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帝国前期,意大利和行省的手工业也得到显著的发展。在西部,罗马和高卢商人沿莱茵河、多瑙河到达北海和波罗的海,在不列颠和斯堪的纳维亚进行贸易。东部的希腊和埃及商人则驶出红海,经阿拉伯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进行贸易,以金银换取东方的香料、宝石、精致的工艺品和纺织品。在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人开始利用季节风远航印度。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7世纪初,在穆罕默德的带领下,阿拉伯帝国建立并形成了阿拉伯民族,有统一的宗教和语言。阿拉伯人在吸收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中创造出辉煌的阿拉伯文化。在公元750年建立的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其百货齐全的商场里,既有各种本地的产品,也有各国商人运来的中国的丝绸和珠宝、印度的钻石和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欧洲的琥珀和玛瑙。阿拉伯手工艺人调配的香水世界闻名,他们打出的刀、剑也非常锋利。此外,在叙利亚、埃及和北非各地也还有许多有名的手工业城镇。

——摘编自禹田《图说世界五千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罗马帝国晚期与阿拉伯帝国信奉的主要宗教,并说明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所起的重大作用。
2 .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通过革除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创造富有生机的新制度、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帝以问宰相陆贽,贽上疏请厘革其甚害者,其一曰:赋役旧法,行之百年,人以为便。……陛下初即位,宜损上益下,啬用节财,而摘郡邑,验簿书,州取大历中一年科率多者为两税定法,此总无名之暴赋而立常规也。夫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两税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税轻,多者税重。

——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三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改革的发起者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经验。综合上述材料,用一句话概述改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编写《历史》的过程中,对联想和神喻等传统史诗创作手法进行了扬弃,转而注重对史料的批判分析与逻辑概括。这(     
A.否定了传统史学的价值B.推动了民主政治的确立
C.批判了个人主义的泛滥D.体现了理性著史的精神
2023-01-29更新 | 1143次组卷 | 15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鸡西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至宋元时期北民的大量南迁,以及南方人口的自然增长,使该地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终致人满为患,于是出现了明初政府组织的移民潮。明太祖将江、浙、皖、精等地数十万人民移至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黄淮间地区,又把山西和山东东部地区的人民移往河北、河南和山东西部等地。同时,在长城一线设置了9个边镇,设立卫所、移民屯边,规模达千万之多,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摘编自唐克周《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等

材料二   清军入关,东北人口大减,土地荒芜。顺治初年清政府“招徕流民”垦荒以开发东北,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以减免税等政策鼓励移民。为了维持满洲固有的风俗以及保护满洲旗人的生计,1668年康熙皇帝下令永远停止在辽东招民授官,东北地区进入了封禁期。清政府甚至企图通过“清边”之策来阻止流民出关,但效果不甚理想。1861年东北地区部分开禁后,特别是日俄战争爆发后,东北地区的移民急剧增加。清政府在吉林、黑龙江两省都设立了招垦局,统一管理移民事务,因此关内北方各省的贫苦农民更加“蜂攒蚁聚”,聚族而居。光绪时东北完全开禁,闯关东的中原流民如洪水般涌入,使东北人口激增到1000余万。

——摘编自李艳男《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移民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关内东北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2022-08-31更新 | 4072次组卷 | 40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估计,古希腊城邦的面积在50100平方公里之间,公民人数在6251250人之间。亚里士多德说:“若干公民集合在一个政治团体之内,就成为一个城邦。”在城邦内,公民之间是平等的,公民可以不同程度地参与讨论和决定城邦内政、外交、诉讼、立法和选举公职人员等事务,此外公民也可以担任公职。在希腊人看来,有了城邦,就有了公民个人的一切。不仅妇女、儿童和奴隶被排除在公民共同体之外,被释奴隶或者从希腊其他城邦移民来的自由人及其子女都被视为外人。农业是城邦的经济支柱,是公民的命脉。在希腊城邦中,城市和农村之间尚未形成明显的对立。

——摘编自杨共乐《古代希腊城邦特征探析》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西欧,每座城市都建有完全封闭的城墙,并严格把守城门,一方面是为了抵御外敌,另一方面是用来将它同周围的农村分离开来。中世纪的城市是一个自治团体,形式上,城市的自由是通过城市同封建领主之间订立的宪章或条约来确定的,城市必须向封建领主纳税,但后者放弃了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城市中,市民是享有公民权的城市居民,市民的公民权赋予了他们参与城市事务和城市管理的权利。古代原始社会、古典社会乃至基督教义中传承下来的平等、自主、理性等观念,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建立。

——摘编自徐芳亚《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希腊城邦相比,中世纪西欧城市有何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兴起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地理大发现的开启与欧洲人对胡椒的饥渴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搜寻胡椒的过程中,欧洲人经历无数次失败才取得成功。香料时代横跨中世纪与近代,从文化的显著意义上,胡椒是完全中世纪的,然而,“商品像人一样,也具有社会生命”。以胡椒为代表的香料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通过香料贸易引起的战争与掠夺,西方逐渐控制了东方。

从十字军东征开始提起欧洲人胃口的香料到17世纪欧洲人开启对外殖民征服时就失去其至上地位。香料不再是天主教弥撒的必需品,香料的味道也失去了“来自天堂的味道”的神圣感。香料曾给平淡无味的饮食增添了味道,其所代表的社会风尚的重口味逐渐与不新鲜食材和暴饮暴食联系在一起。人们开始注重食材本身的自然味道、色泽与健康的烹饪方法。胡椒走上更多寻常人家餐桌,因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

——摘编自薛洁《试论食物在社会支配结构中的等级区分功能——以18世纪之前的香辛料胡椒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来香料“失去其至上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欧洲香料贸易的特点,简析香料贸易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代印度很早就形成了种姓制的社会阶层形态,人们身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从事的职业类别。从事祭祀的婆罗门祭司因被认为能够对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被赋予极高的地位。记述宗教祭祀的主要文献吠陀(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800年)自然也被认为是圣典,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婆罗门教。4世纪,婆罗门教开始大量吸收其他宗教及印度民间信仰的思想,对自身进行了许多改造,不断完善传统婆罗门教的基本学说。

——摘编自姚卫群《印度宗教关系的发展特点及若干启示》

材料二   印度地处热带,自然界的变化急骤而剧烈,使古代印度人心中易产生崇拜自然、崇拜造物主的心理。印度的高原山地地形对王朝的统一形成一定阻碍,从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文明的兴起至莫卧儿帝国的衰亡,印度约有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处于分裂状态。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不断推出新的宗教,如祭祀阶层婆罗门创立了婆罗门教,执掌军政权力的刹帝利和发财致富的吠舍支持佛教、耆那教等。7世纪后,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在印度开始生根发芽。印度宗教之多,是古代世界其他各国难以比拟的,因此有“宗教博物馆”之称。

——摘编自张永秀《论古印度文明的特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婆罗门教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印度成为“宗教博物馆”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贫困救助是中国传统社会救助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的职责。鳏寡孤独人员是政府因救助的重点,宋仁宗嘉祜四年“遣官分行京城,赐孤老残疾钱”。对于一般贫困人员,政府有施粥的做法,宋太租建隆元年“夏四月.遣使分诣京城门,赐饥民粥”。此后,为便于管理,开始设立专门的救济有构,负责济贫的有关事宜。与政府救灾济贫活动相比较,宋代民间以族田、义庄为核心的血缘救济模式是重要的互助模式。各地的宗族组织,很多都设有以赡族为目的的义庄、族田,其收入部分即用于资助和赚养族内贫孤。此外,部分缙绅、富户大贾在灾害发生时,也会捐出部分资财救助饥贫。

--摘编自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等

材料二   两粤著名的广仁善堂,原已“创行善举,如劝善赠药施衣施棺诸善事,开办经年”。随着维新运动的兴起,广仁善堂即着手在桂林、广州、梧州等地购置书器、刊布报纸、设大义整、开三业学,以通知时务。还打算次第推广到各州府县,“设养贫院以收乞丐,教工艺”,以“为贫民力谋生计”。慈善救助已从重养轻教渐渐转向养教并重发展,展现了传统慈善济贫事业向近代总善济贫事业转型过渡的某些特征和标志。

材料三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按现行扶贫标准衡量,1978 年至2018 年底,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7.7亿人减少到 1660 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2018 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371 元全国平均水平的71%。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摘编自程乘坪、邹迪《新中国 70 年扶贫历程、特色、意义与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贫困救助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间慈善济贫近代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扶贫的意义。
2022-02-1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密山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继承并发展了历代王朝推行的传统社会保障政策。清政府十分重视备荒仓储的建设,形成了仓储体系,同时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和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对报灾、勘灾、救灾的程序上作了严格规定,对有灾不报、瞒报、迟报延误救灾者严厉惩处。政府会根据灾情轻重不等采取应急救助和缓征减税等措施。针对孤老、高寿老人、退休官员采取免除差役、物质补助、旌表和法律优待等不同的养老优待政策。对贫苦孤残,设立有官办的养济院,有官督民办的育婴堂,有收养流民的栖流所,有注重教、养并重的工艺局等等。

——摘编自王卫平等《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50年,中央政府确定“在政府领导下,以人民自助自救为基础开展人民大众的救济福利事业”的基本救济原则,建立起内务部到地方各级民政部门的专职机构,并将失业救济和灾荒救济经费纳入中央预算,同时要求地方财政保障一般救济经费。采取“以工代赈为主、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方法,并规定救济金要低于工赈工资。对不劳而获的寄生阶层加以改造和救助,对灾害性受难群体采取移民安置方式,对孤寡病残实行五保政策等。

——摘编自高冬梅《新中国建立初期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清代相比,建国初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影响。
2022-01-1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农垦牡丹江管理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