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陈独秀主张彻底改革文体和文学内容,打倒“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封建文学和“无病呻吟”、“满纸之乎者也矣焉哉“的老八般,使文学写人生、写社会。这一主张(     
A.推动了平民地位的提升B.反映了鲜明的时代要求
C.使文言文退出历史舞台D.促使青年思想发生质变
2024-05-08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有若时文,空疏不学之人皆可为之也。……究竟功名气节人物,不及汉唐远甚,徒使庸妄之辈充塞天下。岂天之不生才哉?则取之之法非也。吾故宽取士之法,有科举,有荐举,有太学,有任子,有郡邑佐,有辟召,有绝学,有上书,而用之之严附见焉。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

材料二 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岁月,销磨于场屋之中,而少年捷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故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夫然后寇贼奸究得而乘之。

请用辟举之法,而并存生儒之制,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略仿唐人郡县之等:小郡十人,等而上之,大郡四十人而止;小县三人,等而上之,大县二十人而止。约其户口之多寡,人才之高下而差次之,有阙则补,而罢岁贡举人之二法。其为诸生者,选其通隽,皆得就试于礼部。而成.进士者,不过授以簿尉亲民之职,而无使之骤进,以平其贪躁之情。

——摘编自顾炎武《亭林文集.生员论》


(1)根据材料,指出黄宗羲、顾炎武的共同主张及各自的解决方案。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个黄宗羲、顾炎武的共同主张,并说明其原因。
3 . 【中国古代历史学】

材料一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命子迁》中曾语重心长地执迁手而泣曰:“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史记》撤除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国春秋”的藩篱,打通了历史脉络,创建了纪传体的史学范式。

—摘编自徐杰舜《从<春秋><史记>:中华民族历史链的视野》

材料二   就“正史”而论,有八部出在唐代,如《晋书》、《梁书》、《陈书》,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若再加上五代及宋人编纂的《旧唐书》《旧五代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则唐宋时期所修正史占二十四史的一半。……隋唐至宋编纂了各种大型类书和地志,包括《北堂书钞》《元和郡县志》以及南宋郑樵的《通志》等,将诸多传世文献和史料分类编排,给创作诗文和应对科考带来便利……唐代创立了一套体制性规定,从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到实录、国史等不同阶段当代史料整理和史书的编撰,都有规范的程序。史馆出现后并不禁止私家修史,《通典》《史通》等史学巨著,也都是私人著作。经世致用的中国史学发展到唐宋时代,尤其强调“会通”。所谓“会通”,需要史学知识的积累,也需要从历史走向当代、走向未来的宏大视野。《资治通鉴》是唐宋史学经世致用的典范之作。

——摘编自张国刚《唐宋经世史学之新高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记》的写作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宋史学发展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李贽的“童心说”认为,童心是人类自然本性的理性回归和呼唤,是人性的高度觉醒。他认为“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由此可知该思想
A.明确反对民众接受教育B.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D.受到西方文艺复兴的影响
2022-04-12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高三实战猜题卷(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司马迁秉承父亲遗志“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完成《史记》;唐王朝的盛大政治局面激发了史家写出完全意义上的《晋书》和摒弃了南北朝相互诋毁的新著《南史》《北史》。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时代孕育史学B.史学滋养时代C.史家承继前贤D.史学可以改写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出处
史料一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曹操《建学令》
史料二太祖遣都护曹洪平下辩,使(辛)毗与曹休参之,令曰:“昔高祖贪财好色,而良、平匡其过失。今佐治(辛毗)、文烈(曹休)忧不轻矣”西晋陈寿
《三国志·辛毗传》
史料三神仙之书,道家之言,乃言传说上为辰尾宿,岁星降下为东方朔……其为虚妄,甚矣哉!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岂复欲观神仙于瀛洲,求安期于海岛,释金辂而履云舆,弃六骥而羡飞龙哉曹植《辩道论》

材料二   唐太宗时,魏征在《理狱听谏疏》称:“臣闻尧有敢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上下无私,君臣合德者也。魏武帝云:‘有德之君,乐闻逆耳之言,犯颜之净(净)’”。唐太宗在《祭魏太祖文》中写道:“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初盛唐时期关于曹操的诗歌中,也多为文人对魏武帝的凭吊,如张说的“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自中唐起,许多作家开始将藩镇权贵比为曹操或用臣子与曹操对比,如:刘长卿“西征开幕府,早晚用陈琳”(《送崔载华、张起之闽中》),将闽中长官比附曹操,友人比附陈琳;元稹的“刘虞不敢作天子,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则将同属东汉末年的名臣刘虞与曹操做了对比。

——摘编自高子倩《中唐曹操形象新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则史料对研究曹操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唐以来曹操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05-24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密卷(三)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表所示史料均反映明代中后期社会情况。

史料史料   出处
“浙江钱尚书治第时,多役乡人,而砖凳亦取给于彼”明代文林《琅琊漫抄》
“吴中士大夫田连阡陌,受请寄,避徭役,贻累闾里,身殁而子孙为流佣者多矣”明代钱谦益《牧斋初学集》
“(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态度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
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达至太监,太监乃至御前”
明代余继登《典故纪闻》
“是秀才一得出身,即享用无白银田二百亩矣”。“又贫生无力完粮,奏销豁免。诸生中不安分者,每日朔望赴县恳准词十纸,名曰‘乞恩’。又揽富户钱粮,立于自名下隐吞。故生员有‘坐一百走三百’之谣”明代范三廉《云向据目抄》
清代顾公燮《丹午笔记》

材料二   针对一条鞭法,襄阳李公曰:“以各项银差并力差工食合为一处,计银若干数,然后照丁高下,粮多寡,以此银派征之。征毕,则分此以为银差起解,及为官觅力差人之工食也。百姓完此外,无一事矣。法仍宜民哉……”而黄宗羲则说:“有明两税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银差……一条鞭法……是银力两差并入于两税也。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仍复纷然,其后又安之。谓:‘条鞭,两税也,杂役,值年之差也。’岂知其为后出之差乎?使银差力差之名不去,何至是杂役耶!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

——摘编自梁方仲《明代一条鞭法的论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中后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襄阳李公、黄宗羲对明代中后期税制改革的看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明末清初,顾炎武说,“近日河南、陕西各自行钱,不相流通。既非与民同利之术,而市肆之滑乘此以欺愚人,窘行旅。《盐铁论》言:‘币数变而民滋伪。’亮哉斯言矣!”这反映了顾炎武主张
A.允许地方自行发行货币B.通过立法规范市场秩序
C.中央应加强对经济控制D.规范货币的铸造与流通
2022-05-24更新 | 469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爱国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显示了中国传统爱国主义的新的历史内容。首先,面对着清王朝当权派对外一味妥协迁就,而内部则腐败不堪的状况,魏源强调不改革就不能抵制外来侵略,根绝烟毒泛滥,他在漕运、盐政、水利等具体经济领域里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次,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并提出了著名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他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高度来认识。最后,人民群众和清王朝统治集团对侵略势力的不同态度,使他看到人民群众反侵略的力量,从这种认识出发,他还进一步提出人民群众是决定国家存亡的力量的思想。

——摘编自唐凯麟《湖湘学术开生面,睁眼世界第一人——试析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

材料二   海防之道,莫要于知夷情也。知夷情则强弱之势审,而胜败之机决矣;不知夷情则事事乘错,变每出意之外矣。故知夷情与不知夷情,利害之相悬奚啻天渊哉!夷情备采者,采清人魏默深《海国图志》中所辑。其余海外各国之夷情,未有此书之详尽也。因译以刊行,任边疆之责者,熟读之得其情,则战能挫其锐,攻以制其命。国势一张,折冲万里,虽有桀骜之盗,彼恶能惩其伎俩哉!

——摘编自[日]大槻祯《重译<海国图志>叙》(1854年)


(1)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爱国主义思想的“新”内容,并结合所学加以评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重译《海国图志》的动机及时代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谨按兵部职方清吏司,掌天下地图、城隍、镇成、烽堠之政,其要害重大者,莫如九边,而事之不可臆度者,亦莫如九边。本兵之在朝廷,九边之枢也,其机自职方始,非考验素定,宁无负明时之委任耶!焕不敏,承乏是司,窃用惧焉!乃拣集堂稿,博采边疏,询诸边将、译使,有所闻遂书之册,积久编次成书,分类备考。我国家……混一寰宇,东至辽海,西尽酒泉,延袤万里。中间渔阳、上谷、云中、朔代,以至上郡、北地、灵武、皋兰、河西、山川联络,镇屯带甲四十万,据大险以制诸夷,全盛极矣。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镇守皆武职大臣,提督皆文职大臣,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陕西镇巡统驭固原,亦称二镇,遂为九边。弘治间设总制于固原,联属陕西诸镇,嘉靖间设总督于偏同,联属山西诸镇,镇戍之严,未有过于今日者。

——摘编自(明)魏焕《皇明九边考》(1542年以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设立九边重镇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皇明九边考》的史料价值。
2024-03-02更新 | 22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调研(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