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00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刘邦建都洛阳。娄敬、张良建言,“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洛阳虽然“东有成皋,西有崤黾,倍河,向伊洛”,但“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他们还认为,“都关中,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若诸侯有变,则可具百万之众,顺流而下,平定叛乱;即使不能平定叛乱,还可固守关中,“山东虽乱,奏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后刘邦采纳娄敬、张良之策,从洛阳迁都关中。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西汉政府以函谷关为界,分为关中地区和关东地区。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推行“广关”政策,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迁至新函谷关(如下图),形成以新函谷关为界的新“关中”地域。

——摘编自韩茂莉《大地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关中地位的变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推行“广关”政策的意义。
2 . 秦统一后,秦始皇否定分封子弟的提议而全面推行郡县制。汉初“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无)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这说明秦汉时期(     
A.地方行政机构设置趋于合理B.对地方治理方式存在认知分歧
C.郡县制度削弱了皇帝的权力D.分封制有利拱卫王室以安天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宋元时期,中国海外拓殖事业发展迅速,发展大规模海外贸易的物质基础已经形成,掌握中国商品和中国商船的中国商人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角。同时,朝廷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海外华商网络初步形成,海外华人已开始有自己的集中聚居处,而且规模可观。这是因为(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大规模商品出口成为可能
B.发达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为海上贸易提供了便利
C.宋元政府为开辟财源实行完全的对外开放政策
D.宋元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被打破,商品经济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突厥犯塞,吐谷浑寇边,军旅数起,转输劳敝,隋文帝令朔州总管赵仲卿于长城北大兴屯田,以实塞下,又于河西立堡,营田积谷,“由是收获岁广,边戍无馈运之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隋朝政府首设官营屯田,极大缓解了军需矛盾
B.隋朝时官办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C.官营屯田的设置极大缓解了中原内地的运输之劳
D.官营屯田是隋唐边防稳固、丝路畅通的物质基础
5 . 据考古显示,近年发掘的一座陶寺文化大墓中一具船型木棺安放在墓室底部正中,并且棺椁周围散布着猪牛羊以及陶器、骨箭头、木弓、玉器甚至奴隶等陪葬品。由此可以看出(     
A.陶寺遗址中墓穴陪葬品丰富B.当时已经出现阶级分化
C.当时社会贫富差距过大D.陶寺居民手工技术较为高超
2024-09-08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6 . 自唐宋以后,江南在全国经济中逐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葡西殖民者围绕中国的商品开辟了商业航线,中国的出口商品以生丝和丝织品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香料之类的商品。由于出现这种结构性的贸易逆差,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于是,中国江南丝织业市镇进一步发展,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加速形成,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也随之开始。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和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

材料二   五口通商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外贸重心,江南作为上海的腹地,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相关的手工业勃兴。随着上海、宁波等近代工业大都市兴起并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极大的向心力。中外工业资本不断渗入乡间,一方面都市工业部门不断吸引农村人口,另一方面中小型加工企业扩散到农村市镇,把工业主义的触角直接伸向农村。在江南专业经济区域,最多的是机器缫丝厂和棉纺织厂。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

——摘编自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葡西殖民者的商业航线对明清江南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江南市镇“近代化”的有利因素,并对材料中仅仅是“‘半截子’近代化”做出合理解释。
7 . 下表是唐朝至宋元时期有关契约的记述。这反映了(     

时期

史料记述

《唐律》:“诸负债,违契不偿,一疋(周匹)以上,违二十日笛二十,二十日以上加一等”

政府规定订立买卖契约应由先问亲邻、输钱印契、过割赋税、原主离业四个环节组成

法律要求“经官给据”才能进入契约订立的其他程序
A.经济发展使契约制度逐渐成型B.契约订立的程序日渐完善
C.法律条款保证了契约制度实施D.政府对契约信用监管加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夏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藩汉杂处”的西北各族经过二百年长期自然同化,不断冲突融合中,西夏逐步统一西北的大部分地区。在农业上,西夏逐步采用汉族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普遍使用牛耕并重视和发展水利灌溉,不断开垦荒地,储存了大量粮食。此外,西夏与宋朝之间一直存在经济与文化交流。经济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定期朝贡;设立榷场;设置和市;非法窃市(走私)。文化交流中,自宋输入西夏的计有佛经、九经、宋历、时服等。西夏输入宋的为数不多,偏重于物质文明,如神臂弓、西夏宝剑等。西夏在文教方面也做了富有成效的努力,如兴学校、设蕃学和汉学、发展科举、振兴文教等,对于提高西夏境内各族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穆鸿利《论西夏立国及其在中外历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辽宋夏金元文化通过陆路、海路向世界传播,对世界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闻名世界的中国四大发明正是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造纸术是在此前的公元8世纪即已传到了阿拉伯,12世纪传到了欧洲;印刷术包括西夏的活字印刷在12世纪传到埃及,14世纪末传到了欧洲;指南针于12世纪传到阿拉伯,以后又传到欧洲;火药在13世纪末传入欧洲。此外中国的医药、文化典籍和文化用品在朝鲜、日本等国广为流传,亚洲各国也派人来中国学习文化和技术。与此同时,阿拉伯的、波斯的、欧洲的、南亚的、东南亚及东北亚的优秀文化也不断地传入中国。

——穆鸿利《论西夏立国及其在中外历史上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项族与汉民族政权民族交融的史实,并分析西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把“言忠信,行笃敬”作为修身之要,把“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作为处事之要,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接物之要。这一学规旨在(     
A.重塑道德规范之礼B.确立社会主流价值观
C.培养封建统治人才D.推动学校教育的变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宋太祖曾留下“勒石三诫”(其中第二条为“不杀士大夫”),新皇登基前须在碑前立誓。宋室南渡后,太学生陈东屡屡上书主战,并力劝宋高宗恢复自发组织力量抗金的原宰相官职,被下令处死,成为正史记载中宋代因言获罪致死的第一个文人。最有助于解释宋高宗不遵祖训的因素是(     
A.民族政权的并立B.君权相权的失衡
C.稳固君位的考量D.太学清议的悲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