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页表:

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合计
课时5451936111120884310180

材料二   19世纪初,威廉·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他推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比如:德国菜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他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的设置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3)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35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试猜题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皇三年(583年)后,随着国家漕运活动频繁,开封(汴州)确立了交通运输的枢纽地位,其通过蔡颖线和淮泗线辐射了黄淮之间的平原地带,开封成为商船的重要停靠地和交易之地,商船散停在城外的河道之中。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府多次整修汴河与黄河的连接点,开封也因运河成为众多“水路辐辏”型城市之一。安史之乱后,东部运河区的中原区变成了战场,洛阳几乎成为废墟,唯有江南道和淮南道的区域可作为国家财富的收集地,汴河作为连接这一区域的主要漕渠,地位较前代更为重要,于是开封运河演化出三条水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刘晏首先将“轻货自扬子至汴州”。大量官吏也认识到开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的地位。大量轻货集中于此,开封仓储级别提升到国家级枢纽仓储的地位。796年后,重要高官屡次赴开封任职,在中央控制下,开封段运河再也未出现漕运与屯田争夺水源的状况。

——摘编自郭峰《隋唐五代开封运河演变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材料二   德国内河航道里程仅为7000多公里,但内河货运十分发达,其中人工运河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德国的人工运河占航道总里程的25%。德国自工业革命开始至二战之前就修建了众多运河,其中连通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于1885年建成使用、可通行战列舰、显著改善了地缘劣势,给了德国安全感。此外还沟通了茱菌河、威悉河、易北河等主要河流,初步建起了四通八达的内河航运网,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就在莱茵河附近,德国修建了4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将其与茱茵河联成一体.7000吨海轮可由此直达北海。德国跨水系运河与法国航运网相连,直抵北海岸线和地中海。二战后德国又进行了大规模水运建设,东西德统一后,又实施了统一的交通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内河航道网。

——摘编自韩时琳《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开封段运河兴盛的主要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德国运河建设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运河建设的认识。
2024-05-31更新 | 75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

——摘编自《后汉书》

材料二   中国百姓,天下本根;四夷之人,犹于枝叶。

——摘编自《旧唐书》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番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到达),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法令)。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摘编自《新唐书》

材料三   (雍正十一年四月乙卯)夷之字样,不过方域之名。夫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并非中外之分别也。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

——摘编自《清世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归纳汉、唐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方式。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则材料在民族关系理念上的发展,并阐述清朝在该理念下维护疆域统一的措施。
2024-01-23更新 | 318次组卷 | 8卷引用:2024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4 . 社会生活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缩影,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极为繁盛的一个时代,商品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文化娱乐需求的提升也呈现前所未有的态势。宋代,农业生产的进步和手工业生产的发达,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大幅增长和城镇的繁荣昌盛,游风日盛,北宋开封和南宋杭州娱乐业之兴盛,便是实例。当时都市序列中其他城市享乐之习也甚为风行:西京洛阳是当时比较重要的政治城市及文化中心。

——摘编自刑颖《宋代市民演艺活动初探从城市变迁的视角》

材料二   租界西方娱乐方式的传入(部分)

项目

传入年代

活动方式

影响

西方戏剧

19世纪40年代

1860年成立ADC剧团

对上海戏曲的改变和舞台的改造产生深远影响

跳舞

19世纪40年代

1850年举行上海开埠以后第一次舞会

成为夜上海最有影响力的娱乐活动形式之一

城市公园

1868年

黄埔公园是游憩的场所,也是上海地区侨民举办周末音乐会的地方

上海地区第一座城市公园,不同于传统的私园

马戏、魔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表演团体主要来自英国和美国

领略了不同于传统戏法的西方经典的魔术节目

电影

1896年

主要在茶馆、酒楼、溜冰场等场所放映

中国最早的放映记录,大众化娱乐活动形式之一

——摘编自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市民娱乐活动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市民娱乐活动多元化的原因,并归纳其特点。
2023-09-12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岑溪市岑溪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22—1823年,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革命。1823年12月,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国情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让我们坐视欧洲列强对它们(美洲地区)进行任何方式的干涉而不加过问是不可能的”。同时指出美国对欧洲的政策是“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不对任何国家所加于我的损害妥协”。这就是著名的“门罗宣言”。

——摘编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等

材料二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谈及美国对亚洲“友邦”的政策时说:“在国内安全问题上,在军事防务问题上,除非受到一个大国的带有核武器的威胁以外,美国将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这被称为“尼克松主义”。1970年2月,尼克松进一步指出:“美国仍将参与盟国与友邦的防卫和发展。但是美国不能也不会为世界上所有自由国家设想和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策、承担全部防务责任。”为此他提出将“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作为新的“和平战略”的三大支柱。1971年7月,尼克松在讲话中认为世界存在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美国不再处干完全占支配的地位,必须对外交政策作出调整。这些都扩充了“尼克松主义”的内涵。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门罗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尼克松主义反映出的美国对外战略的变化。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资产阶级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即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三   民族主义思潮源自近代西方历史文化语境,其在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成为思想家们忠诚信仰的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

——摘编自郭建民《民族主义的近代中国化:过程、特征与类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西方民族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并简述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自由车,1790年由法国人发明。1839年和1853年,英国人和德国人分别发明了自行车踏板,后来又有了一些发明,至1889年,苏格兰人发明了充气空心轮胎,形成了当今自行车的样式。鸦片战争后,自行车传入中国。据18681117日《上海新报》报道,当时上海街头已出现了自行车,不过仅有几辆,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人坐车上,用两脚点地而行;另一种靠蹬踏而行,“转动如飞”。随着自行车的流行,19世纪末,自行车修理业务已经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行当,销售自行车已成为一些外国洋行和中国商店的重要业务。20世纪初,自行车专卖店在许多大城市出现,自行车已经成了人们熟知的交通工具,但价格一直居高不下。20世纪20年代以后,自行车业发展迅速。1928年,南京市有自行车590辆,1936年增至8944辆。1948年,上海市有自行车23万辆。

——摘编自闵杰《中国自行车的早期历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949年,中国自行车年产量只有1.5万辆左右,1956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仅拥有6.7辆自行车。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行业以凤凰、永久、飞鸽、红旗、五羊等品牌企业为代表,形成了整车和零部件齐备、配套完整的生产体系,中国一跃成为全世界自行车产销第一大国;1998年,中国自行车出口1761万辆,首超过内销量;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的自行车保有量已达到4亿辆,高居全球榜首。与此同时,中国的自行车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已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自行车的年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已累计出口超过10亿辆,进入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当地人们便捷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进入21世纪,自行车行业已逐渐步入成熟期,用户增长速度逐渐变缓,行业格局趋向稳定。

——摘编自钟雁明《中国自行车如何“富起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自行车业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行车业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并归纳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今天,在北京百货大楼前依然矗立着一座雕像,这座雕像雕塑的不是伟人,而是一位普通售货员-张秉贵。新中国成立后,张秉贵成为北京百货大楼糖果柜台的售货员。当时的北京百货大楼是全国最大的商场,从为国家争光、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念出发,他练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所谓“一抓准”是指张秉贵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半斤便能抓出5两;所谓“一口清”则指算账速度奇快,遇到顾客买几种甚至一二十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心算,顾客话音刚落,他就报出了钱数。后来张秉贵又将工作方法升级为“接一问二联系三”,在接待一位顾客时,便问第二位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位顾客打好招呼,在问、拿、称、包、算、收六个环节上不断改进,接待一名顾客的时间从三四分钟缩减为一分钟。张秉贵在北京百货大楼站了30多年柜台,顾客数百万人,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70年代,他将自己几十年如一日满腔热情的服务精神归纳概括为“一团火”精神,响亮地提出“心有一团火、温暖顾客心”。1979年,张秉贵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012206版)


(1)根据材料,概述张秉贵在售货员岗位上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秉贵服务精神的时代内涵。
2022-03-16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浮田和民(1859-1946)在《史学通论》中讨论史学的定义,引用了汉密尔顿、黑格尔等学者的观点。他给史学所下定义时说:“史学者,考究人类进化次序之学也。”“历史之特质,在于其事实之变迁进化非孤单独立,而前后相连络也,在于其能生发事实也。”美国史学家汉密尔顿说:“历史者,记时间的连续次第之现象者也。”浮田氏认为“此说未当”,因为“历史不但记时间之现象,并记空间之现象也。”他还指出“亚细亚者,文明起源之地也”;“欧罗巴者,文明之发达地也。”“苟无亚,何有欧?今欧人忘却亚人之恩,而反讪谤亚人……此言也,无理甚矣”。

——摘编自尚小明:《论浮田和民<史学通论>与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关系》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有些人推行一种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用他们的话来讲,是要把线装书统统扔到茅厕里去。陈垣奋起抵制,他发表《元西域人华化考》,用以批驳那些民族文化虚无的论调。陈垣提倡要奋起直追,发展中国的民族文化,把汉学中心从巴黎夺回北京,也得到曾大力主张西化的胡适、傅斯年的响应。抗日战争时期,陈垣更是著作《明季滇黔佛教考》《通鉴胡注表微》诸书,表彰中国历史上的忠臣义士,高扬抗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激情,极大地鼓舞了沦陷区军民的抗日斗志。

——摘编自周少川:《与时共奋:陈垣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贡献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史学通论》体现的史学研究特点;结合材料一、二,归纳近代亚洲史学研究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垣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经理们,希望西藏能够成为与中国内地直接通商的过道,希望能在西藏和不丹得到金银去广州购买茶叶,广阔的商业市场吸引着他们。19世纪早期,英国利用其殖民地印度的一系列对外战争,将英国的领土首次和清帝国的领土在西藏接壤。1816年,东印度公司的韦布上尉和西藏官员之间在新边境线上的接触,增加了英国打破西藏孤立状态的希望。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加紧在中亚地区扩张,并南下侵略西藏,英国对此反应强烈,加快了对西藏侵略的步伐。随着英国在西藏侵略势力不断膨胀,江河日下的清王朝在西藏的实际控制权急剧缩小。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经过许多斗争和工作,挫败了美英等国的阻挠,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谈判,于1951年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此后又在西藏进行民主政治改革,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西藏进入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为推动西藏的发展,中央根据西藏实际,制定了各个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特殊优惠政策,从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援西藏建设,藏族人民积极投身到火热的建设中,西藏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不断扩大西藏侵略势力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经略西藏的措施及其意义。
2021-12-29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2022届高三12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