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代议制民主的兴起已经是17世纪以后的事。洛克指出,政府和国家起源于人们的自然权利,如果政府背弃他们所受的委托,用职权而侵犯人民的自由、生命、财产权利等安全保障时,人民享有恢复他们原来的自由的权利,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形式。德斯解决了国家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机制,明确提出防止权力滥用的手段:以权力约来权力,密尔给出了代议制民主的定义:“国家的主权权力属于全体人民公民,人民通过自己的代表或公民投轩使这种权力。其转点是代表由选举产生,并向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政治权力应该定期、和平、有规则地更替,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合法行使。

——摘自丁一、余降(直接制民主和代议制民主比校分析》

材料二   我国的代议制民主最初是从百方四家移植过来的,经过一系列的制度变迁,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议制民主政体一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规定,全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四的最高政权机关,在全中华苏埃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其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最高权力,中央执行委员会对全中华苏埃代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苏堆块即代表会议,作为我国我议制民主政体的雏形,是当时的中共中央为统一领导各红色区域的革命斗争,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建立的,而我国日前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在这一政体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摘自周和延、林军《我国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代议制民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中共领导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实践历程,并指出新中国代议制民主与近代西方民主的本质区别。
2 . 【中国古代粮食储备】

材料一   隋大业元年,大型国有粮仓建设展开。《资治通鉴》中记载:“……十二月,置回洛仓于洛阳北七里,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下图为回洛仓的分布示意图:


——摘编自张婷瑜《隋唐洛阳含嘉仓遗址复原研究》

材料二   回洛仓在隋末的战争中屡次遭到抢夺,唐代将洛阳城的国家粮仓改为城内含嘉仓,外部有高大敦实的城墙保护,安全性能远高于回洛仓,其储粮规模空前巨大,堪称“天下第一粮仓”。随后宋代设置了多种形式的仓库,名目繁多,计有太仓、常平仓、义仓、社仓,惠民仓、广惠仓、丰储仓、平余仓等。元代效仿前代,以大都为中心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粮仓体系,储存粮食,供养皇室、官吏、军队和城市百姓,以及赈济百姓。明代两京、直省府州县、藩府、边隘、堡站、卫所屯戍等均设仓,还在从杭州到都城的漕运线上建有一系列临水大仓。清代“各直省则设有常平仓,乡村则有社仓,市镇则有义仓,近边则有营仓,濒海则有盐义仓。"常平仓每年“春夏出粜(卖出粮食),秋冬余还(买入粮食),平价生息,凶岁则按数给散贫户”。

——摘编自施峰《中国古代仓储制度的作用与弊端及其对当前粮食储备管理的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回洛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古代政府重视粮仓建设的原因。
2023-02-1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科举考试制度下,人们学而优则仕,读书、考试、做官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功名利禄等稀缺资源的获取,是以社会成员努力研习社会的主流文化知识为前提的,这就促使人们争先恐后的读书学习。但明代以后,“八股取士”的推行使得科举逐步成为一种僵化模式,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创新精神。明末和清朝的科举,更是发展到几乎就是记背经义的考试,达到了“非圣人之言不言,非经中之语不用”的地步,考试题目主要摘自《四书》,答卷所论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成》等书。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影响巨大,在独尊科举的时代,在校生员只有参加科举才能入仕,不然就几乎别无出路。这导致学校背离了其为社会培养各类实用性人才的作用,而完全听命于科举,对生员的科技、文化等全面教育流于形式。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清廷统治阶层开始认识到科举制改革的重要性,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科举制改革被再次提上议程,但其各项措施尚未真正实施就宣告失败,八股文起死回生。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的数量明显增加,有学者统计,1903年有新学堂769所,1904年为4476所,而1905年则猛增到8277所,1906年达到23862所。由于新式学堂的出现,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引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渐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知识分子的职业也由过去的科举一途向多种职业发展。知识分子与皇权日益疏远,对儒家经典和政治权力的迷恋也就逐渐淡化以致消除,并且逐步学会用新的价值观去观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

——摘编自罗志田《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科举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的变化,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城市市场的典型形态,是行会控制下的市场,在组织其成员争取自治权与封建领主的交涉和斗争中,行会成为城市市场的主导力量。为了保证市民的共同利益,必须制定各种制度来防止来自外部和内部的竞争,严格约束同行之间的经济行为和活动。使作为同行成员的小生产者之间具有均等的生产条件和营业机会。它以行规的形式制定一系列以垄断、限制为目的的管理制度,有一整套检查监督、奖惩的措施和行为规范。所以西方中世纪的市场制度是市场行为主体之间的一种契约,其目的是用来约束自身的活动。这些行规世代相传,从而使西方中世纪的市场经济也带有一种习俗经济的性质。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和西欧传统市场制度之比较》

材料二   随着15世纪末新航线的发现,西欧开辟了新的商道,使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联系了起来。于是西欧启动了市场国际化进程,特别是进入16世纪,市场国际化程度继续深入,西欧对外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彼此之间商品具有了一定的依存度。西欧对利润无限制的追求,推动着商人们不断进行市场分工,并且大力拓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商人们开始了国际化,与国外客户进行广泛的贸易。西欧主要对一些奢侈品及贵金属存在着较大的需求,而这些产品大部分来自欧洲以外的地区。……从15世纪起,西欧市场越来越多,一些大的集市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安特卫普。安特卫普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借助外力而成为的世界首府。

——摘编自魏跃军《15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西欧市场的国际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中世纪城市市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5、16世纪西欧市场国际化的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主要背景。
2022-04-30更新 | 345次组卷 | 10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