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15 道试题
1 . 在中国近代史上,1905年是个重要时刻,不少影响中国未来命运的关键性事件均在此年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5年:小年份,大时代

一场“局外中立”的战争:日俄战争

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中国为战场,而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却宣布了“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同时,日俄战争的胜负,以实例向中国人“证明”了立宪优于专制,结束了以俄国还是日本为学习典范的长期争议

一纸寥寥数语的诏令:废除科举制度

1905年,清廷发布上谕,“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寥寥数语,宣告了科举制的终结。

一曲“革命军中马前卒”的泣歌:邹容之死

1905年,《革命军》作者邹容因大力宣扬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遭到清政府和租界当局的追查与迫害,死于狱中,年仅20岁。

一次革命派与立宪派的邂逅:孙中山与严复会晤

1905年,孙中山在伦敦拜访严复,就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会谈。严复认为,“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为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一声振聋发聩“新音”: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传播

1905年,担任同盟会评议员的朱执信在《民报》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等人生平及主张。同年,孙中山在欧洲与第二国际执行局主席举行会谈,第二国际的档案材料中还记载着孙中山在会谈时说的“我是中国的社会民主党人”等语。

(1)透过1905年的历史,分析当时国内各种政治力量是如何影响中国命运的。
(2)通过1905年的历史迹象,指出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路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古书记载,夏朝中央官吏有“六卿”,地方官吏有“牧正”和“九州之伯”等。又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监狱称为“圜土”。上述材料表明(     
A.夏朝已经有了国家权力机构B.夏朝已出现中央集权制度
C.夏朝已出现分封制和宗法制D.夏朝的皇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 . 17世纪前期,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写道:“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这段记载可用来说明(     
A.东西方的物品交流速度加快
B.海上丝绸之路得到稳步发展
C.我国可用食物种类更加丰富
D.中国与美洲开始了直接往来
4 . 《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记载,秦代朝廷督令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吏大力兴办铁农具冶铸作坊,并将其生产的产品出售或赁借给农民。秦代这一做法意在(       
A.增强与诸侯争霸的实力B.提高冶铁铸造技术
C.促进土地的开发与利用D.变革土地所有制度
23-24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广西夏季水灾严重,而秋、春、冬季的旱灾也同样不轻。晚清时期广西旱灾22次,平均不到三年就发生一次,大规模的蝗灾就有21次。史料记载:广西飞蝗蔽日,如暴风骤雨之至,飒飒有风,所下之处禾苗菽麦嚼食一空。上述史料最贴切的研究主题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
C.三元里抗英D.义和团运动
6 . 下面为《明太祖实录》中的部分记载。据此推断,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目的是(     
A.防御倭寇骚扰B.封锁日本经济C.限制海外贸易D.打击走私活动
2023-12-06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实验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记》的记载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贫苦农民)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秦简律条

“御中发征,乏弗行,赀(罚款)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水雨,除兴(免除劳役)。”

——云梦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的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徭律》

对秦亡原因的探讨

汉初总结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最集中的是“举措暴众”。所谓“举措”,主要的指对外战争和大规模的非生产性的工程建设;所谓“暴众”,主要的指严刑峻法。诸如董仲舒等知识分子则比较强调“暴众”……而诸如刘邦、吕雉、刘恒(汉文帝)这些当权者们则认为,“举措失当”……才是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

——栗劲《秦律通论》

自秦以来,有乱无治,甚至夷狄灭国,“是废封建之罪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

——黄宗羲《留书·封建》

(1)《史记》记载“陈胜等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云梦秦简《秦律》出土后,学界对《史记》记载的真实性提出各种可能性的解释。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2)对“秦二世而亡”原因的不同结论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大唐西域记》对印度四大种姓的记载与古印度《梨俱吠陀》相比较有较大差异(如下表所示)。这一差异源于(     

《梨俱吠陀》
(成书于公元前1500—前900年)
《大唐西域记》
(成书于公元646年)
婆罗门祭司净行(祭司)
刹帝利武士王种
吠舍农民商贾
首陀罗奴隶农人
A.阶层固化有所打破B.等级差异的制度化
C.经济结构发生变动D.种姓制度长期存在
2024-01-31更新 | 175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新泰第一中学老校区(新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也成为重要的蔬菜。本土种植的一些蔬菜品种则被取代。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启了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农业交流。据《农政全书》记载,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进入清代中后期,番薯因其耐瘠高产的种植特点,迅速成为民众重要的主食来源。在某些地区,番薯甚至取得了与“五谷”类似的地位。此外,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如辣椒、番茄、南瓜等成为中国人新的食物选择。辣椒“有辛味,可调理食味,乡人多嗜食之”;南瓜、番茄等在传入中国后,也纷纷取得了类似的地位。

——摘编自王思明《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分析——以农业发展为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历史记载:明代松江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清代太仓、海门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农业生产出现衰退D.人口变动粮食需求减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