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1 . 诚信,是儒家的一个重要伦理道德范畴。理学家甚至将其上升到“天理”的高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第十二之第七》

材料二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篇》

材料三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

子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材料四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章句下》

注:①硁硁(kēng)浅薄固执的样子。②斗筲(shā。)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分别提取四则材料中儒家关于诚信的观点(不得引用原文),并据此分析儒家诚信观对后世的影响。
2020-12-23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其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

——《周易大传》

材料二   朱熹《玉山讲义》载: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材料三   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

——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2018-07-12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三 变法扩大了封建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发达,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摧抑兼并、均济贫乏”的措施,不仅没能摧抑兼并,而且加重了贫乏的经济负担。变法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使很多重要城市的商业的正常发展,受到了严重打击。
——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求得“摧抑兼并、均济贫乏”?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有何启示?
2016-11-27更新 | 10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湖北孝感市七所普高联考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文明互鉴

材料一 对于孔子的哲学,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它不同于欧洲盛行的“神示宗教”,而是一种具有崇高理性的“理性宗教”。中国政府在伏尔泰心中是:“有一个开明的君主,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纯洁的道德来团结全体人民。”不管是伏尔泰对中国的赞扬,又或者是孟德斯鸠对中国态度的有褒有贬,启蒙思想家都把与自身文化相异但魅力无穷的中国文化。

材料二 20世纪初,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派,先后发表《法国游记》《法国大革命史》,国内至少有六家书局、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有关法国大革命史的专著。同时,《人权宣言》、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译文介绍也竞相出现。文艺界还创作大量有关法国大革命题材的小说、杂剧、诗歌。1906年,有人称之“易若使中国为亚洲之法兰西哉!……法人风潮能及全欧,中国风潮之及全球也必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中法两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鉴。
2023-10-20更新 | 87次组卷 | 9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钢城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可以用孔子评价舜帝的三句话来概括儒家心目中的“三代之治”。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说的是权力的合法性来源。舜得天下,不是他自己争夺来的,也不是尧私相授受的。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君主应当作为尊贵的权力象征而存在,并不需要管那么多。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君主尊贵而虚其位,君临但不统治,国家的治理权交给贤能之士。这也叫做“共治”。

儒家治理理想贯穿了“三代”之世,而“郁郁乎文哉”的周制,则当之无愧地代表了“三代”的文明巅峰,所以孔子说,“吾从周。”至于美好的“三代之治”是不是真实地存在于历史上,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一直活在儒家的集体记忆中。

——摘编自吴钩《从三代理想看“儒家宪政”的动力》

材料二   西洋君德,视中国三代令主,无有能庶几者;及伊、周之相业,亦未有闻焉。而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朝廷之爱憎无所施。

所有黑奴及其子孙一以平民视之,听从自营生理……西洋大国以爱民之心,推类以及异国无告之民,设法以维持之,其仁厚诚不易几也。其勃然以兴,又何疑哉!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夷狄也。

——摘自《郭嵩焘日记》,1877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制”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指出“三代之治”集体记忆的精神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嵩焘对西方社会的观感,并评价其观点.
7 . (近代中国衰败原因的探究)

1862年,高杉晋作(日本明治维新主要功臣之一)在中国,对中国遭到列强侵略颇有感触,他说“决非隔岸之火……孰能保证我国不遭此事态?险矣哉!”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既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度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


要求:请从上述材料中概括出高杉晋作对近代中国衰败原因的论述,并就他的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2021-04-2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制度是什么?其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是什么?选官制度是什么?据材料四分析这一选官制度的积极作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探求儒经的新意,并参与新政,“救时行道”。且发挥孟子的“新学奇论”,如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事君之忠,治民之仁”等。以礼法、伦理为核心,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等诸家学说与思想,以丰富理学内涵。

——摘编自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董仲舒新儒学相比程朱理学有哪些特点。并指出这一思想体系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的主张及提出的背景;并分析这一时期“新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0-11-16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言程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说道∶"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还说道∶"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这表明李贽
A.呈现出鲜明的叛逆色彩B.力图推动儒学回归本原
C.否定了社会主流价值观D.排斥孔子的"圣人"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