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初,我国兴起国民教育风潮,一批国人编著的地理学教科书纷纷问世,其中叙述,不乏时代的印记。

●中国之西界,踞亚洲之中枢,与英、俄两国属地相接。……东隔东海,与日本国相望。南临南海,接法属之安南,及英属之缅甸。西南隔大山,与英属之印度分界。自西而北而东北,包中国之三面者,皆俄国之属地也。唯东北部之南境,隔鸭绿江,与朝鲜国相连。

——张相文《蒙学中国地理教科书》,文明书局1903年版

●亚细亚洲……凡十数国,惟中国版图最广,气候适宜,民庶尤众,为四千年来文化发达、世界著名之大国。余国或为藩属,或与互市,皆环处东北西三部而分治焉。

——曾世礼《初等小学中国地理教科书》,涪州小学堂1905年版

●外国与我有约者,凡十七国。又择通商要埠,分驻领事,约束己民,觇察利害。然外国人民之居我国者,不为我国法律所辖,由其国领事自治。……国之耻欤,吾民之羞也。

——谢洪赉编辑《最新高等小学地理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06年版

●人种高下,分为三等。第一曰文明,德慧术智,曰发达而有进步者。第二曰半文明,文字义理,稍别于野人,然物理不明,惑于鬼神,笃于守旧,不知变法求新焉。第三曰野蛮,人各一心,不公不群,渔猎为生,罔知耕种,文字义理无闻焉。

——陈独秀《小学万国地理新编》卷上,商务印书馆1902年版


试对20世纪初地理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出解释。
2022-11-21更新 | 32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校际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894年,《申报》报道,“屈指轮船招商局开办已二十年矣,长江大海往来运货约计每年二百万,统计中国之利少人洋船已四千万,其因有华轮船彼此跌价,华商便宜之数尚不在内。然则今之时势商务能不讲求欤?所盼以后利日益进、弊日益除,为中国立商务不隳之基,此为首务也”。这反映出部分国人认识到(     
A.洋务运动的局限性B.求富强国的重要性
C.制度变革的紧迫性D.社会转型的艰巨性
2024-05-13更新 | 23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新小说杂志

1902年梁启超创刊《新小说》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绣像小说》《新新小说》《月月小说》等小说专刊纷纷出世,目前所知的即有20多种,这是近代小说杂志最为兴盛、成就也最为辉煌的时期。表2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小说杂志的办刊宗旨。

杂志名称办刊宗旨
《新小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新新小说》小说有支配社会之能力,近世学者论文甚详,比年以来﹐亦稍知所趋重矣。故欲新社会,必先新小说;欲社会之日新,必小说之日新。小说新新无已,社会之革变无已,事物进化之公例,不其然欤
《绣像小说》欧美化民,多由小说;搏桑崛起﹐推波助澜。其从事于此者﹐率皆名公巨卿,魁儒硕彦﹐察天下之大势,洞人类之颐理,潜推万古﹐豫揣将来﹐然后抒一己之见,著而为书﹐以醒齐民之耳目,或对人群之积弊而下砭,或为国家之危险而立鉴,揆其立意,无一非裨国利民
《月月小说》今也说部车载斗量,汗牛充栋,似于博价沽誉时代,实为小说改良社会、开通民智之时代也。本社集语怪之家,文写花管﹐怀奇之客,语穿明珠,亦注意于改良社会、开通民智而已矣。此则本志发刊之旨也

——摘编自陈平原、夏晓红《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第一卷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提取说明晚清小说杂志办刊宗旨的共同关键词,并谈谈这一时期小说杂志繁荣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2022-09-1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齐鲁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女学宏开”

材料一   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节录)(1897年)

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岂不然哉!……区区一学,万不裨一;独掌湮河,吾亦知其难矣。然振二千年之颓风,拯二兆人之吁命,力虽孤微,乌可以已?夫男女平权,美国斯盛;女学布濩,日本以强。兴国智民,靡不始此。三代女学之盛,宁必逊于美、日哉?遗制绵绵,流风未沫。复前代之遗规,采泰西之美制,仪先圣之明训,急保种之远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陈平原、夏晓虹编注《图像晚清珍藏本》

材料二   下图为1907年北京《日新画报》登载《不开通》的图文

“甘石桥第一女学蒙养院,每日下学时候,街上人挤了个满儿,简直的过不去人。看学生虽是好事,可也别妨碍交通呵。可是该处守望的,也该竭力的劝劝才好。

   
请你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女学宏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论述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摘选自史书所载唐代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人物事迹
唐太宗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魏征贞观十三年,阿史那结社率作乱,云阳石然,自冬至五月不雨,征上疏极言曰:“臣奉侍帷幄十余年,陛下许臣以仁义之道,守而不失……今旱之灾,远被郡国,凶丑之孽,起于毂下,此上天示戒,乃陛下恐惧忧勤之日也。……”疏奏,帝曰:“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
李元轨李元轨,武德六年始王蜀,后徙吴。太宗尝问群臣曰:“朕子弟孰贤?”魏征曰:“臣愚不尽知其能,唯吴王数与臣言,未尝不自失。”帝曰:“朕亦器之,然卿以为前代孰比?”对曰:“经学文雅,汉河间、东平也。”帝由是遇益厚。
徐坚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武则天时年号),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

——摘编自《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1-14更新 | 156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5-【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明末清初,顾炎武说,“近日河南、陕西各自行钱,不相流通。既非与民同利之术,而市肆之滑乘此以欺愚人,窘行旅。《盐铁论》言:‘币数变而民滋伪。’亮哉斯言矣!”这反映了顾炎武主张
A.允许地方自行发行货币B.通过立法规范市场秩序
C.中央应加强对经济控制D.规范货币的铸造与流通
2022-05-24更新 | 469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7 . 汉武帝在宋代的形象存在暴君和雄主两个偏向,这与宋代的社会思潮和政治环境有关。下表摘录了一些宋人对汉武帝的评价。

材料

评价者评价内容
段少连(994-1039年)“且汉武帝骄奢淫纵之主,固不足踵其行事。而为人臣者,思致君如尧、舜,岂致君如汉武哉!”
余靖(1000-1064年)“虽廓地斥境,而亡德及民,不加恶谥,固已幸矣,尊之为宗,无乃失其正乎?”
司马光(1019-1086年)“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宋神宗(1048-1085年)“汉武至不仁,以一马之故劳师万里,侯者七十余人,视人命若草芥,所以户口减半也。人命至重,天地之大德曰生,岂可如此?”
胡寅(1098-1156年)“自古中国盛强,如汉武帝、唐太宗,其得志边方,必并吞扫灭极其兵力而后已。”
宋高宗(1107-1187年)“汉武帝乘文、景富庶之后,竭天下之力,不能致匈奴之服;其后五单于争国,自相残灭,而孝宣兵革事力,不及武帝十之三四,足以臣匈奴矣。”
宋孝宗(1127-1194年)“汉武帝时,兵威震慑万里之外,又何可当!”

——摘编自孙颖涛《暴君抑或雄主:汉武帝在宋代的历史形象考察》


根据材料信息,选取任意角度提取宋人对汉武帝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所持评价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2-04-06更新 | 360次组卷 | 5卷引用:必刷卷01-2022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山东专用)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曹操形象演变的过程

时期内容出处
西晋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三国志》
南朝操虽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姿。《世说新语》
唐朝君不见魏武(曹操)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张说《邺都引》
北宋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宋朝阿瞒(曹操)长驱压吴垒,饮马长江投马棰。英雄只数大耳儿(刘备),仿佛芒砀赤龙子。程俱《北圃怀古》
金、蒙古阿瞒(曹操)狐媚无多罪,谁作桓文得到头。刘昂《读三国志二首》
元朝汉家一片当时土,肯为好雄载歌舞。销尽曹瞒(曹操)万古魂,落日漳河咽。吴师道《铜雀台》
明朝刻意强调曹操装病谄叔、杀吕伯奢全家、屠徐州、哭袁绍、梦中杀人等一些情节。罗贯中《三国演义》

——摘编自曹龙《曹操形象演变研究》


根据材料,指出曹操形象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合理解释。(要求:持论据,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儒法国家的构建

材料一:秦国在统一中国之后,仍然选择法家的治理手段,对它囊括天下的组织能力的有效性以及它在全民战争时期发展出来的一套严酷的统治手段过于自信,其他社会力量于是就失去了对帝国政府权力的制衡能力。结果,秦帝国从未建立起一套能够成为至少是国家与社会精英群体合作基础的统治性意识形态。

——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名声号矣。 刑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资海琼《汉初黄老政治思想研究》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儒法国家,实际指的是在西汉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以帝国儒学思想作为官方统治意识形态和合法性基础,同时运用法家手段对国家进行实质性管理的国家模式。     

帝国崩溃的根源在哪里?中国的儒法国家历史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一模式能够在两千多年的帝国历史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它如何塑造了中国历史的基本形态和发展方向的?

无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动乱,亦或是佛教、伊斯兰教的冲击,不可避免的形成了本土化或汉化的结局。同时,这一种较为保守的社会风气,即使是宋元明以来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仍然无法使得中国跨越出儒法秩序的枷锁。

材料三:韧性在汉语词典中意思是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破裂的性质,也指顽强持久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同时,韧性也代表着一种经久不变、保守固定的性格。

(1)结合材料一,分别概括秦朝、汉初、汉武帝时期的治国价值观念;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古代中国儒法政治体系的韧性。
2024-05-18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禹城市华奥私立学校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检测(三)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处,是蔡元培于1910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其影响直至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

【资料夹】

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曾问学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阴阳义》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责实,墨家的天志、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

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在《汉书·武帝纪》的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吕思勉考察《汉书·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载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

【人教社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调整】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历史必修③》(2004年版)

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年版2022年印刷)

(1)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
(2)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做了相应调整,这一调整有何意义?
2023-02-22更新 | 801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