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418 道试题
1 . 15世纪,朝鲜世宗大王组织学者创造朝鲜拼音文字——谚文,并编成《训民正音》,以教导百姓发音识字。朝鲜大儒崔万里上书世宗大王,表示“自古九州之内,风土虽异,未有因方言而另做文字者,唯蒙古、日本、西蕃之类……今作谚文,是舍中国而自同于夷狄”。谚文在朝鲜遭到反对是因为(     
A.士大夫竭力维护文化垄断地位B.中华文化主导了朝鲜社会生活
C.朝鲜认可宗藩体系的身份定位D.西学东渐之风激发了民族意识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怀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如图主要用来研究(     

A.印欧人名称的由来B.拉丁语的广泛传播
C.东西方文化的交流D.欧美语系文字区别
3 . 对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A.一战结束是美国社会最公平的时候B.贫困率高低与美国经济发展成反比
C.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蕴含危机D.宏观调控政策有利于贫困率的下降
4 . 有学者指出,近代早期的希腊人、塞尔维亚人因玉米的传入摆脱了平原地区的两大孪生灾祸——疟疾肆虐和土耳其征服者的严重压迫,巴尔干半岛的政治经济平衡开始变化。最后,希腊、塞尔维亚重新独立,德、俄成为世界列强。1500年之后的475年间,玉米、马铃薯、甘薯支撑起近代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增长了7倍。这可用于说明美洲作物的传播(       
A.进一步缓和了全球粮食紧张问题B.改变了新旧大陆人们的饮食结构
C.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D.实现了欧洲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2024-06-0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清代学者认为,清代《授时通考》《农具记》收录的农具和农业设施都沿袭元代《王祯农书》,均是清代以前创造的适应个体小农经营的传统农具。同时,农田的零星分散、农民的贫困和缺少科学文化知识等现象依然存在。这可用于说明中国古代(       
A.农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B.小农经济已经发展到高峰
C.农耕文明具有旺盛生命力D.海禁政策阻碍了西学传入
2024-06-0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38年,国民政府提出西北交通建设方案:在西北各省内自咸阳向西,经甘肃修筑铁路;兴修自兰州经天水、南郑以达老河口各路段,改善陕甘新宁青与川北间各干线联运;开辟由兰州经迪化以达边境的航线,并与苏联欧亚航线相联。国民政府的这一方案旨在(       
A.改善西北地区交通落后状况B.适应抗日战争形势变化的需要
C.积极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弥补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024-06-0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表是1982~1996年新加坡领导人的部分主张。这些主张的提出意在(       
时间内容
1982年春总理李光耀首次以儒家“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作为“治国之纲”
1988年10月副总理吴作栋强调“要把东方的价值观提升为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成立专门负责拟订国家意识的委员会,政府每年还开展一次“国民意识周”活动,培育“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
1989年1月总统黄金辉首次在国会演讲中提出“共同价值观”,强调要“保存新加坡各族人民的文化遗产,并维护代表新加坡精神的某些共同价值观,这样才不使我们迷失方向”
1996年吴作栋总理在发表国庆献词时,提出“我们现在必须完成比发展经济和创造美好生活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培养新加坡人的认同感和建立国家的特质”
A.消除不同民族的差异B.突出儒家的大同精神
C.抵制外来文化的同化D.维系移民社会的安定
2024-06-0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1951年,我国成立卫生宣传处,负责组织协调国家各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山西在1952~1955年间训练群众性卫生防疫人员14万人、乡村卫生员5032名。山东德州平原县组织17个剧团下乡宣传,使得全县84%的人口都受到卫生教育。据此可知,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       
A.满足了群众基本医疗需求B.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C.解决了城乡卫生防疫问题D.为强化民众卫生意识创造了条件
2024-06-0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元史•食货志》记载:“科差之名有二:曰丝料,曰包银”,及世祖即位又增设“俸钞”之科。科征办法为“各验其户之上下而科焉”,而且主要由民、军、站、匠等诸色户计中的民户负担,同时民户又细分为丝银全科系官户、丝银全科系五户丝户、减半科户、止纳丝户、止纳钞户等户别。据此可知,元代科差的实施(       
A.说明中央集权统治遭冲击B.客观上强化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C.体现出自耕农经济的衰退D.有效抑制了地主兼并土地的痼疾
2024-06-06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的学术界“谈良知者盈天下”,士人中出现了“凭虚见而忽躬行,甚至越绳墨自恣”的现象,由此引发了一些儒学家的强烈不满。他们在对宋明儒学的反省和批判中,积极致力于“儒学精神的重建”。例如顾宪成把关注国事、天下事放在首位,提出“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的口号,他还认为把孔孟之道说成“万世无弊”的绝对真理是错误的,任何思想在发展和传承中都会出现“失真”。他和其他东林学者力求把讲学与救世情结结合起来的学术努力,反映了晚明儒学发展的新动向。

——摘编自姜林祥苗润田《中国儒学史明清卷》

材料二   维新人士从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到对儒学经典的批判,将孔子与后世儒家割裂,挖空了传统儒学的内核。他们提出后世儒家失去了“孔子真精神”与“儒教真义”,继而提出“孔教复原”即恢复“孔子真精神”。康有为鼓吹孔教本来是完美无缺的,孔子的真精神被之后的历代儒家所抛弃。在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的理论宣称中,各个时期的儒家经典与儒家圣贤都受到了批判,孔子成了孤军奋战的“孤家寡人”。

——摘编自李博《试论近代儒学的危机与流变(1840~1919)》

材料三   五四运动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但并未完全摧毁李大钊对儒学价值观的肯定。学贯中西的他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提出了自己对待儒学的独特观点,他既肯定和尊重儒学的“真理”,也对其中的“糟粕”进行了反思和批评。基于这些思考,他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儒学与西方学说相结合的主张,“期与东西文明之调和有所裨助,以尽对于世界文明二次之贡献”。

——摘编自姚文兴《论李大钊的儒学观》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三中学者对儒学态度反映出的时代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上述材料中“儒学精神的重建”“孔教复原”“东西文明调和”的内涵,并予以评价。
2024-06-06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