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大食物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其有着深厚历史渊源,是传统与当代、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

材料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牧民》

食者,民之本也。                                     

——《淮南子主书训》

国家大本,足食为先。                              

——《宋史宋太宗二》

材料二:藕与蜜同食,可以休粮。                           

——宋《续博物志》

令天下卫所屯田军士人树桑百根,随地宜植柿、栗、胡桃等物,以备岁歉。

——《明大政记》

三月采食天坛之龙须菜,味极清美;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清《帝京岁时纪胜》          

材料三:大生产呀么嗬咳……军队和人民齐动员呀么嗬咳……人问我什么队伍……八路军呀么嗬咳……自己动手么嗬咳……丰衣足食么嗬咳……加紧生产……为抗战呀么嗬咳。

——歌曲《军民大生产》(1942-1943年)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1981年)

(1)材料一分别从哪些角度论证了食物的重要性?
(2)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食物来源包括哪些种类?
(3)材料三是诞生在不同年代歌曲的歌词选段,说出歌曲分别歌颂的历史事件。
(4)写出材料三中歌词的史料价值。
(5)根据材料一、二、三,总结“大食物观”的历史渊源。
(6)根据选必二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学习,为大家践行“大食物观”献计献策。
2023-12-13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利玛窦与世界地图

明代是中西文明交流的一次高峰期,诸多传教士进入中国传递西方文化,其中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为明代时期的中国人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


(1)利玛窦等传教士的东来,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2)如果要开展对利玛窦的研究,以下史料有何价值?
A.《利玛窦中国札记》(1615年金尼阁根据《利玛窦日记》编纂而成)
B.《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黄时鉴、龚缨晏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根据下列材料,对《坤舆万国全图》的历史价值做出评价

材料一   《坤舆万国全图》彩色摹绘本(1608年;南京博物院藏)


说明:图首右上角题“坤舆万国全图”6 个大字(“坤舆”二字出自《周易》,古人把地图称之为“舆图”),主图为世界地图,四周各附有圆形小图:右上为九重天图,右下为天地仪图;左上有赤道北地半球之图及日蚀图、月蚀图,左下是赤道南地半球之图及中气图。

材料二 《坤舆万国全图》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的“计里画方”绘图方法,而是采用了当时西方流行的椭圆形投影。在这幅世界地图上第一次呈现出长城、万里长沙(南海诸岛)等地名、地物。图上还有各种便利贴式的注释,如“罗马”下方写道:“此方教化王不娶,专行天主之教,在罗马国,欧罗巴诸国皆宗之”。图中还有利玛窦自序和李之藻、祁光宗等写的题跋。利玛窦在序中写道:“窦也跄伏海邦,窃慕中华大统……壬午(1582年)解缆东粤,粤人士请图(绘)所过诸国以垂不朽。”祁光宗题:“西泰子(西泰为利玛窦字号)浏览诸国……往往言前人所未言……余友李振之(即李之藻)甫爱而传之,乃复画为图说”,李之藻则讨论了该图与中国传统著作中的相同之处和“未闻之说”等。图中摹有2个椭圆形印记和1个正方形印记,皆是耶稣会(天主教修会之一)会徽。

——摘编自《地球科学“西学东渐”肇始:国家宝藏之《坤舆万国全图》》等

材料三   “意大里亚,居大西洋中,自古不通中国。万历时,其国人利玛窦至京师,为万国全图,言天下有五大洲。……其说荒渺莫考。然其国人充斥中土,则其地固有之,不可诬也。”

——(清)张廷玉等编《明史·外国七·意大里亚》

3 . 青铜器里的学问中国青铜器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还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

20213月,国家文物局在成都公布,三星堆遗址又新发现6座古蜀祭祀坑,并出土大量重要文物。8号坑发现了朱砂彩绘觚形尊(见图),新华社点评为:中原文明和古蜀文明在这里融合。



(1)请在地图上选择古蜀文明的所在地(写字母)。

青铜器铭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图为西周遂公盨(XU)青铜器铭文拓片。内容为:“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沫唯德,民好明德……益干懿德……心好德……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



(2)从遂公盨青铜铭文的内容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主要观念是什么?

大禹治水是我国千古传诵的治水而立国的故事。《尚书》的《夏书·禹贡》篇记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遂公盨铭文第一句也记载了这一事件。


(3)“遂公盨青铜器铭文”和《尚书》能否互证“大禹治水”的真实性?请简述理由
(4)山西侯马春秋时期的晋国遗址包含了青铜器铸造遗址。在该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可能是以下哪些,填写合适的字母。
A.彩陶人面鱼纹盆B.佛像
C.饕餮纹陶范D.金镂玉衣
E.三彩釉佣F.人形陶范
(5)秦统一政权的建立和加强统一的措施,在青铜器上也有较充分的反映。请将下列图片和统一措施配对
配对(填字母)措施青铜器
①统一货币
A.青铜方升
②统一度量衡
B.秦始皇、秦二世双诏版
③文书制度
C.秦半两
(6)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县后子河乡上孙家寨村汉墓群一号墓中出土一枚铜印(下图左),篆文“汉匈奴归义亲汉长”(下图右),这里的汉指东汉。

①选择:这里的匈奴指哪个
A.北匈奴
B.南匈奴
②这枚印章解读出哪些历史信息?
2021-12-18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儿童福利政策改革”某学生拟写一篇题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儿童福利政策改革”的小论文,首先需要收集、辨析史料。

材料一   “大萧条期间约有200-400万中学生中途辍学;许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杀;在布鲁克林区的‘血汗工厂’里,15岁左右的童工每周只挣二元七角八分;公立学校的小学生有20%营养不良”。

——整理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二   一组大萧条时期的儿童照片

领救济食品的儿童美国孩子的圣诞晚餐

材料三   美国儿童局是世界上第一个办理儿童事务的政府机构.1929年儿童局被削减了用于研究的活动经费.1929年,国会取消旨在保护母亲和儿童权益的谢泼德·托纳法案。

——整理自《美国儿童福利政策变革与儿童保护制度》


(1)上述材料对于研究主题具有怎样的价值?

材料四

时间措施
1935美国实施了面向孤儿、单亲家庭和失能父母家庭儿童的“家庭援助计划”,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向儿童支付津贴,联邦政府承担总支出的50%—79.6%
1935《社会保障法》获得通过.与儿童福利相关的,包括未独立儿童补助、妇女和儿童健康服务、残疾儿童服务、一般儿童服务等项目
1935全国青年署为家庭贫困学生提供半工半读机会,中学生每月可挣57美元,年满17岁者可参加政府建立的自然资源保护队,每月可得30美元
1938国会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禁止使用16岁以下童工;18岁以下童工不能从事41项危险职业;法律将大多数农业部门的雇佣儿童排除在外

——整理自《新政时期的美国儿童局》


(2)根据材料四,概括新政时期美国儿童福利政策改革的特点

材料五

时间法案内容
1961《特别未成年儿童援助法案》将援助儿童的范围由孤儿、单亲扩大到父母双方一方失业的儿童
1963《社会保障法修正案》进一步加强对困难家庭儿童的援助计划
1974《儿童虐待预防及处理法案》将遭受家庭虐待与忽视的儿童纳入政府保护体系

(3)综合上述材料,评价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儿童福利政策改革。
5 . “法国大革命”
(1)拟写一篇题为“法国大革命”的小论文,收集到如下史料,请你对其史料价值做出评估

A.《世界文明史·拿破仑时代》,1856年

B.英国人阿瑟·扬的《法国游记》,1787—1789年

C.油画《马拉之死》,1793年在将法国大革命与英国革命进行比较时,有同学搜集到18世纪后期的这幅英国铜版画漫画《which   is   best》:



(2)根据材料,你认为该漫画作者对英法革命看法如何?你是否认可?简要说明理由
2020-03-03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下面是关于马歇尔计划的两幅漫画,比较两图,你得出的认识应该是

左图美国漫画(图中人物上有“欧洲”字样
右图苏联漫画(图中中文由俄文译成)悬崖下面反映欧洲一片荒凉景象)
A.左图真实反映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右图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C.出于各自宣传目的,都不具有史料价值
D.只有多角度观察,才能更加接近历史真相
7 . 有人说:漫画是黑色幽默的历史。漫画把历史的内涵以嘻笑怒骂的方式演绎得淋漓尽致,历史的本质漓尽致一目了然。对下面苏联漫画解读正确的是(漫画中美国人用美元和大棒的手段,摧残印有“西欧国家主权、关税壁垒”的“障碍物”)
A.真实反映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
C.出于自身宣传目的,不具有史料价值
D.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8 . 下图是14世纪欧洲画家根据《马可·波罗游记》而创作的中国杭州市景图。对此画的评论较为合理的是
A.是反映14世纪杭州市景的一手史料
B.是反映当时欧洲人中国观的一手史料
C.是反映当时欧洲城市景观的一手史料
D.就史料意义而言,无任何可利用价值
9 . 从农民到皇帝——查士丁尼一世。
(1)小沈对查士丁尼一世产生了兴趣,罗列了其生平大事年表,请你补充完整。
时间生平大事(部分)
483年出生在东罗马帝国境内的农村;在青年时代,去往首都
,投奔叔父。
527年正式继位,开始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另外几部法典,合称。并在529年下令关闭由古希腊哲学家③(填写人名)于雅典创办的学园。
532年入侵地中海西部地区,开始征战;同年重建信仰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541年与波斯爆发战争;同年埃及爆发瘟疫,并逐步向地中海地区传播。

在整理生平事迹时,小沈对公元6世纪地中海沿岸地区爆发的大规模鼠疫,史称“查士丁尼瘟疫”,产生了好奇。

材料一   “人们不停呼唤最神圣的名字或任何驱邪方法,但是他们的努力毫无效果……他们将死尸扔进他人的坟墓,那时,所有的葬礼习俗都被忽略了,没有送葬队伍相伴随,也没有圣咏唱送葬颂歌……这段时间里,要在首都大街上看到行人绝非易事……各类工作都停顿了,手艺人也放弃了所有活计,各种其他工作也都是如此。饥荒肯定会导致骚乱…在皇城中根本不可能看到任何穿着官袍的人,特别是当皇帝也传染上瘟疫的时候。”

——公元6世纪拜占庭帝国史学家普罗柯比《战记》

(2)根据材料一、概括瘟疫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3)有学者认为《战记》的这段记载真实且具体;但小沈认为要全面研究这场瘟疫及其影响,该史料仍有不足。你是否同意小沈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小沈发现查士丁尼的影响力并不仅限在欧洲地区,在中国境内也能发现刻有其头像的钱币。

材料二   中国境内发现查士丁尼金币及仿制品通览表(部分)

出土发现地点及位置数量埋葬年代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区墓葬3约六世纪
甘肃武威康阿达墓1唐代
陕西咸阳隋独孤罗墓1600

(4)根据材料二、指出金币出土地的分布特点及反映的历史现象。

小沈发现民国17年出版的《西洋史ABC》通俗读物中也有关于查士丁尼的事迹介绍,但主要聚焦在其对欧洲法律的贡献,却少有上述其他方面的材料。

(5)查士丁尼下令编撰的法律文本成为了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后来,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以(     )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大陆法系”。(单选,填字母)(     
A.《汉谟拉比法典》B.《唐律疏议》C.《大宪章》D.《法国民法典》

材料三   “我们读西洋史,应该晓得欧美的艺术文化,以及他们所创造的强大国家、大都会、殖民地,是怎样的一个来历,才是所谓见其大者。……依我个人的见解,在世界上占殖民地的,还是以西洋人为第一。一部西洋史里面,尽管有许多复杂的分子,在我们中国人的眼光里面,至少要把它看为一个统一的、整个的对象。”

——《西洋史ABC》序言

(6)结合材料和所学,推测该书描写查士丁尼事迹主要聚焦于法律层面的原因。
2024-04-11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虹口区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10 . 英国牛瘟及其影响

18656月,英国传出19世纪第一起牛瘟案例。这次牛瘟源自俄国,透过进口牛只,传播至伦敦,因没有及时管控,疫情很快蔓延至英国各个地区。突如其来的牛瘟很快成为重大公众事件,引发了各界的关注,也对英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分歧与共识

欧洲与英国各界对于牛瘟的病原及治疗方式众说纷纭。1865年《泰晤士报》针对牛瘟发表了多篇社论。

材料一   所有病牛接触物都是传染源,除了改善环境卫生扫除传染媒介以外,还应采取更为严格之防疫措施,比如限制国内畜群移动、禁止活畜进口……

材料二   疾病乃发自动物体内,空气中的有毒物质为致病之源。……许多措施并无必要,只要卫生改善就能扫除疾病之源,并降低动物自体发病可能性。


(1)以上两篇社论存在哪些分歧和共识?

虽然对于牛瘟的看法不同,但当时社会各界都将矛头指向了改善动物运输环境。

材料三   “保护动物免于路途中不必要之受苦。”

——1869年英国《传染病(动物)法》第75条)


(2)动物运输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运输工具变化,结合所学进行排序。(填字母)(     
A.火车运输B.徒步赶集C.货车运输

(二)牛瘟蔓延所带来的“次生”影响

1865年牛瘟的流行及其蔓延,导致伦敦五分之四奶牛的死亡或屠宰,随之而来的牛奶质量安全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牛奶掺假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3)以下哪些史料可以作为牛奶掺假的证据(多选)(     
A.1860年,英国历史上第一部《食品掺假法》获得通过。
B.1878—1881年间伦敦牛奶样本检测中,掺假比例为24.9%。
C.1881年,伦敦出现3例因饮用公共宴会上含过量硫化砷的牛奶而突发性死亡的案例。
D.1883年,有分析报告指出牛奶商只要对牛奶掺入20%的水,就可获得可观利润。

(三)应对与根除

材料四   英国政府应对牛瘟的大事记

时间事件
1881通过《兽医外科医生法》允许兽医介入治疗。
1920兽医学家爱德华发现注射过稀释的牛瘟病毒的动物能够终身免受此病毒的侵袭。
1924英国同法国、芬兰等28个国家达成国际协定,成立国际兽疫局,后改称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4)根据上述几则材料,归纳牛瘟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023-04-1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