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3 道试题
1 . 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出处
史料一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国,黄金界道。唐《御史台精舍碑》(701年)
史料二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旧唐书》卷《王方庆传》
史料三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92年)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

材料二   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除了史书中的传记类作品篇幅相对比较长以外,其他作品多是只言片语,或是简短的小故事。记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比较接近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貌。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武则天形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摘编自韩林《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相较于唐代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银饼的史料价值银饼为考古文物,属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庸调银信息,可用于研究唐代赋役征收的方式,庸调除征收布帛外,亦可折纳银饼;银饼须署上相关人员名字、缴交须验明成色和重量,说明银饼铸造和赋役缴交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庸调上缴国库,说明庸调银具有国库金融储备功能;银饼錾文,还可用于唐代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官吏设置南方经济发展、开元盛世景象和文字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1)请仿照银饼史料价值的撰写方式,说明唐代《金刚经》的史料价值。
(2)除上述材料外,要研究佛教传入的历史还可以借助哪些史料?请至少列出两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今形胜之图》,明代绘制,原图长宽115*100厘米。绘图标有“东方九夷、南方八蛮、西方六我、北方五狄”(该图包括两京十三省及周边地区,东至日本、朝鲜,西至今乌兹别充斯坦东南的铁门关,北起蒙古高原,南达南海)。图上标注府、州、县、卫、所及域外国家地区的各级地名近千处。制图学角度上,将运河和黄河混为一体、将乌江绘成长江的主流等显然是错误的。但它尽量利用图中空白,用简明文字把各地区的历史沿革和地理形势作扼要说明,尤其对边疆地区,如在东北女直地区注有“女直慎地。唐曰黑水,唐初乃臣服,置燕州黑水府。金太祖起此……迨入本朝,悉境归附,立都司卫所二百余,所治地方,止于东北,地与契丹相抗,以时朝贡”。

西班牙驻菲律宾的第二任总督基多·拉维查在马尼拉任职期间(1572~1575年),经由阅南商人处得到《古今形胜之图》,他将该图中的重要地名和说明文字译成西文,并呈现给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该图成为欧洲人最早了解的中国地图之一、所载的文化信息使欧洲人对中国有了直观的感觉,因而受到重税。

——摘编自任金城《西班牙藏明刻《古今形胜之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古今形胜之图》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古今形胜之图》流传至西方的背景,并说明该地图的史料价值。
2024-05-08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4 . 史料记载,古代埃及人口在古王国时期大约有160万,到了新王国时期,达到了290多万,到古埃及后期则已增长到490多万。这些数据与后世对古代埃及聚落、城市规模的考古结论相符合。这说明(     
A.古代埃及社会发展进程最快B.考古比文献史料的价值更大
C.文献史料与考古应相互印证D.当时埃及城市化程度已很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棉花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史料二   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

史料三   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材料二   早在1000年前,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棉花织造业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织造业。在19世纪以前,亚洲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

公元950年,在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欧洲,塞维利亚、科尔多瓦、格拉纳达、巴塞罗那和意大利诸城有了棉纺织业。

12世纪末,意大利北部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棉花产业中心。

15世纪,德意志南部也出现了棉花产业。

18世纪初期,在发展棉纺织工业的过程中,英国人开展大量的间谍行动,窃取印度高超的生产技术。

公元1200-1800年,棉纺织品的制造和消费在世界各地稳步扩大:从中国、日本再到欧洲、北美,棉纺织品成为主要纺织品。

19世纪,法国最主要的贸易商品属棉纺织类;1860年,原棉贸易占美国所有出口货物的60%;同时期,印度、埃及、巴西等同样依赖以棉花为主的种植园经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棉纺织业的历史,分别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意义的“棉花帝国”形成的历程。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始皇还……浮江,至湘山(君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 上问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使……红色)其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始皇)廿九年四月己卯,丞相臣(隗)状、臣(王)绾受制相(湘)山上:“自吾以天下已并,亲抚晦(海)内南至苍梧,凌涉洞庭之水,登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见亦美,其皆禁勿伐。”臣状、臣绾请:“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封山禁伐)。 臣敢请。”制曰:“可。”

——岳麓书院所收藏出土秦简之“秦始皇禁湘山”诏书

材料三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 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麝(卵)觳,毋毒鱼鳖,置罔(网),到七月而纵之。唯不幸死而伐绾(棺)享(椁)者,是不用时。

——《睡虎地秦墓竹简·田律》

(1)材料一、二是探究秦始皇是否在湘山“伐树赭山”的史料,判断其史料价值高低,并说明理由。研究此问题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国家治理角度简评秦始皇。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记忆·抗战精神

材料一

19374月,红军指战员钟士灯致父母家书)

原文摘录:我在外,大家都是为着抗日的,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庭,为着自己的未(来)做事……现在说起到达北方,使用(实行)国共合作、释放一切政治犯,联合(了)许多抗日友军,国家已经和平。

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进程中,中国人民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不同地区共同传承着中华民族留下的集体记忆。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这封家书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请任选图中两处,围绕“民族记忆·抗战精神”,举出一条与该记忆所蕴含历史信息密切相关的重要史实,并加以阐释。
8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河西走廊为匈奴所占,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汉武帝即位后,不断反击和进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迁移。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和蚕桑技术、铁器、釉陶、井渠法和造纸术都陆续西传。中亚、西亚的特产如胡桃(核桃)、石榴、芝麻、黄瓜、大蒜、胡萝卜、胡豆(蚕豆)、橄榄、胡椒、苜蓿等也先后传到中国。大宛的“汗血马”、非洲的鸵鸟、狮子以及西方的宝石、香料等也由西域古国赠献而来。史书称武帝时的长安集市“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

材料二   “黑石号”是1998年在印尼附近海域打捞出水的一艘来自阿拉伯的唐代沉船。根据船身结构推测,“黑石号”可能是当时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桅缝合帆船。依据航运线路分析,学者普遍认为“黑石号”应该是从扬州出港,目的地是波斯湾,沉船年代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船上满载中国货物,仅瓷器就达67000件,产地包括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和广东地方窑等。出水的诸多瓷器,其图案与纹饰都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如飞鸟、摩羯鱼等。“黑石号”承载的宝藏印证了唐代中国和印度洋西北岸的西亚、北非诸国已存在规模巨大的海运贸易。

——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较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黑石号”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如果继续深入研究,确证“黑石号”是从扬州出发的,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高庙遗址主体遗存属新石器时代,为典型的贝丘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少量的玉器,6千余种水陆生动物遗存,以及包括白陶在内的表现宗教题材的精美陶器。以白陶为指征的文化因素从沅水山地起源,向外传播、扩散,影响到淮河以南的大半个中国,对我国史前及后世精神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出土陶器上的以獠牙兽面、凤鸟、八角星和太阳为主要母题的戳刻纹饰图案,是我国史前人类的艺术经典和思想宝库,也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艺术高峰,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元素的构成具有重要价值;高庙文化分布于河谷和平原山前地带,是长江中游史前农耕社会饭稻羹鱼的典型代表,为考察我国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证。

——摘编自俞慧友《高庙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时期重要遗址之一》

材料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涪江流域遂宁段和涪江流域绵阳段发现2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发现手斧、手镐、重型刮削器等数百件典型的石制品。此外,遗址也发现了数十件动物化石,初步判断有底、牛、马等大中型草食类动物。“⋯⋯桃花河遗址面积大、发现遗物多、密度高,应该属于基本营地或中心营地⋯⋯”工具多以砾石或断块为毛坯,采用锤击法加工,多见单边、单向修理,整体上属于中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的范畴。

——摘编自周洪双《新发现填补成都平原旧石器时代空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掘高庙遗址的史料价值,并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合理性建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区别
10 . 下表是关于番薯传入中国的不同史料记载。据此可以确定的事实是(     
史料出处
漳人初得此种,虑人之多种之也。诒曰:食之多病。近年以来,其种遂胜。《漳州府志》(1573年)
番薯,皮紫,味稍甘于薯芋,尤易蕃。郡本无此种,自万历甲午(1594 年)荒后,明年都御史金学曾抚闽,从外番丐种归,救民种植以当谷食,足采其腹,荒不为灾。《福州府志》(1613年)
福州船出海陈振龙者往吕宋国觅番蓣种,挟小篮中而来……他谷皆贵,惟蓣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明)苏琰《朱锁疏》
A.官修方志史料价值高于私人撰述B.番薯最早传入之地应为福建漳州
C.多种史料互证即可得知历史真相D.番薯的功用在明末即已受到重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