船”的蓬勃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丝与丝织品以及棉布,主要来自太湖周边的长江三角洲,这种外向型经济,必然带动这一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海外市场刺激了这个地区蚕丝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就业机会与货币所得大量增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欧洲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交流,而这种交流对人类造成了出人意料之外的影响,世界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环境发生了永久性地改变。1700年世界人口达到6.1亿,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种增长大部分要归功于物种交流所带来的全球粮食作物的产量提高和饮食营养改善,美洲本土的作物在交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玉米和马铃薯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的比重大大提高,在中国玉米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在不适合水稻和小米的生态环境中生长。从西欧到中国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航海探险唤醒商业贸易的繁荣,这时欧洲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的诞生。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000—18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5、16世纪世界贸易的特征及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