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6世纪60年代,经历了嘉靖年间倭寇骚扰沿海的大动乱时代之后,朝廷终于认识到,大海是闽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福建禁止海外贸易是不可能的。如许孚远说:“看得东南滨海之地,以贩海为生,由来已久,而闽为甚。闽之福、兴、泉、漳,襟山带海,田不足耕,非市舶无以助衣食。其民恬波涛而轻生死,亦其习使然,而漳为甚……当事者尝为厉禁。然急之而盗兴,盗兴而倭入,嘉靖之季,其祸蔓延,攻略诸省,荼毒生灵。”因此一些官员提出废除过时的海禁令,允许通商,以求化寇为民。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放海禁。这次开海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和对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称“隆庆开放”。史载隆庆初,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成效显著。

——摘编自冯之余《明代“隆庆开放”与海上贸易发展》

材料二   1843年制定的税则规定中国进口税实行低税率,西方商品进入中国的通商口岸几乎不存在任何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税务司更是掌握在打开中国大门的外国人手中,这极大地便利了外国商品的输入。西方人评论说:鸦片战争后,“没有任何事物防阻一个外国人……在上海开舱时,卸下一船棉花;或是设若该外国人无所忌惮的话,卸下一船鸦片,或是……将这批货载到西藏的边境,或经由运河到天津和北京,或总而言之到任何地方,同时沿途兜售”。

——摘编自荣宏庆、李玮《从历史考证五口通商对我国沿海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的报告,确认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同时决定在深圳、珠海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大事记(1921—202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隆庆年间对外贸易的新变化及“隆庆开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性质和影响三个方面说明五口通商与经济特区的不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

—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转变及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时,除长安有通往各地的大道外,蜀地也有栈道,千里无所不通。自长安经河西走廊而至敦煌,有为行人提供食、宿、购、娱服务的商店、酒馆、驿站。太守的官署、大将军率领的军队、巍然雄峙的堡垒,可确保商旅安全。西北的道路,过敦煌则道分南北,一条出玉门关越葱岭,过大苑至康居、奄蔡等国;另一条出阳关过莎车,逾葱岭,出大月氏,西通犁軒(罗马帝国)、身毒(印度)。

——摘编自陆文熙、陆铭宇《古代中国政府的交通建设与管理》

材料二   众所周知,轮船在海上航行风险极大,稍有差错便可能船毁人亡。而保险业更是新生事物,中国闻所未闻。因中国没有本国保险公司,只能依靠外国公司进行投保,外国洋行便借此对中国百般敲诈,条件极为苛刻,保费奇贵。唐廷枢入主上海轮船招商局后,本着独立自主的态度,自筹资金,自办保险,他还向李鸿章建议设保险局:“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别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倾夺,则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于是1875年招商局设立了济和保险公司,1876年又设立了仁和保险公司。

——摘编自于丁坤《论唐廷枢与晚清航运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交通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征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招商局创办保险公司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创办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元时期,茶叶“出于闽中者,尤天下之所嗜”。以北苑为代表的建安茶园被列为官茶园。北苑茶品种繁多,《东溪试茶录》中记:“茶之名有七,一曰白叶茶、次曰甘叶茶、三曰早茶、四曰细叶茶、五曰稽茶、六曰晚茶、七曰丛茶。”制作贡茶的茶叶取用早茶以上的茶种,其制作过程十分讲究,也特别奢靡。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大观年后,建茶岁贡20余万斤。除上贡朝廷外,还有大量销售。南宋以后,建茶产量更是剧增。鸦片战争后,福建茶叶生产在商品经济大潮下迅猛发展。1853年,朝廷准许闽江上游茶叶改由福州海运出口。洋行买办内地收购茶叶制度的实行,直接将内地茶叶经济与沿海茶叶贸易对接起来。1858年,外商到中国内地购货出洋只要缴纳一次2.5%的子口税,极大降低了从武夷山运茶出洋的成本。19世纪70年代晚期,福州茶叶输出居全国之首,走向茶叶贸易的鼎盛时期。

——摘编自刘锡涛《试探福建茶叶生产及近代茶叶外贸鼎盛的原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时期福建茶叶“尤天下之所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福建茶叶贸易发展的背景。
2023-03-07更新 | 344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后期,一批理财型官员密集出现。安史之乱以后,内外战争不断,政府开支大增。鉴于“寇盗未戢,关东漕运,宜有倚办”,朝廷以户部侍郎刘晏为度支盐铁转运使,“盐铁兼漕运,自晏始也”。刘晏主持理财工作近20年,不额外征发丁男,不过分劳扰郡县,借助商人活动和市场作用,革除国家财政工作的积弊,效果显著。盐铁使第五琦负责理财时,因“国用未足”而铸钱,并创立盐法,取得“人不加赋,所入仍旧”的成效。及杨炎当政,视财赋为国家的根本、民生的关键,遂推行两税法,在“赋不加敛”的前提下,保证了财政收入,稳定了政治局面,巩固了政权基础。这一系列举措为后世所借鉴,影响深远。此后直至晚清,唐代理财型官员仍常为后人所称道。

——摘编自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理财型官员密集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宗旨,分析唐代理财型官员为后人称道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奉命分别联络大月氏和乌孙以夹击匈奴,其中第一次历时13年,历经千辛万苦,同行者一百余人,仅数人返回长安。第二次出使时,有持节副使和随行人员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以万数,副使们分别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今印度、已基斯坦)等国。虽然联合夹击匈奴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西域资料,史称“张骞凿空”,“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此后,汉朝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胜利,公元前101年,汉朝在西域置使者校尉,驻兵屯田。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朝时,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面对北方好战民族的侵囊、囤固,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宋朝发展出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高峰。

——摘选自杨希义主编<中华人文自然百科·历史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海上航路日益发达”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380年,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政务繁重。后为减轻和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为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但他们很少能参与决策政事。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由于文渊阁处在宫内,阁臣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内阁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下属机构。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康熙亲政后,设南书房与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雍正时期内阁名存实亡。

——摘编自《明朝内阁制度》

材料二16世纪初到18世纪初,内阁制依然处于萌芽状态,英国责任内阁制度起源于都权,国王的主要咨询机构逐渐发展成内阁。18世纪早期英王乔治一世统治时,当时由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首开英国责任内阁制先声,由此形成政治惯例,他实际是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其形成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摘编自《英国责任内阁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内阁制形成的背景。分析清朝时内阁制度最终名存实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内阁制度形成过程。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朝内阁和英国内阁的异同。
8 . 有学者指出:“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既分散又有限,难成大业。”该学者意在说明洋务运动
A.兴起的背景B.阶段的划分C.消极的影响D.失败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希腊是最早产生戏剧的国家。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戏剧就进入它的成型和成熟阶段。古希腊戏剧有悲刷、喜剧、“萨堤洛斯剧”(羊人刷)和“模拟剧”;戏剧的结构完整严密,例如希腊悲剧,一般通过开场、进场、戏剧场面(三至五个)和退场四个部分表演一个曲折完整的故事。古希腊戏剧演出的剧场,宏大精美,比如现存的雅典酒神剧场,可容纳一万四千人左右。尤其是,产生了众多的戏剧作家和作品,出现了世界普遍公认的伟大戏剧家和不朽名著。

——摘编自曹文心《古希腊戏剧早熟与中国戏剧晚成的原因》

京剧诞生于晚清的咸丰、同治年间,即距今约150年之前。它是在中国戏曲发展到巅峰时期。在清代由皇家知识分子和众多艺术家共同创造的文化工程,做到了化徵、汉、昆、梆诸剧及胡汉夷狄众乐为一体。京剧的内容主张文以载道,剧情多以形象地宣传道德、高台教化为主。形式上继承了传统美学“有无相生”“主象尽意”的写意性。程式性的表演以夸张和象征的方式展示出中国古代社会对善恶关丑的道德取向。强调整体美感的中国京剧形成了与各国戏剧迥然不同的独特艺术风格,是被世界公认的三大戏剧流派之一。

——摘编自吴江《中国京剧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希腊戏剧和中国京剧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戏剧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   范伸淹在《十事疏》中的十项改革主张提出后,范仲淹集团的士大夫寄希望于宋仁宗,希图凭借最高统治者的信赖和支持,雷厉风行地推行改革。宋仁宗求治心切,对于《十事疏》基本予以采纳,从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到次年五月,就不断以诏令的形式颁行全国。庆历五年(1045年)十月,新法终止。“庆历新政”至此昙花一现,刚推行了一年多就中途夭折了。

当宋朝内外交困之时,迫于形势的危急,宋仁宗对范仲淹等人的改革主张表现出少有的热情,“再赐手诏,又为之开天章阁,召辅臣条对”。当范仲淹等人在他的再三督促下,匆促拿出改革方案,又“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然新政推行后,在反对派的一片反对声中,加之朋党问题触到了宋仁宗最敏感芝处,于是疑心甚重的宋仁宗便对范仲淹等人产生了疑忌,开始由支持改革转向动摇,最终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重新重用守旧的官员,新政也随之宣告失败。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能够迅速推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庆历新政”中途夭折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