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1 .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大国,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依靠却又矛盾重重。

材料一   自中美在1844年签订了第一个条约即《望厦条约》以来,中美关系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过程。在这150余年的时间里,中美两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世界也已经今非昔比。……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

——摘自《社会科学》(1996年09期)

材料二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形势发生剧烈变动。美苏争霸态势改变,陷入越南战争的美国实力有所削弱,苏联开始转守为攻。中国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新力量。此时,中国外交机构的正常秩序得以初步恢复。毛泽东看到了美苏联手、南北夹击可能带来的威胁。苏联正通过集结重兵,联络蒙古、印度等从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形成对中国的包围圈,而美国则在继续越南战争的同时,与日本、韩国、台湾一起,从东部和东南部威胁中国大陆地区的安全。

——摘自茅文婷《尼克松访华前中美秘密渠道考察》


请回答:
(1)列举史实说明材料一中“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的观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中美关系发展前景的认识。
2020-05-0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初,清政府将振兴农务作为新政的重要内容。1905年学部在《奏定章程·学务纲要》中要求各省速设农业学堂,无论城乡市镇皆要酌量筹设,到1912年,全国农业学堂总数已达263所,在堂学生15379。1906年又在农工商部下设农务司,1907年又令各省在劝业道设农务科掌管农务。1907年10月,农工商部又拟定《农会简明章程》23条,奏请朝廷谕允颁行,到1911年初,全国成立农务总会19处,农务分会276处。1909年清政府颁布《推广农林简明章程》第22条,强调“如有公正殷实绅商招集股款,收买民荒,由地方官提案给印照,准令开办”。据不完全统计,晚清时期有农业公司171家,资本额6351672元。

——摘编自苑朋欣《晚清时期的农业变革及现实启示》等

材料二:面对滚滚而来的黑色尘暴及其引发的土地资源危机,美国一些学者呼吁人类必须从维护生物共同体的整体性、多样性出发,去尊重和保护自然。1933年,罗斯福政府成立了临时性专门机构——土壤侵蚀局。1933年国会颁布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农场主将耕作总平均亩产量的15%退出生产。1934年《琼斯——康纳斯法》将减产范围扩大到裸麦、高粱等。1936年国会通过相关决议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生产控制,1936年国会颁布的《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将农作物分为消耗地力和增强地力两大类。1938年国会通过新的《农业调整法》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该法对耕作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地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新政”的农业专家们还引导农场主改进耕作方法,学会科学种田,对土地进行科学管理。

——摘编自王向红《罗斯福“新政”的土地资源保护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和清政府农业措施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罗斯福政府采取有关农业措施的背景和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上述改革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公布《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在精神上进一步革除了旧学制中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道德现。1920年在该学制进行修改的过程中,教育部通令,凡国民学校都废止使用文言教材,代之以现代文教材,至1922年停止使用一切文言文教科书。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在教育建设上作了四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对教育机构与学校作直接的政治清理;第二,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第三,改革学制,制定试行新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形成学校教育的稳态;第四,大力推行苏联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经验。

——以上材料均摘自叶澜《“新基础教育”论》

材料三   1999年6日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8年小学净入学率已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为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至2.58%。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民国初期与新中国初期在教育变革上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及意义。
2019-02-0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南省衡阳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十分广泛,涵盖了美国对众多类型国家在安全、经济、社会治理和科教文卫等领域内的帮助。下表为战后各时期美国对外援助情况。

1946——2007财年各时期美国对外援助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时期/财年经济援助军事援助小计
战后救济时(1946—1948)12482.00481.2012983.20
马歇尔计划时期(1949—1952)18634.30100064.2028698.50
共同安全法案时期(1953—1961)24050.0019302.2043352.20
对外援助法时期(1962—2007)465347.9207352.8672700.7

材料二:1947年以来对外援助还只是一个对付短期危机的权宜之计。1961年开始,其对外援助的重点从欧洲转移到亚洲,再从亚洲转移到中东。美国对外援助主要的双边援助项目:发展援助,经济支持基金,食品换和平计划,以及通过对主要国际金融组织的认捐提供的援助。大部分对外援助(包括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都同购买美国的商品和服务“挂钩”根据美国国际开发署的统计,大约80%的美国对外援助被用于回购美国的产品和服务,其中包括购买美国军火。此外,美国对外援助总是附带很多条件,例如,民主、人权、自由以及进行必要体制改革等政治条件;不是根据贫困程度进行分配,而是根据该国对美国的战略地位进行分配。

——据周琪《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目标和方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目的以及特点。
(2)阅读上述材料,如何看待二        战后美国的对外援助行为,谈谈你的看法。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的美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1860年,美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国家。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相当于整个欧洲工业产值的一半。美国主要的制造业集中在以芝加哥为西端、以华盛顿到波士顿为东线的区域内。19世纪美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和资本价格一直高于其最重要的竞争对手英国,但美国通过大力普及和发展教育、引进人才、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等手段和途径,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从而弥补了由劳动力和资本价格较高而带来的损失。1790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5%,1920年,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与制造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相适应,美国城市人口比重(城市化率)不断增长,从1790年的5%迅速提高到1920年的51%。

——摘编自李佐军《美国工业化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材料二   1979年,面对国内生活消费品供给与民生需求不匹配的困境,党和政府决定适当发展轻工业,调整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重,食品、纺织、服装等乡镇轻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工业得以复苏。198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批转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明确了建立工贸结合外向型经济的总任务。199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增强了工业企业的市场活力;1994年,国务院发布《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这是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基于市场机制的产业政策,民营工业企业尤其是广东和江浙一带的民营工业企业快速崛起。众多中国工业企业以此为契机,面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运营,中国工业的规模得到了提升,“世界工厂”“中国制造”成为展现中国工业实力的标签。

——摘编自盖元臣《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探析——基于工业化发展的视角》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工业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工业化的主要路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美国和中国工业崛起中获得的启示。
2024-05-03更新 | 258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交流联系发展

材料一   亚历山大崇尚东方宫廷礼节,要求大臣行东方式的匍伏礼。他享用东方君主的服饰,身穿米底人的服装,保留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设立总督等地方官职。他曾将三万波斯青年带到苏撒,编入马其顿军队。亚历山大积极倡导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凡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结婚……

——摘编自李丽玲《浅析亚历山大统治政策与希腊化文明的形成》

材料二   

(碑文左)15214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碑文右)15214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5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9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促进文明交流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左面和右面的碑文各是怎样评价麦哲伦的?谈谈你对以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为代表的探寻新航路的看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中国的商品出口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181.2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8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贸易总额的8.8%,赶超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中国的贸易对象遍及全球,已经扩展至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秦迪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及其优化研究》

材料二   目前,我国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很多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具有相似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越来越激烈。此外,虽然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但是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不高,仍然以机械产品设备和轻纺工业品为主。这些都将严重影响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此外,近年来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摘编自陈相芬《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形势浅析》2011

(1)根据材料一归纳1978年至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年(1737年),中央政府拟定十条标准评选“优秀农民”;同时,每年秋季丰收后,各个州县必须查找属地中的农民作为“典型”汇报上级,而后全国范围内统一奖励“农业先进”……针对许多地方官员春天出借粮食后,“年底尚无仓收申送”这一现象,制定了严格规定,要求应该填补粮库的粮食必须在“本年十一月内买足”,否则,追究粮库官员及其上司的责任,“春间出粜,秋成买补,定限昭然”。另外,据相关记载,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勒尔谨、王亶望一伙捐监冒赈、贪污粮款共侵吞上千万两银子的营私舞弊案全部暴露。案发后,勒尔谨被勒令自尽,王亶望被立即处斩。

——摘编自李晓巧《清朝政府如何维护粮食安全》

材料二   农业落后,是苏联当局非常头痛的一个问题。苏共二十六大(1981年)以来,苏联拟定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新措施,主要是制定并实施食品纲要,统筹安排农工综合体内各个环节的发展;进一步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放宽、扶植私人副业等。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苏联当局把主要力量放在扩军备战上,对阿富汗的侵略、对越南等国的“援助”每年要花费巨额开支。加上苏联一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等弊病,苏联要想实现粮食过关,“基本解决”粮食问题,绝非易事,更不是几年内可以办到的。

——摘编自《从粮食一路减产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民生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时期维护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粮食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谈谈苏联粮食问题对我国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兴起,随之而来的是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与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需要有识之士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于是这些知识分子有了发挥才干的历史舞台。他们大多自成一家,有自己的精髓思想,帮助列国进行改革。周朝以前,学在官府是理所当然的,春秋战国时期,士族阶层的兴起打破了这一局面,各地出现了私学,许多知识分子有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各流派的思想得以传播,他们广收门徒,著书立说,百家争鸣逐渐产生并发展。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二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道德和礼教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孟子把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韩非子认为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道家主张无为,信奉“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认为无为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到了封建社会,王朝初期多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经济有所恢复后实行积极有为的儒家治国,同时制定法律,规范民众行为。

——摘编自钱崇涛《百家争鸣万流归宗——略论如何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亮吉(1746-1809)乾嘉时期知名学者,著有《治平篇》和《生计篇》阐述其人口思想。他认为“治平至百余年,户口则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然而耕地“增三倍五倍而至矣”。因此必然出现“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的局面。“户口既十倍于前,则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遇有水旱疾疫,其不能束手待毙也明矣”。洪亮吉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以君、相调剂之法也”。

——摘编自姜雪娥《浅谈洪亮吉的人口思想》

材料二   18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人口增长呈突飞猛进之势。1801年英国人口915万,到1841年达到1885万,这种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被称为英国“人口革命”。工业革命进行和深入,新的生产企业和城市迅速勃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工厂制条件下,资本家为谋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使大批童工和女工进入劳动力市场。工人阶层为了生计,一般把提早婚龄、育龄时间,提高生育率作为改善家庭生计的一种手段,从而不断地为资本家提供劳动后备军。农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饮食习惯,出口贸易发展,使大量进口粮食和肉类成为可能,进一步减少了饥荒之虞。此时期医学和卫生事业发展,也降低了人口死亡率……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生产和经济发展紧紧的相互纠缠在一起,形成二者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

——摘编自黄光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洪亮吉关于人口问题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上半叶英国出现“人口革命”的原因及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于人口问题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