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儒们秉持先秦儒家追求统一的观念,把大一统当作政治理想的首要大事,董仲舒明确提出,“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在大一统观念的指导下,儒家认为无论是居于中央的“华夏”,还是分居四边的“夷狄”,都是汉朝天予统治下的臣民。汉代在管理四夷的机构上承袭了秦代,也有中央和地方之分,但是设官更加具体,职权更加明晰。在中央机构中,汉朝继承了秦的典客制度,典客的名称在景帝中元六年(前114年)被更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又把“大行令”改称为“大鸿胪”。汉代对秦朝管理四夷的中央机构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汉武帝时期所进行的改革,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与四夷交往频繁的现状,也表明了汉武帝对四夷的有效统治。

——摘编自林先建《儒家华夷观与汉武帝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推动了胡汉交往交融,承袭而立的李唐皇室本身也带有鲜卑血统。唐高祖李渊称“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唐太宗进一步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华夷一体”开明民族观,认为夷狄亦人耳。少数民族也因此将太宗尊称为“天可汗”。唐玄宗时延续了这种包容思想,秉持“中外无隔,夷夏混齐”的态度,以宽广的胸怀纳戎延狄,释放吐蕃俘虏,摒弃民族偏见,以至诚之心安抚四夷。在这种民族观的渗透下,唐代统治者针对少数民族实施了更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摘编自张文玉《唐代和亲与民族关系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设置民族机构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民族政策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唐民族政策的认识。
2023-09-06更新 | 7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贵港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2 . 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推动了国家治理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选自《权利法案》

材料二   近代议会实践活动大事年表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对西方议会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认为,西方“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是其富强的根本。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从“兴民权”的角度,提出“设议院,立议员”。
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立宪派推动下,全国掀起了请求速开国会运动。
1909年—1910年各省成立了咨议局,全国性的资政院也建立起来。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参议院作为立法机关,通过了《临时约法》。
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权利法案》所反映的权力转型。结合所学,简述《权利法案》颁布后的百余年间,英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议会制在近代中国的实践。
(3)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边区政权建设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元、天宝年间,唐代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由俭趋奢。“居重位、秉大权者,优杂居肆于公吏之间,曾无愧耻。公私相效,渐以成俗,由是物务多废。”当时人情多以放荡为快,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性消费到歌舞娱乐的精神性消费,尚奢华、重炫耀成为展现个性、个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手段。商人为了迎合大众需求,“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品茶啜茗之风也从宫廷传至王公贵族、官僚士人,并渐入寻常百姓家。茶叶、花卉、酒等成为风靡城乡的消费热点,“江村亥日长为市,落帆度桥来浦里……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一些官员和商人为满足自己奢侈消费的需求,猎取法外收入、牟取暴利,最终受苦的还是广大平民。

——摘编自张雁南《唐代消费需求与商品供给关系探析》

材料二   伴随着城市市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和新贸易航路的开辟,追逐奢侈的消费风潮从贵族特权阶层逐步传递至城市富裕的商人阶层,乃至普通手工业者。世俗统治者往往将节日庆典和宴会活动视为展示统治能力以及城市实力和形象的舞台。威尼斯流行的一首件名诗歌记载了这样一个人:一位名叫尼科的平民,非常讲究穿着打扮,虽然只是一名造船厂里给船甲板填缝隙的工人,但也向人炫耀曾身着天鹅绒披风,腰间斜挎一把银质匕首,戴着各式戒指,在装饰豪华的家中享受生活。据不完全统计,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意大利地区48座城市共计颁布了391份涉及限制服饰、宴饮等奢侈行为的法令法规。

——摘编自尚洁《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崇奢与禁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中后期奢化消费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朝中后期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奢侈消费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颁布众多禁奢令的看法。
2023-08-29更新 | 15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柳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4 . 民族主义通常指以维护本民族利益和尊严为出发点的思想与行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与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资产阶级在推翻王朝国家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以及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来,民族主义在西方逐渐成为具有侵略性的进攻武器,而中国则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提出按照军队操法重塑国魂,强调国家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

——摘编自郭建民《民族主义的近代中国化:过程、特征与类型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族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基本认识。
2023-08-01更新 | 546次组卷 | 8卷引用:广西梧州市岑溪市岑溪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开大学历史系主编《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

材料二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三   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日: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选自洪亮吉《意言·治平篇》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清朝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问题,并概括材料二中提出的具体应对措施。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人口问题的认识。
6 . 政治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中西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下大变局”。……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罗马帝国前期,屋大维对行省制度进行了改革;元首省的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由元首直接任命并对元首负责,新征服的地区自动成为元首省并有军队驻扎。元首经常派监察官员到各行省巡查,包括元老院省在内。屋大维开拓了公用驿道和建立了邮驿制,使首都与各行省的信息传递更为迅速,元首能够及时收到地方官员的报告。屋大维还设立税务都察使一职,主要职责为前往各行省收取税款。他规定行省禁止举行各种集会、结社活动,但却有意识地宣传对元首的崇拜,几乎所有的行省都建立了罗马女神庙和奥古斯都(屋大维)圣庙,人们每年都从行省内各地聚集到省府举行隆重的祈祷仪式。

——摘编自杜建军《罗马啼帝国行省制度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的政治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帝国前期行省制度改革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创新的认识。
2023-11-1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联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建立的。近代国际组织出现,特别是19世纪欧洲协调、万国联盟和海牙体系的运行实践,为更大的国际组织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针对连绵不断的征战,尤其是一战期间交战双方的嗜血厮杀,欧美各国有影响的和平团体和个人纷纷提出各种维护和平、避免战争的方案,这些和平思潮有力地推动了国联的建立。大战结束后,为了打破战前欧洲的旧均势并建立起战后欧洲新秩序,战胜国需要建立一个钳制战败国服从凡尔赛和约裁决和协调战胜国之间矛盾的国际机构。

——摘编自李铁城、邓秀杰编《联合国简明教程》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依赖国联的外交方针,中国代表施肇基提请国联组织调查团,调查事变的真相。19321月由英、美、法、德、意等5个国家的代表组成的国联调查团正式成立,193210月,《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发布。报告书主张既不应该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应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而是中日两国都应该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量,中国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当19332月国际联盟通过了上述报告书后,日本决定退出国际联盟。国联的活动未能制止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日本的侵华战争在迅速扩大,并准备进一步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政府依赖国联的外交方针落空了。

——摘编自臧运祜著《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建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际联盟在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瓷器是中华民族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聚佣万余人”,德化地区“骈肩集市让,堆积群峰起,一朝海泊来,顺流价倍斐,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瓷器远销亚欧非,外销空前发展。16—18世纪,英、法、荷、丹、瑞典等国先后在广州设立贸易机构,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外销瓷器为满足各国不同需求,开拓了 “纹章瓷” “广彩瓷”等新品种。华瓷广泛进入欧洲社会各阶层,并掀起了华瓷收藏风潮。在中东,华瓷则被广泛用于伊斯兰建筑中。

——摘编自黄纪阳《明清华瓷外销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西班牙、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瓷厂大都采取工业化生产方式,运用抛光、平面切割技术提供新型陶瓷装饰材料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在国际和中国市场排挤中国瓷的生产与销路。而中国陶瓷仍然采用焚香计时、试片测温这种几千年的传统方法。由于自身存在的各种因素,中国陶瓷生产日渐凋零,不仅退出了国际竞争,甚至国内市场也逐渐被日本和西方占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变成了一个陶瓷进口国,高档细瓷需要大量进口。1927年以前,景德镇每年产值为1000万元,“据最近江西陶务局调查去年(民国十八年)景德镇瓷器出产总值实减少三四百万元。”到1932年,全年产值仅60万元。这种巨大反差,引起爱国人士反思。

——摘编自练崇潮《近代中国陶瓷业发展轨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瓷器外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瓷器贸易地位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你对中国瓷器贸易地位变化的认识。
2023-07-17更新 | 106次组卷 | 7卷引用:广西百色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9年10月,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法案规定: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会议。1701年,议会又通过《王位继承法》,把包括王位继承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掌握在议会手里……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任财政大臣,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居内阁大臣之首,成为实际上的首相,开创了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

——摘编自钱乘旦、许杰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摘编自《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和德国制度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认识。
2023-07-0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来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积弱”之说本自宋人,也是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较为一致的看法。当代学人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

宋与辽夏金元历次大型战役胜败统计

进攻型战争防御型战争
失败成功失败咸功
宋辽战争3次0次2次6次
宋夏战争6次0次0次2次
宋金战争2次3次5次2次
宋元战争0次0次8次6次

——据李华瑞《宋朝“积弱”说再认识》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久以来宋朝“积弱”说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在研究历史问题时应坚持哪些原则。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