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6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这一时期出现的环境问题基本上是小范围的,污染源较少,往往可以由一国政府独立解决。70-80年代后,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70年代后半期,美国积极倡议并参加多种形式的国际环境合作,推动创立国际环境机构并提供大量环境援助。80-90年代初,美国政府的环境外交政策由积极合作转为消极对抗,90年代初再次进行了调整。1996年,美国以捕捞大虾未采取措施保护海龟繁殖的环境义务为由,禁止进口中国的大虾。自1997年起,美国政府在每年的地球日都要发布有关环境外交的报告,对全球环境状况和国际环境政策作出评估……

日本在1991年主持召开亚太环境会议,表示积极提供资金和技术以加强亚太各国之间合作,全力参与国际环境事务。与此同时,日本又不顾国际舆论向海外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欧洲首次提出发达国家应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并表示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欧盟与非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等地国家开展了多方面的环境合作。欧盟在对外环境政策上有系统全面的框架,但内部政策执行时困难重重,如德国和瑞典积极促进欧盟实行较高的环境标准,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则表示反对。

——摘编自房乐宪等《美日欧环境外交政策的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日、欧的环境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方环境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2024-01-26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洪亮吉(17461809),今江苏常州人,诗人、学者,精通考据学、经学、史学、舆地学和人口学等。他反对信天命、讲鬼神,提出为学要“推本述原,实事求是”。他认为,天地万物是客观存在,万物自生自灭,既不以人欲而存,也不以人欲而灭。乾嘉时期,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繁,洪亮吉不甘沉默,倡言变革。1799年,他提出改革地方和中央的行政制度,改革官吏选拔和考试办法,打击贪官污吏,但他的建议不仅没被采纳,反被革职流放新疆。他不怕打击,写了不少文章探讨解决危机的办法。他认为农民起义是腐朽的官吏逼出来的。他揭露当时“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且地方官绅又肆意兼并,“一人而据百人之屋,一户而占百户之田”。面对人口暴增带来的社会问题,他建议开垦荒地,减轻赋税,抑制兼并,禁止浮靡,推广社会救济。洪亮吉的言论反映了客观实际,具有经世致用的典型性。

——摘编自李喜所《鸦片战争前的今文经学与经世致用思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洪亮吉经世致用思想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指出洪亮吉经世致用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洪亮吉的经世致用思想。
2023-11-11更新 | 78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5年以来,因抗议日本侵华,各地抵制日货运动此起彼伏,国内火柴的销路十分畅通,1919~1920年,全国各地新开设了31家火柴工厂,其中1920年开设的火柴工厂就有23家,这一年是民族火柴工业发展最快的一年。但是,即使在民族工业发展较为顺利的一战期间,我国曾生产过3500吨级船舶的最大的机器厂——上海求新机器厂的遭遇也令人唏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钢铁价格猛涨,而且有市无货,上海求新机器厂亏损不堪,于1918年已积欠法商东方汇理银行债款达一百万两银子,于1919年最终被法国资本吞并。另一个例子是中国铁工厂。

——摘编自王方中《中国近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有学者说:“(民族工业)这种繁荣景象的暂时出现及其迅速消失,充分表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一战期间,日本利用有利时机,大肆扩大在华势力。同时,欧美列强虽然忙于战争,但仍然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来控制整个中国的工业。到1919年,外国资本仍然控制着中国近60%的织布机和75.6%的机械采煤。英、日、美三国,成了侵略中国的最主要国家。

——摘编自李迎超、梅倩《一战后民族工业短暂兴盛原因的再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023-09-1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中国所译西书变化图

材料二   下表是近代中国人所译西书简表

译书人译书名称
李善兰(18111882《几何原本》《谈天》《重学》等
徐寿(18181884《化学鉴原》《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等
华蘅芳(18331902《代数术》《三角数理》《微积溯源》等
杨廷栋(17781950《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胡适(18911962《最后一课》《弑父之仇》等

——摘编自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译西书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中国译西书活动进行简要评析。
2024-02-02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押第18题 中国近代化(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认可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正式授予其皇家特许状。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创立初期是一个典型的商业组织,主要从事着英国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在其特许状的规范之下,该公司逐渐垄断了英国与印度之间的商业贸易,并成为英国在亚洲发展海外贸易的重要依托。168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通过决议,提出要在“领土霸权的基础上”保卫公司的“商业霸权”,这意味着争取建立殖民领地已经成为与追求商业扩展平行的目标。17世纪末,英国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对该公司的这种行为予以认可,于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就逐渐演变为一个集商业、政治、军事和司法四合一体的政商机构。此后,随着行政权力的急剧膨胀,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渐掌控了印度所有的财富,公司的敌人已经不再是同它竞争的公司了,而是“同它竞争的英国大臣和国家了”。这种情况的出现迫使英国政府逐渐改变了对该公司的态度,英国议会通过了多个有关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别法案,限制和剥夺了其政治经济特权。到18世纪晚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最终沦为英国政府对印度事务进行日常管理的机构。

——摘编自汪定华《近代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变迁以对特许状的解读为基础》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变迁。(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5-05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押第20题 世界现代化(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指出:“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1941年,钱穆在一次演讲中强调:“中国医学……从人身生理学上发明演进。而西方医学,则从人体物理学上发明演进。彼此大不同,但究竞同是一科学.……我们的文化前途,要用我们自己内部的力量来补救。西方新科学固然要学,可不要妨害了我们自己原有的生机。’

——摘编自《独秀文存》《钱穆全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评析陈独秀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文化意义及重要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晚清民变(反清民众运动)统计情况表

时间民变发生次数
1836-1845年

246次

1846-1855年

933次

1856-1865年

2332次

1865-1875年

909次

1876-1885年

385次

1886-1895年

314次

1896-1911年

635次

——摘编自杨庆垄《十九世纪中国民众运动的若干初步统计模式》

材料二 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认为,“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革,适今仍是本来面目”。“此度改革,不屡吾侪之望,田无待言”。立宪派一般要求在2-3年内开国会,如预备立宪公会电请“以二年为限”。立党派的努力在皇权的压制下毫无结果。他们慨叹:“日日言立宪,宪政重要机关之内阁,首与宪政之原则背道而驰。呜呼,其何望矣!”。

——改编自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社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立宪派对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态度。
2023-11-2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第五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一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美)玛格丽特·撒切尔著《唐宁街岁月》

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国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虎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栓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

——摘编自(苏)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作者的观点(可任选一位或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正确、鲜明,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01-12更新 | 472次组卷 | 7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粮食危机爆发前,斯大林虽然曾萌生过采用强制办法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念头,但基本上还是继承了列宁的观点,对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粮食危机爆发后,斯大林对个体农民经济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认为小农经济是“最没有保障、最原始、最不发达、出产商品最少的经济”,并将其视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而个体农民则是“最后一个资产阶级”,一直在走“旧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斯大林断言:‘我们在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是不能进一步发展的。”在斯大林的心目中,个体生产的农民已由新经济政策时期工人阶级的联盟者变为了革命的对象,小农必然摆脱不了在疾风暴雨般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被消灭的命运。

——摘编自张勇《斯大林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评析》

材料二   19335月,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主要内容包括对自愿减少棉花、小麦、玉米、烟草、稻米、猪和奶制品等所谓“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农民给予补贴并发放商品贷款,与农产品加工者签订销售合同并规定销售定额和出口补贴等,其目的是通过限制农产品生产来恢复供求平衡,提高农产品价格,进而恢复农民购买力。在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中,政府对自愿减产的农民的补贴主要来自农产品加工税。

——摘编自张准《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南部“三农”问题的影响》


(1)分别指出斯大林时期苏联与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的农业政策,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苏联与美国农业政策,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摘编自《全秦文》

材料二   帝国成立之初,始皇令全国"大醋,来庆祝。当众人还在醉梦的时候,他突然宣布没收民间的一切兵器。接着他把全国最豪富的家族共十二万户强迫迁到咸阳,放在中央的监视之下。武力的统治不够,还要加上文化的统治;物质的缴械不够,还要加上思想的缴械。公元前215年,听到"亡秦者胡,的谶语,始皇派蒙恬领兵三十万北征,不久收复河套,并在新得的土地上设了九原郡。始皇还把燕、赵北界的长城和秦国旧有的西北边城大加修革,并且把它们连接起来。1896年,李鸿章问军事于俾斯麦,被告知:一国军队"不必分驻,宜驻中权,扼要地,,"闻令即行,但行军的道路,当首先筹及,。这正是秦始皇所采取的政策。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始皇帝为巩固帝国而采取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始皇帝的政治制度建设的影响。
2021-12-25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