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自由车,1790年由法国人发明。1839年和1853年,英国人和德国人分别发明了自行车踏板,后来又有了一些发明,至1889年,苏格兰人发明了充气空心轮胎,形成了当今自行车的样式。鸦片战争后,自行车传入中国。据18681117日《上海新报》报道,当时上海街头已出现了自行车,不过仅有几辆,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人坐车上,用两脚点地而行;另一种靠蹬踏而行,“转动如飞”。随着自行车的流行,19世纪末,自行车修理业务已经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行当,销售自行车已成为一些外国洋行和中国商店的重要业务。20世纪初,自行车专卖店在许多大城市出现,自行车已经成了人们熟知的交通工具,但价格一直居高不下。20世纪20年代以后,自行车业发展迅速。1928年,南京市有自行车590辆,1936年增至8944辆。1948年,上海市有自行车23万辆。

——摘编自闵杰《中国自行车的早期历史》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949年,中国自行车年产量只有1.5万辆左右,1956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仅拥有6.7辆自行车。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行业以凤凰、永久、飞鸽、红旗、五羊等品牌企业为代表,形成了整车和零部件齐备、配套完整的生产体系,中国一跃成为全世界自行车产销第一大国;1998年,中国自行车出口1761万辆,首超过内销量;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的自行车保有量已达到4亿辆,高居全球榜首。与此同时,中国的自行车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已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自行车的年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已累计出口超过10亿辆,进入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当地人们便捷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进入21世纪,自行车行业已逐渐步入成熟期,用户增长速度逐渐变缓,行业格局趋向稳定。

——摘编自钟雁明《中国自行车如何“富起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自行车业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行车业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并归纳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世纪,一系列的发明带来了一种新生产方式——工厂制度的产生。这些发明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几乎使我们难以——详述,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三个原则对它们进行归纳分类:第一个原则就是以机器——快速、规则、准确而且不知疲倦—替代人的技能和努力;第二个原则就是用没有生命的动力资源替代有生命的动力资源,特别是引进了能够将热转化为功的发动机,从而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并且几乎是无限的能源供应渠道;第三个原则是大量使用新的并且更加丰富的原材料,特别是用矿物资源替代了植物或者动物资源。这些改良就构成了工业革命,它们使人类的劳动生产率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而且凭借着这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人均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工业革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它也改变了国内、国家之间以及文明之间政治力量的平衡,使社会秩序革命化;而且大幅度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摘编自H-J哈巴库克M·M·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024-04-1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土地问题所生的弊病,欧美还没有完善办法来解决。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便要趁现在的时候。如果等到工商业发达以后,更是没有方法可以解决。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各国不同。现在我们所用的办法是很简单、很容易的,这个办法就是地价由地主自己去定,政府照地价收税和照地价收买。但是我们的办法,就要以后所加之价完全归为公有。因为地价涨高,是由于社会改良和工商业进步。推到这种进步和改良的功劳,还是由众人的力量经营而来的,所以由这种改良和进步之后所涨高的地价,应该归之大众,不应该归之私人所有。至于将来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归纳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该主张的客观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对当时中国民主革命有何积极影响,并谈谈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2022-02-2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德国成为第一个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当时工业生产的社会化和规模化,形成数量庞大的无产者阶层,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他们强烈要求政府实施保护劳工的政策。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对工人阶级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怀柔”政策,一方面通过《镇压社会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意图扑灭在德国蓬勃兴起的社会主义运动;另一方面采纳新历史学派关于劳资合作和社会改良的主张,通过构建社会保险立法包括社会救济、孤寡救济、劳资合作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政策措施。1881-1889年间,德国制定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和《老年与残疾保险法》,1923年和1927年,德国又先后制定了《帝国矿工保险法》《职业介绍和失业保险法》,基本形成完整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

——摘编自汪连新、杨建海《社会保障制度理念历程与启示》

材料二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严重的失业使千万个家庭陷入饥饿与贫困之中,老年人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储蓄,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在这种背景下,罗斯福总统推行了扭转危机和缓和矛盾的“罗斯福新政”,美国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正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障法》,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保障法的概念,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也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制度朝着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制度跨了一大步。美国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是一部以老年保险、失业保障和未成年人保障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社会保障法律,第一次在一部法中规定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的内容。

——摘编自杜长宇《中西方社会保障理念的历史演进及差异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实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024-05-1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河池市普通高中毕业班适应性模拟测试 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环环相连,呈现出姿态万千的治国方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辈出,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孔子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再到以商鞅和韩非主张的法治思想,再后来演变为汉武帝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同时并重的思想。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吸取了历代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实施“德主刑辅”的治国方针。我们现在所提出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策略就是在古代治国思想基础上加以借鉴和提炼而成的。

——摘编自李丹《论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   在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在统治机制的调节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历代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民生联系民心,民心则关乎国运,治政之要在于固本安民。养民、恤民、患民、利民、富民等民生政策在传统的“民本”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政者因此需要将满足民众生活所需作为第一要务。统治者无论是重民、爱民,还是恤民、保民,作为民都是处于被动地位的。“民本”思想主张“民为邦本”“立君为民”,但“民”居于社会下层,又被称为“庶民”“黎民”“草民”,处于与“君”相对的被统治者地位。

——摘编自杨艳秋《“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本”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2024-05-13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河池市普通高中毕业班适应性模拟测试 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一般认为,西方史学家中最早试图写一部贯穿古今‘通史’著作的是李维,李维在他的《罗马史》中说得很明白:‘我是要写一部罗马人的全史,始自罗马城的建立,直至我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而另一位历史学家塔西佗则执意要揭露罗马帝国早期统治者的真相,他的历史著作集中于描写宫延内部的种种劣行。与塔西佗同时,一位出身于希腊中部的传记作家普鲁塔克写作了一本传之久远的传记史学著作《希腊罗马名人合传》,这是一部文辞优美、描写动人的著名传记作品。书中人物不但有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有立法者、演说家和学问家。”

——摘编自王晴佳《西方历史的观念从古希腊到现在》

材料二   司马迁幼时聪慧,10岁开始诵习古文,20岁时,周游了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了解了各地的一些风尚习俗和民间传说。《史记》全书上起黄帝,下迄“当代”(武帝时),以人物传记为主,体例严谨,内容丰富。司马迁作为一位史官,对西汉统治者极为不满,对皇帝、宗室贵族、外戚和官僚在政治方面的残暴行为,生活方面的奢侈腐朽,有所揭露。除此之外,还为古代、当代的著名学者、医者、商贾以及其他各行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立传,又对天文、历法、礼乐、水利、经济、少数民族,以专章论述,比较具体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民族国家的面貌。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历史学家与司马迁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罗马史学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
7 .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元朝时来华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于1275年来华,旅居17年。根据他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 同时, 围绕《马可·波罗行纪》真伪的争论也从未停歇。

材料一:通观国内外学术界的马可·波罗研究史,怀疑论者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主要论据是两点:一是在元代的中文文献中找不到一个名字叫马可·波罗的欧洲人,二是马可·波罗漏写了若干中国所特有的事物,如万里长城等。

——黄时鉴、龚缨晏:《马可·波罗与万里长城》

材料二:元朝旅华的西方人基本上是按宗教、民族各成聚落,且互相矛盾,彼此隔绝。这就决定了马可·波罗在中国逗留的时间哪怕长达17年之久,他的人事活动范围却只能很小。元代的中文文献保存下来的实在很有限,即使马可·波罗的名字曾经被记载下来,在文献大量佚失的情况下,他的名字也可能消失。

——周良宵:   《元代旅华的西方人》

材料三:修建于秦汉时期的长城,在魏晋以后已失去了标志疆界和防御外敌的作用。到了元朝,长城建筑已破败不堪。蒙古本来是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过去中原王朝建立长城就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蒙古族统治中原后,原来的长城位于蒙古帝国的内腹之中,蒙古的统治者自然没有修筑长城的必要。除了极个别的关隘被人们加以修缮利用外,长城的绝大部分都已成为荒芜的遗址。

——朱偰:《万里长城修建的沿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可·波罗行纪》遭到学者质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学者认为《马可·波罗行纪》具有真实性的理由。
2024-05-25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土耳其人的劫夺、海盗、从商船、商队和市场而来的苛捐杂税,都使东部地中海的商业发生危机…西欧各国的商人和航海家,开始愈益关心来寻找一条绕过阿拉伯人并避过土耳其领土的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发展后的欧洲商业经济,需要更多的贵金属,黄金和白银,对于欧洲的封建领主和正在成长的资产阶级,愈益成为经济目标所必不可少之物……

——节选自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二   

——摘编自《哥伦布之梦》萨尔瓦多·达利1958年

材料三   价格革命在欧洲具有重大的社会后果。由于价格革命,新兴的工商业阶级,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地主与富农,都占了便宜。反之,工人们因食用品价格的高涨,大大吃亏了…地主、领主,从自己佃户或租户收取传统的封建地租(货币形态)者,其实际收入数额也大大减少。

——节选自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世界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
(2)假如你要研究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请你辨析一下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对“价格革命推动欧洲社会转型”进行阐释。
2024-04-1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增殖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粮食奇缺的严重矛盾。这时,也正是中西交通相当发达的时期,为了解决粮食的不足,以玉米、番薯、马铃薯这三种作物为中心,一些海外作物开始大量引入我国。这些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其传入和传播的历程,不仅有关心农业生产的商人、知识分子、官吏乃至乾隆皇帝的推动,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各族人民反复试种和辛勤劳动的结果。

——摘编自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材料二:高产作物的传入,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清中后期,随着它们在全国范围的广泛种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因其能够增加粮食总产量,对解决缺粮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也为山区垦殖提供了基本条件,不但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而且直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作物引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高产作物引入我国的历史影响。
2024-05-2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罗马帝国的发展历程中,日耳曼民族居住在帝国北疆,莱茵河以东地区,在历史上与罗马帝国互动频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2世纪罗马人与日耳受人冲突(浮雕)

材料二   “他们中间没有私有的、划开的土地……他们不大吃粮食,生活大部分都依靠乳类和家畜,特别着重打猎。”“日耳曼人是令人生畏的战士,他们觉得: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了……小事由首帅们商议;大事则由全部落议决,如果人民不满意他的意见,就报之以喷喷的叹息声……他们天性纯朴,没有感染奸巧机诈,善待他人。”

——滴编自(古罗马)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

(1)指出两则材料在史料类型上的差异。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耳曼民族的特点。
2024-04-1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