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前 途”

例 句出 处
例句1:我参加了军事干部学校;你考上了北京大学;他进了机器制造厂:咱们三个都有光明的前途。《标点符号用法》(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1951年9月)
例句2: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标点符号用法》(国家文字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0年)
例句3:张华考上了研究生,李萍自主创业,我当了技术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新华字典》第十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例句1中“我”“你”“他”拥有“光明的前途”的原因。
(2)例句2到例句3发生明显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三)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史学家J·布卢姆认为美国独立后过了大约一百年以后,在25年或更长时间内停止了领土扩张,专注于内部事务、美国进入“纯洁阶段”。

材料一   

——摘编自张津瑞《地图上的美国史》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美国人全神贯注于西部的国内帝国和南部的经济殖民主义,专心致志于解决国内政治和经济问题,基本上满足于待在国内。

——摘编自【美】J布卢姆(美国的历程》

材料三   18931月至8月,工业股票的平均市价下跌了将近一半。在1893年一年内,有600多家银行和信用机构破产,商业破产事件超过15000起。从1894年至1895年,有94条铁路被拍卖。在危机的打击下,钢产量、生铁产量、路轨和机车的产量分别下降了18%、28%、47%和70%。轻工业也遭到危机的强烈打击,棉纺织工厂的大批设备闲置起来了,主要商品的价格大幅下跌。1895年经济转入萧条,一直到1897年美国经济才进入高涨阶段。

——摘编自陈宝森等《美国经济周期运行机制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纯洁阶段”的看法。
2024-05-19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结构图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到宋代已经进入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代政治的基础,“崇文抑武”的局面开始形成。北宋开国皇帝,面对唐朝由兴盛转向衰亡及五代政权频繁更迭的历史教训,深知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之”的弊端。政治上一改历史上的武人政治,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重用文人士大夫,对他们不杀少辱,给予很多优厚的政治待遇,从而出现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已经成为宋初统治者的共识。反之,宋太祖对武人则处处加以压制,收夺大将兵权,集军权于中央,以防武人势力崛起而谋反。这种崇文抑武的政治制度,后来形成了一种传统,直到明清。

——王志立《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研究》

运用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核心观点的理解。
2024-05-12更新 | 21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场寒衣劝募运动

1950年夏秋时节,淮河流域的皖北、苏北、河南和永定河、大清河流域的河北地区连降大雨并形成一场大范围水灾,洪水泛滥“延绵数百里”,造成耕地被淹、房屋倒塌,给人民群众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对此,党和政府一方面领导人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另一方面为解决突民普遍缺乏过冬寒衣的问题,开展了一场“历史上空前地全国人民互助互济”的寒衣劝募运动。1950年9月18日,皖北苏北河北河南灾民寒衣劝慕总会(以下简称寒衣劝幕总会) 在北京成立,以董必武为主任委员,张治中、许广平、杨立三为副主任委员,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便募得寒衣688.75万余套,灾民的寒衣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这场运动成为新中国救济工作“城乡互助” “自救助人”的“辉煌的范例”。有灾民感慨道:“共产党领导的天下真和一家人一样! ”

——据章舜粤《1950年寒衣劝募运动研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场“寒衣募捐运动”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

材料:表1莎士比亚部分作品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出处

科利奥兰纳斯虽然卓有战功,但他仇恨人民,最后终于被人民所放逐和杀死。凯撒虽然最初被奸人构陷,为人民所误解,但是,一旦他们在安东尼的启示下,明白了他如何爱护人民之后,就纷纷要为凯撒复仇

《科利奥兰纳斯》

歌颂开明君主亨利五世,他能战胜外敌,扩张领土;能公正守法,严明纪律,治下的国家统一安定

《亨利五世》

描述了泰门的一盛一衰。书中泰门愤慨地说“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雅典的泰门》

表2莎士比亚个人及他人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评价

评价

人物

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盖过”了“同辈的伙伴”“可以折服欧罗巴全部的戏文”

本·琼森

“任何诗人在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反映镜,这就是观察,还有一个蓄存器,这便是热情”,莎士比亚两者“都不缺少”

维克多·雨果


(1)“书中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表2对我们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与时代的关系有什么帮助?谈谈你的看法。
2024-05-1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徙民实边

材料一   


材料二   《汉书·言兵事疏》载: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去远矣。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

材料三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戾太子兵变被平息后,武帝对“诸太子宾客尝出入宫门,皆坐诛。其随太子发兵,以反法族。吏士劫略者皆徙敦煌郡。”《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汉书·食货志》
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山东大水,民多饥乏。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吏民能假贷贫民者以名闻;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护之,冠盖相望。”《资治通鉴》卷十九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公孙敖“出北地二千余里,过居延,斩首虏三万余级。”“张掖所置居延县者,以安处所获居延人而置此县。”《汉书·武帝纪》


(1)材料反映了西汉移民的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西汉移民影响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霍布斯阐述社会契约论的观点之时,英国已经处在对君主制的持续不断的反抗中,似乎没有哪一个君主能满足包括罗马天主教徒、苏格兰长老会教友、清教徒和教友会教徒在内的不信奉国教者与英国国教教徒之间相互冲突的意愿。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和他的儿子查理一世(1625-1649年在位)控制的政府把海军和军事部门的钱都用完了,被迫召开议会要求得到更多的资金。议会的很多成员——地主、日益变富的城市商人、律师、清教徒和其他不信奉国教的教会成员,也包括国教的神职人员——都不愿意上缴国王强征的钱。当查理一世欲在未经议会同意的情况下征收赋税时,1640年议会势力向他发起了战争。最终,他被克伦威尔(护国公)领导的议会势力所处死。

——摘编自【美】霍华德·斯波德克《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典范,它们对世界历史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英国“光荣革命”以一种相对和平的方式结束王权专制并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在随后的工业大革命中提供了政治保障;法国大革命虽然吹响了世界自由、平等、博爱以及民主的号角,赢得了现实,却输掉了历史。人们自以为打破了旧制度,但在虚幻的新制度中过着旧制度的生活却不自知。

——摘编自蒋娅芳《英国“光荣革命”的渐进性与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性比较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王查理一世被处死的社会政治及思想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革命与妥协”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2023-11-15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先进模范人物与时代精神

材料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工业化的全面展开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新一批的英模人物。这一群体的英模人物在时代的映衬下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据张明师《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时期时代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丝绸之路,融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如果按历史进程划分丝绸之路的时代,那么从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便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这一时代,丝绸之路的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对抗、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丝绸之路2.0时代包含了中国的明清时期。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丝路实践进入了3.0时代。这个新时代的特点是:陆海并重,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摘编自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丝绸之路“三个时代”的理解。(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土地政策的变革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后,开展了带领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革命运动,此时为激发农民阶级参与革命的主动性,我党转变了土地政策,将原本的“减租减息、限租限田”政策转变为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受为农民土地所有制。20世纪30年代,国内开始了抗日战争,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要求建立起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喊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为动员社会中的一切积极分子参加抗日,中国共产党将土地政调整成“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抗战胜利后,国共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为巩固群众基础,得到更多农民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颁布了《土地法大钢》,提出废止地主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王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研究》

材料二   第八条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国家指导和帮助个体农民增加生产,并且鼓励他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国家对富农经济采取限制和步消灭的政策。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   党的农地政策变革效应趋势


——刘聪、张露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土地政策:演变历程、变革效应与后续展望》


(1)分析说明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材料二中1954年宪法对土地所有权的规定与当时农业改造的方向是否互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3)指出材料三中阶段划分采用时间尺度的合理性,任选其中一个阶段谈谈你对这一阶段党的农地政策变革引起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效应趋势的理解。
2022-12-2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