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近代传媒与全球化。

材料一   1665.约瑟夫威廉逊等人创办《牛津公报》,“版式精美,全是新闻,没有蠢话”,是英国历史上一份重要的官方报纸。在创刊号上,主办者以很大篇幅报道了伦敦瘟疫。早期的报纸通常都由一个人包揽印刷、广告.编辑、报道等全部工作。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报纸的所谓“特派记者”,通常都是身处外国港口的旅行者或总编的朋友,这些人负责给家乡报纸报道东西。至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份不仅发行量大、售价低且比政治和商业报纸诉求更为广泛的大众报纸渐渐有了雏形。低价的大众报纸只卖一便士或两便士,由此获得广阔市场。“便士报”的总编逐渐放弃了先前那些非正式的新闻报道渠道,开始花钱雇佣自由职业写手、专业记者,使新闻采集具备了更强的专业性。南北战争(1861-1865年)的爆发,使民众对新闻信息的追求更加热切,进一步刺激了美国报业的发展。弗雷德里克哈德森在1872年就曾高度称赞报纸对美国内战和随后几年中欧洲战争态势的报道:“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的记录,都无法与1861年到1871年间战争的记录像提并论。……而现在我们一捉起战争,就会说到《论坛报%时报》《世界报》和《先驱报》,这些报纸都是战争的见证者。”在传播内容及时、丰富的同时,信息传播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为防止不实报道,各大报纸在1863年被强制引入了署名制度,以便于记者被问责。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信息传播业出现前所未有的改变:电报在1837年就已成为专利,在19世纪50年代被广泛接受,随后又扩展到海底电缆(1865年)。电报之后是电话(约1880年),在19世纪末期则是无线电广播(1895年)。19世纪30年代出现的照相技术,于1895年发展成为电影画面。与此同时,19世纪末交通运输状况发生的变化,使西方世界进入“地球村”成为必然。1926年,美国创办了第一家联网广播公司。在二战后的1947年,美国广播事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满足了人们对信息即时性和广泛性的需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电台开始播出美国节目。借助战争进程的演进,美国通俗文化已经开始对英国传统精英文化构成有力威胁。与无线电通讯和广播事业相似,1914年之后,电影工业的重心实际上也开始了这种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1923年,好莱坞已占据了英国电影放映的85%~90%的份额。美国逐渐占据了世界信息传播的制高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炜《战争、瘟疫与现代英美信息传播业的跨越式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新闻报纸创办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占据世界信息传播制高点的途径,并分析其原因与影响。
2022-05-2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市第—中学2022届高三新高考信息卷(三)历史试题
2 . 节庆习俗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   春节,也叫过年。上古时期,还没有“年”的概念。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才称“年”。《说文解字》中“年”的意思就是稻谷熟了。因此早期的过年,是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活动。到了唐宋时期,年才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祝福和互相狂欢的这样一种文化传统。民国初年,北京政府采用阳历,形成了历法上的“二元社会”格局:社会上层主要用阳历,下层民众主要用阴历。有一副对联是这么形容当时的这种现象的:“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南京国民政府认为,“国历是世界.上最通行最进步的历法”“旧历是一本阴阳五行的类书,迷信日程的令典”,应改变北京政府的“正朔”,完成总理遗志,进行除旧布新的社会变革。于是他们采取了一种非常激进的手段,依靠政治手段通令全国,从193011日起,商民一律不许沿用旧历、过旧历年,一律遵行国历、过国历新年。国民政府的这场废除旧历运动最终因激起了民众的强烈反对而不了了之。

材料二   据老年人回忆,过去过年吃团圆饭总是一大家人,甚至家族中的所有人都围坐在一起。上席坐着祖辈,下席坐着父辈,大家轮流敬酒,并且相互走动拜年,送些礼品或压岁钱。现在,送鲜花、营养补品、敬老金等蔚然成风,团圆饭也不动手,而是到酒店去吃。以前农村的人们物质生活不够充分,平时很少吃肉,等待过年了吃肉来改善生活。现在过年,人们的消费结构由过去的“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衣食住行的位次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过年除了走亲访友,主要是在家中待亲。现在,旅游过年已不是新鲜事,大年初一逛街、逛公园的比比皆是。穿件漂亮的衣服,吃顿丰盛的年夜饭,这是以往的过年方式。如今,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改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幸福指数和发展前景,过年方式也由忙吃穿向找财路、求发展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废除旧历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分析春节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代过年的变化,并指出近现代以来民生变迁的主要原因与特点。
2022-05-2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市第—中学2022届高三新高考信息卷(三)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民本思想与治国理政。

材料一   先秦典籍《尚书》中出现了“重我民”的思想。一般认为,《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民本一词的最初来源。民本思想一经产生,就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界激起了共鸣。《晏子春秋内篇问下》还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此后,历代都有思想家对这一理念进行阐发。在国家治理观念上,商王盘.庚曾提出“施实德于民”,周公提出“敬德保民”。《论语为政》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国家治理实践上,《管子治国》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荀子富国》主张君主对民众应当“利而后利之,爱而后用之者,保社稷也”。宋代思想家程颐以顺民心、厚民生、安而不扰为为政之本,提出养民之道在于爱惜民力。清代黄宗羲的经济思想也以富民为宗旨,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倡导“切于民用”

——摘编自杨艳秋《治乱兴废事万民忧乐间》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管子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在总结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历史时说道:“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民本思想诞生的历史时期,并概括其在国家治理观念方面的主要理念与实践方面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并作简要评析。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就有5079次。统治阶级为应付灾荒,设置了一些社会保障机构。民间也曾广泛流行着许多自发形成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互助团体,它们有的以同一村庄的邻里乡亲为依托,有的以同一姓氏家族为纽带,有的以亲朋好友为网络,有的以同业人员为单位,构成了一个社会互助救济的民间群体。当互助团体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或遭受不可抗拒的灾难时,能及时得到互助团体的救济。

——摘编自王国奇《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初探》

材料二   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第68条规定,社会保险对于一切雇佣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办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间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社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工人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情况。1931年《劳动法)实施一年以后,由于有些条文规定不符合当时苏区的实际情况,给根据地造成了很大危害,出现了许多私人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师傅不愿带徒传艺等现象,影响了根据地的生产、运输和市场供应。1933年10月15日,重新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就上述情况做了一定的修改,主要是对某些过高要求做了适当地降低。

——摘编自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注重社会保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共苏区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陈诚与新湖北建设】

材料一: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十月,《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提交省府会议决议公布。……经济建设方针凡列十一目,举其尤要者:以民生主义为最高指导原则。即由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平均地权,以求达到民生主义之目的;以临全大会及五中全会宣言为根据,确定经济建设之中心政策,为逐渐“实行统制经济,以调节物资之生产消费”,而树立“施行计划经济之基础”;采取农业与工业相互促进配合发展之政策;以发展机器工业为主,并扶植手工业之生产,以补机器工业之不足。

——摘自《陈诚回忆录》

材料二:在陈诚主政很短暂的时间里,新湖北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就,特别是鄂西建设发展较快较好,为当时后方各省所瞩目。……“政府与人民亦分工合作,人民不能垄断公共事业,政府亦不可侵犯人民应享的权利”分明系统的思想,……具有鲜明的经济民主的特征。立足抗战现实,新湖北建设从鄂西北着手的务实精神和作风,对于我们这个有着“务虚”传统的社会更是应该深以为鉴的。由于首先是军人,也由于时代的局限,陈诚新湖北建设思想缺乏理论性系统性,有些甚或是错误的。……陈诚把经济统制适应范围放大并作为目标模式予以追求而树立所谓“计划经济之基础”,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自由主义精神相背的。这是陈诚认识上的时代局限,也是政治对于经济的绝对支配与统治的权力政治的魔影在其身上的深刻投影。

——昌文彬《陈诚新湖北建设思想评介》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中经济建设方针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诚关于新湖北建设的主要思想。
2024-05-0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热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思想对科学技术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也有很强的消极影响。儒家的教育思想长期在封建社会教育中占主要位置,知识分子为了考取功名只会一心只读圣贤书,将自己变成儒家学派的继承者。科学技术在儒家的眼中是属于雕虫小技,到了明清,这种忽视科学技术的情况更为显著。整个的社会都沉浸在四书五经伦理纲常的氛围中,完全忽视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儒家的思想是重视传统和继承,忌讳批判和创新。从汉代以来,统治者将所有的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全部整齐划一教条化,这种单一的大一统思想严重遏止了思想的个性化,扼杀了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阻碍了中国古代学者提出创新的学术观点。

——张馨元《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官本位的价值层面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主体是“工”的局面。但是处于“官上层”的统治者也需要掌握技术的工为之服务,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工”主要集中于“官府”的局面。在中国古代,凡有一技之长,且为官府所需者均须无条件地为统治者服务。 这样,就有利于古代中国技术的培养和交流,使得综合型技术得以可能更好地保存和传承。而且由于古代许多科学技术被纳入国家生活之中,这就形成了初始的科技组织与管理形式。这对当时的科技进步是有益的。而“工匠”在千千万万次的科技实践中拥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即使对自身经验有总结,但他们无法把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使之在社会中广为流传。

——艾凉琼《论官本位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官本位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1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迅速结为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支持中国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但很快又以日本作为其在亚洲的主要盟友,当年这是中美矛盾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40年代末,一连串事件造成了中美两国的长期敌对与隔绝。历史性的转折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大门的开启,中国重返联合国并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起外交关系。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在这时踏上征程。

——章百家《穿越历史透析中美之变——当前对两国关系的若干思考》

材料二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从美国对中国的友好接触政策转向“新冷战”的遏制政策的结构性变化,必须高度重视从2008—2018年这决定中美关系走向的关键十年。2008年西方爆发了金融危机,而中国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这往往被看作是“中国崛起”的标志;2018年特朗普对中国发起贸易战,这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根本性改变。这十年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对美国而言,是民主党的奥巴马政府试图对其内外政策进行大调整的十年;对中国而言,则是中国政治领导人更替和政治路线重新定调的十年,也是积极有为开展“伟大斗争”的关键十年。美国将中美关系定位为“主—从”结构的盟友关系,而中国则将中美关系定位为平等伙伴的“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关键十年”——“新罗马帝国”与“新的伟大斗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40~70年代中国与美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转变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

材料一   19世纪初.列强通过维也纳会议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建立的欧洲新的政治军事及其领土的平衡,被称为维也纳体系。该体系是一个五极均势结构,它依靠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这五个列强的实力均衡共同维持着欧洲的稳定。在这个结构中,英国以其在制海权.殖民地、工业.贸易和金融等领域的优势,几乎达到了全球霸权的程度;俄国则依靠扩张所得的辽阔领土及其军事力量和政治权势的增长,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为了防止因任何一个大国再次称霸欧洲大陆而爆发大规模战争,这些国家在其相互关系中开始用“会议外交”的方法,通过五大国定期举行国际会议,对列强各自的利益和矛盾进行仲裁与协商解决,从而维护大国的利益、和平与均势。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欧洲协调”,亦称“共管均势体制”。各大国正是通过这种松散的共同管理方式,使均衡、克制和合作成为拿破仑战争后的40年中欧洲政治的标志。尽管到19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一系列局部战争,但并未影响欧洲的整体和平与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已经相当明显。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材料二   二战后,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的创伤使德国历史学家施宾格勒感叹“西方的没落”的话,那么更多的人在目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更大创伤之后,则直截了当地认为二战后的欧洲已经死亡。与欧洲的整体衰落形成极大反差和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和苏联的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空前强大。这个新的两极格局的基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由反法西斯大同盟“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确立的雅尔塔体系;而两极格局的外在表现,则是美苏之间在战后逐渐形成的“冷战”态势。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终于形成了政治、经济、地缘政治版图和军事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使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1991年,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以自行坍塌的方式最后消失,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两极格局彻底崩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维也纳体系形成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的没落”或"欧洲已经死亡”的含义,并归纳近代世界格局的演变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湖湘文化】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文化南北融合,楚文化是南方文化的代表。1978年湖北随州出土的擂墩曾侯乙墓器物说明楚文化可以与黄河流域文化争相辉映。

——胡兆量等编著《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材料二   在历史上,长江中游两湖地区的文化曾经有过两次最为辉煌的繁荣时期。第一个辉煌时期是春秋战国形成的荆楚文化,第二个辉煌时期是近代的湖湘文化。……

南宋的书院在湖南的恢复是湖湘文化兴起的标志。……南宋书院的道德教育、祭祀宗师与乡贤,理学家提倡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思想,激发了社会对书院的关心,从而推动了湖湘文化走出低谷。

元、明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长江下游地区的吴越文化逐渐成为中国最为先进的地域文化之一。吴越文化溯江而上,首先影响长江两岸的鄂东地区;又由于“江西填湖广”的移民主要迁入湖南,所以,湖湘受吴越文化的影响远较荆楚为巨。……明后期,湖湘文化已呈上升态势,两湖人才辈出。……

清代,……迎来了两湖地区文化的第二个辉煌时期——近代湖湘文化,其标志就是它在变法维新与辛亥革命中作为“首义之区”的两次领导作用。

——李孝聪著《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湖文化“第一个辉煌时期”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湖湘文化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2022-05-2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5月联考(二)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逆全球化的关键主体并不是作为国家整体的美国,而是其国内因全球化而利益受损的社会群体,他们直接承受着自由贸易、开放经济所导致的绝大多数负面影响。而美国从全球化获得的巨量收益,足以尽数弥补国内受冲击群体的损失而绰绰有余。然而现实却是:补偿从未充分、及时地得到兑现。美国在上一阶段采用的、蕴含着巨大隐患的政策组合终于招致严重危机,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本来就长期遭受全球化负面冲击的群体,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处境愈发艰难。

——摘录自孙伊然《逆全球化的根源与中国的应对选择》 

材料二全球化是全人类共同参与的历史进程,涉及各种力量的博弈、各类复杂利益的协调,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很难保障其转型朝着健康方向顺利推进。另外,要在南北利益关系上继续减少那些对发展中国家不公正、不合理的因素,尤其要给予那些处于全球化边缘的最不发达国家更多关注和倾斜。同时还要更好平衡东西利益关系,重点是化解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近年来在发展利益上出现的矛盾。这需要双方着眼大局,换位思考,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具有突出的意义。

——摘录自徐坚《逆全球化风潮与全球化的转型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逆全球化思潮在美国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全球化的转型发展”给出合理化建议。
2022-08-2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