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欧洲列强间的合纵连横更趋白热化,联合、遏制、威逼、妥协,外交上的阴谋、阳谋迭出。围绕着巴尔干地区以及海外殖民的争夺,逐渐形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和德、奥、意三国同盟。两大阵营的对峙、博弈暗含了各种矛盾与相互仇恨,其中令法兰西上下彻骨痛恨的,就是踩着法国迈向欧洲大国之巅的近邻德意志。虽然在1905年和1911年两次摩洛哥危机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都从德皇威廉二世那里占了些便宜,但对法国而言,这只是复仇的序曲罢了。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刺杀,使老皇帝约瑟夫一世悲痛欲绝。奥匈帝国立即向自己窥视已久的塞尔维亚宣战,俄国、德国先后加入,法国也找到了报仇的良机。马恩河激战,法国由败转胜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信心,而德国则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1916年,西线又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极其惨重。

——摘编自吴广伦等《老漫画中的法国史》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协约国就紧锣密鼓地召开了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并成立了一个维护战后和平的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从而确立了战后国际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的重大国际事件,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关联。该体系的确立,目的是为了维护战后的和平与安宁,但是从其形成的第一天起就酝酿着新的更加激烈的争夺,埋下了另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摘引自赵文亮、崔美《这才是真实的一战历史》

材料三   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情”。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构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条约,并用一句话概括该体系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共同认识。
2023-05-23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历史发展浪潮下,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进行文化的选择和重构。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远征意大利开始,拿破仑就宣布:意大利的国民们,法国军队是来切断诸君枷锁的!作为“自由 和解放的旗手”,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对于法国占领地区的人们来说,虽说新的思想和制 度具有刺激其发展的作用。但是,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对抗法 国侵略者。作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先驱形式,在法军占领的普鲁士所出现的运动就是明显的例证。拿破仑 以两面手段占领了欧洲各地,广泛传播了在19世纪高扬的民族主义原型的思想和态度。也正因如此,最 终他不得不失败。

——摘编自【日】福井宪彦《近代欧洲的霸权》

材料二   埃及的历史大概经历了法老时代、希腊化时代、罗马时代、科普特插曲、伊斯兰时代、近代埃及、 民族独立与国家现代化建设时期,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不同民族的统治之中。埃及地区的各民族之间关系 紧密,这与埃及的历史轨迹、文化交融的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整理自《埃及经贸文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拿破仑战争带来的欧洲政治文化重构,并结合史实谈谈如何理解划线 句子中“拿破仑广泛传播了思想,也正因为如此,最终他不得不失败”的历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你熟悉的埃及时代,以“埃及对本土与外来文化的选择与重构” 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3-04-29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16至18世纪,是近代科学兴起与启蒙运动发展的时代,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科学诞生的时代是世界历史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恩格斯说:“这是从十五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旧世界的界限被打破了;只是在这个时候真正发现了地球,奠定了以后的世界贸易以及手工业过渡到工场手工业的基础,而工场手工业又是现代大工业的出发点。教会精神独裁被摧毁了,德意志诸民族大部分都直截了当地接受了新教。”

——摘引自(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中被高扬的“理性”旗帜,与上个世纪新物理学即牛顿力学的建立大有关系。在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数理世界里,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理性和法则。万有引力定律是它们的一个象征。在万有引力定律的支配下,行星无一例外地做椭圆运动,人类可以准确地预言它们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这给当时的知识界以深刻的印象。它们相信,不仅在物质世界有如此的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只要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理性不仅是对待自然界的正确态度,而且应该是对待一切事物的恰当原则。

——摘引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三   启蒙运动成为众多中外学者研究的对象,成果汗牛充栋,洋洋大观。列举如下书目: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

伍启元

黄山书社

《文艺复兴人》

(美)罗伯特·戴维斯

(美)贝丝·琳达史密斯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法国革命史》

(法)勒费弗尔

商务印书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科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并列举一位出生于15世纪的杰出科学家的代表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的科学研究对启蒙运动的影响,并谈谈您对“理性”的认识。
(3)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重要材料,在材料三中,您较为倾向于选择哪两部?请简要说出您选择的理由。
4 . 法律与教化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统治与社会治理相辅相成的手段,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法结合、出礼入刑构成中华法系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法文化的最主要特征,其形成是以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礼入法的方式实现。引礼入法的历史过程对中华法系自身性格的塑造具有决定性影响,故不乏积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值得强调的是,儒、法两家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儒、法之争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及至“德主刑辅”、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选自《引礼入法奠定中华法系基石》

材料二   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依据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却依据的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西方的没落》


(1)阅读材料一和所学,回答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的主要原因和措施?
(2)结合材料与所学,写出《唐律疏议》的历史地位?
(3)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2023-02-13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两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影响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单元①____下的短暂和平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单元②____下的“冷战”与和平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第六单元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冷战主导了国际关系。……二战之前,许多西方领导人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政权既恐惧又憎恨。虽然西方和东方最终在二战时结成同盟并成功地打败了纳粹德国,但是从许多方面来说,战时的经历确定了而不是减轻了战前的彼此怀疑。1945年纳粹刚刚投降,同盟国就开始分裂,(美苏)两国很快就爆发了激烈的争吵。……194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承诺支持各自由民族,因为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在冷战的大环境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等《世界大历史》

材料三   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摘编自任洁《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材料一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目录,填写①②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走向冷战的原因。运用美苏冷战的基本史实说明“194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3)从世界形势发展的趋势角度说明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文明经历了从分散到整体,从区域到全球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欧洲南部的爱琴海地区,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中美洲的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是人类最早创造文明的地区。由于各地发展情况不尽一致,人类进入文明的时间也有先后之差。埃及和两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即跨入文明,中国、印度和欧洲的爱琴地区稍晚一点,大约在公元前2500—前2000年进入文明,中南美洲则更晚一些,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进入文明。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16世纪形成的大西洋“三角贸易”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文明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角贸易”盛行的直接原因;以“三角贸易”为例,谈谈你对“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句话的认识。
7 . 妇女地位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维新运动期间,男女平权的观念传入中国。民国初年,女子参政运动兴起,但社会舆论多认为女子参政属“光怪陆离”,袁世凯复辟后妇女参政呼声暂退。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多省建立女界联合会,再次争取女子参政权。20年代后,各省新宪法先后承认了妇女参政权。1930年颁布的民法赋予女子与男子同等的离婚权利,并规定配偶有相互继承遗产之权,承认女儿与儿子有相等的继承权。但农村依然盛行否定女子继承权的传统习俗。婚姻法虽然规定一夫一妻原则,但没有明确禁止纳妾。

——摘编自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等

材料二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十四条 父母子女有互相继承遗产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版)

材料三自19世纪末叶开始,(发达的西方国家)女性便已大批进入办公室、店铺以及如电话接线、看护型职业等等。这一类工作形成所谓第三产业。20世纪最令人瞩目的发展趋势是女性也以极为惊人的比例追求更高的教育。因为时至今日,唯有教育可能指引一条迈向高级专业之门的坦途。已婚妇女大量进入劳工市场以及高等教育的惊人扩展,为60年代起女性主义运动的强力复苏提供了发展背景。此外,在经济状况良好,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已婚女性中间还带有一股极为强烈的意识动机,其最大动机便出于自由及自律的需求了。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中国妇女争取参政权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后婚姻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妇女运动发展的背景,并结合所学指出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妇女地位提升的认识。
8 . 民主与选举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主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任何行政官员都不应根据人民的选举来任命。议会中掌握着多数的政党通常将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而为首的大臣本人,尽管实际上由议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美国宪法规定四年一度由全体人民选举总统,当国家的最高职位要由每数年一度的普选来决定时,两次选举之间的整个时间将消耗在竞选运动当中。

——摘编自[英]密尔《代议制政府》

材料二   参加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们当时只认同“共和”而不认同“民主”的态度,基本上就是源于对英国自由主义传统的承袭。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把它(民主)看做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同时人们也相信,在国家管理中也必须有人民的存在——否则任何政府都会发展成暴政。而体现人民参政的最好形式便是英国人发明的代议制……这也就是当时人们对于共和的一般理解。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举制,每个25岁以上的德国男子都拥有选举权。议会的参选率从1871年的51%提高到1921年的84.9%。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人就是通过这一合法渠道从帝国政治制度的外围进入内院的。不过帝国议会无权选举帝国宰相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

——摘编自武寅等《世界历史:西方国家政治制度》


(1)结合所学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密尔设计的任命行政官员的办法。根据材料一,指出密尔认为美国总统选举有何弊端。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确立共和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宪法是如何避免政府“暴政”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的进步与不足之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选举制度的认识。
2023-03-22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选考)试题
9 .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是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是第一个迈向城市化的国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故乡”。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交通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许多村庄和工矿区成为新兴城市,特别是矿业资源丰富的矿区、码头和城镇,衍生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了大批农民。

——摘编自欧阳萍、方文《19世纪英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车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天津是继上海之后中国近代第二大工业城市、北方工业中心。作为清末“京师屏障”、“畿辅重地”,洋务派在此兴办军工产业,在全国具有先驱性地位,使天津成为中国近代“工业革命”的中心。清末“新政”时期,天津先后兴办的北洋银元局、度支部造币总厂,是当时全国的造币中心。民国之后陆续建成了大批知名企业,使天津的海洋化工、纺织、面粉等行业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整理自《华北国际五大问题》《天津近代城市工业格局演变历程与工业遗产保护现状》

材料三   一般认为,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第一阶段是公元前3500年到18世纪中叶;第二阶段以产业革命前为界,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第三阶段从20世纪初以后到现在。相应的城市化的发展也经过三个阶段:起始、加速与完成阶段。

——摘自马先标、燕安《世界城市化历程回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是“第一个迈向城市化的国家”的理由,并分析“双重”属性对英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天津城市发展迅速的因素。结合所学,各举一例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在天津创办的近代工业企业。
(3)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2023-03-2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等4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欧国家争相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印第安人大批死亡。欧洲殖民者掳掠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欧洲人因各种原因也大批远涉重洋,到达美洲。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以及金矿的发现,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断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生齿日重,地狭人稠”。郑和下西洋之后,东南沿海民众不断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19世纪,东南亚锡矿的开发,橡胶园的开辟,北美、澳洲、南非的金矿开采和铁路建设,南美洲种植园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力。19世纪30年代,由英国殖民统治者组织首批印度“契约劳工”到达海外,此后,印度人大规模前往海外。1860年,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形成了前往美洲及大洋洲的“苦力贸易”。19世纪末,拉美国家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为改变命运移民拉美。

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与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自拟主题,任举两例来谈谈你对“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