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南方是指经历了非殖民化、冷战和冷战后全球化,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赢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并在百年变局中浮现出来的全球性新兴经济与政治力量。

全球南方国家共有殖民化与非殖民化时代的历史记忆,它们“遭遇”过西方现代性的冲击,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又在非殖民化进程中持续“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联合国为基石的战后国际秩序彻底否定了殖民扩张的合法性,全球南方的前身“第三世界”在非殖民化进程中,追求独立并按照现代民族国家的方式组织起来。

全球南方的浮现过程中,这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上追求战略自主,其立场不受意识形态所左右。广大全球南方国家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拒绝参与西方大国主导的对俄制裁与孤立。诞生于“万隆时代”的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等组织仍然存续,一些新的磋商机制也在不断产生与拓展。这些国家试图充当整合南北政策的桥梁角色,越来越强调自己的文明国家身份。可以说全球南方的浮现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处于不断演进之中。

——摘编自李东琪《全球南方的源流辨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全球南方”浮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全球南方”浮现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原则。
2 . 【茶叶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   茶业起源于巴蜀地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业开始向长江中下游传播。汉魏六朝到唐初、茶业持续缓慢发展。唐朝,茶业生产空前发展,贸易日趋活跃,饮茶蔚然成风,茶学与茶文化形成,茶法初步建立起来。两宋,以北苑贡茶为代表的团饼茶制作技术和品饮艺术臻于极致,茶法体制与茶马贸易制度趋于成熟,茶业经济在国计民生中处于注目的地位,元明,制茶技术和茶业品类得到很大进步,传统茶文化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境界,清代,很多地区开辟了新的茶园,设立茶厂,雇工经营的手工作坊日益增多,茶法和茶马互市也继承了明制而有所改进,茶业大量向海外输出,在19世纪20年代,茶叶之输出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三,西方销纳茶量约7万英镑,亦悉数购自中国。

——摘编自郭盂良《中国茶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市场需求激增,运输成本的降低,上海、福州、汉口逐步成为中国三大茶叶出口集散地,出口量进一步增长。1843年为17727750磅,到1860年增加到121388100磅。但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的茶叶出口贸易在受到了印度的激烈打击,中国茶叶出口渐趋衰退,“过去的10年中,由于印度和日本茶叶的竞争,中国茶的地位已经大有改变。15年前中国垄断着茶叶的生产,但是印度阿萨姆的茶叶种植正在萌芽时期,但是由于种植经验的增长以及在制茶方面采用了机器,印度茶叶种植逐年扩大,而现在茶叶输出增加之速度,已经严重地威胁了中国的前途”1877年中国出口茶叶市190万担,18891896年之前,总额进退于170万、180担之间,1897年至1916年减至140150万担,而1918年,则更惨跌落至40万担。

——摘编自闻云峰《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中国茶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茶叶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变化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部分国人对师范大学的设置持反对意见,表2所示的两种观点在当时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师范大学名不副实,无异于普通大学。各大学既设有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师范无单设大学之必要
观点二近年以来(北平师大)学风败坏,物质享乐、自由放任殆成风尚……且“学生动辗级学”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命令,任命李蒸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当时国内局势混乱,办学举步维艰。李蒸就职当日分别拜访了李顺卿、李建勋、黎锦熙、刘拓、钱玄同等教投,他们被李蒸的热情所打动,于同年718日到校复职。同年912日,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李蒸发表公开演讲,他说:“盖教育专业,必须长期充分之训练,始有教人技术,与教人人格,及以教育为职业之志愿。”他还就师范大学的设置目的做了强调:“造就中等学校良好师资;造就教育行政人才;培养教育学术专家。”李蒸甚至致电教育部,慷慨陈词;“当此国难期间,教育救国,为刻不容缓之图;培养师资,尤为教育根本,不可一日中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梁严冰《李蒸与中国现代师范教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综合材料一、二,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师范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李蒸出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后的举措,并简析其意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汉至南朝,仅在个别民族地区设置过都护,且为“加官”(兼任官职),而都护的职责也仅是“督察”民族地方政权的“动静”,或“专征讨之事”,不直接干预当地民政。至唐代,随着领土的拓展,内附民族的增多,在周边民族地区设立了都护府,据近人查证,有八个都护府。都护不再是“加官”,而是朝廷高品正员命官。都护府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官有定员,职有专任,从人事、民政、赋役、军事、司法等方面均有官员掌管。

——摘编自唐启淮《唐代都护府述略》


(1)举例说明汉代设置都护的史事,据材料归纳汉唐都护府的不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唐代都护府制度发展的历史原因。
(3)请举例说明明朝与清朝时期对待少数民族的相同举措,并总结这些举措对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年,美国制定了“第四点计划协定”,协定指出“要使喜马拉雅南麓的国家赞同并效忠于西方的民主制度”。协议同时提出,开展援助主要是考虑到尼泊尔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并提议对尼泊尔的矿产资源开展调查,以便于更好地开展经济技术援助。同年,美国和尼泊尔签订了《技术合作总协定》,向尼泊尔提供援助。

1956年,中国应尼泊尔的请求,与其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泊尔王国政府经济援助协定》。协定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本协定签字生效后的三年内,无偿地援助尼泊尔王国六千万印度卢比”,开启了新中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序幕。

——摘编自穆阿妮《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两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为全球互联互通提供公共产品。以非洲为例,据统计,2000年至2020年,中国帮助非洲建成的公路、铁路超过13000公里,建设了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援建了130多个医疗设施、45个体育馆、170多所学校,为非洲培训各领域人才共计16万余名。中国本着博采众长、相互借鉴的精神,在“受援国提出、受援国同意、受援国主导”的原则基础上,不断加强同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积极探讨开展三方合作。2016年以来,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难民署、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十多个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开展合作,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近50个国家实施粮食援助、灾后重建、难民救助、妇幼卫生等领域的发展合作项目,2000多万发展中国家民众受益。

——摘编自马汉智《新时代的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整体态势、内外挑战与因应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五十年代美、中两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时代背景,并概括两国援助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援助尼泊尔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体现的外交新理念。
2024-02-18更新 | 22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12月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摘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记载全国水利工程共236处,前期为155处,后期81处,前期约占三分之二弱。若以秦岭及淮水以南为南方,以其北为北方,则北方前期水利工程占104处,南方51处,北方占三分之二强。但若加上前期陇右道地区的水利,则前期北方占十分之七八或更多。从后期南北地区情况看,后期81处水利中北方仅为14处,南方67处,南方占十分之八强。

——摘编自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西汉时期水利兴修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水利工程的分布概况及形成原因。
2024-05-07更新 | 212次组卷 | 5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合格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一)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5年,康有为等仿效“泰西专业性的学会甚多,会中也有书藏”的做法,成立了强学书藏。“尽购已翻西书,收度会中,以便借读”“择购西文各书,分门别类,以资翻译”“广翻地球各报,散布行省,以新耳目”“精搜中外地图,悬张会堂,以备流(浏)览”。

1918-1922年,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他认为“现在图书馆是研究室,管理员不仅只是保存书籍,还要使各种书籍发生很大的效用”。他强调图书馆要面向社会、面向人民.实行开架阅览。他还在北大图书馆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改变原有编目体制,建立书名、著者、分类三种卡片目录,注意改善馆员服务态度,延长开馆时间,健全规章制度,补充国外书刊。他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图书馆事业从业者作出了表率。

——摘编自王卫国《留学生与中国近代的图书馆事业》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民初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条件及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弗吉里奥(1349-1420)将身体运动引入学校,认为体育教育应该培养充满世俗精神的、得到全面发展的、身心俱健的人。竞争精神被列为受教育者应该具有的一种首要品格,竞争精神的基石在人的天性之中。人具有一种渴望得到赞扬的天性。维多利诺(1378—1446)反对“灵魂的拯救只能通过对肉体的禁抑”,主张重视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人的发展应该包括身体的发展,理想的完全的教育因之也应包括体育在内,而不只进行心灵的训练”,即“从新的审视角度来看待受教会无端指责达千年之久的身体活动,建立正确的体育观,从而自觉地投身到体育活动之中”。

——摘编自石龙、王桂荣《西方体育人文价值的演变》等

材料二   英国思想家洛克(1632—1704)说,“三育(智育、德育和体育)并重体育为先”,英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从资产阶级进行海外竞争的需要出发,他重视体育,强调“为了我们的事业,健康对于我们是不可缺少的”,对一个民族来说,只有培养出“野兽般的体魄”,才能在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卢梭(1712—1778)指出:体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前提,其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的身体获得自然的发展;体育教育应该遵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快乐健康地成长。这一思想在近代体育史上独树一帜,对后来的自然体育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赵冬等《试论三大思想文化运动对欧洲近代学校体育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体育教育观的主要内涵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启蒙运动时期体育教育观的新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内容出现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期的股份公司是今天跨国公司的雏形。这些新组织是进行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最有效的工具。伦敦的羊毛商、巴黎的零售店店主、哈莱姆的捕鲱鱼人、安特卫普的银行家或约克郡的地主,均将他们的储蓄投入股份公司。于是,世界商业落入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以及荷兰和法国的西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手中。这些公司由国家给予铸币、拥有武器,同时还有对外宣战等特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国垄断资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积累了空前庞大的资本。二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进一步加剧,垄断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1950年,美国资产在1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700家,占公司总数的0.1%,其资产占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50.8%。到1968年,这样规模的大公司增加到2300家,占公司总数的0.2%,其资产竞占全部公司资产总额的63.9%。1960年,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有96家,到1971年就增加到289家,资产在10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公司有6家,到1970年增至15家,1971年又增至20家。

——摘编自任廷祚、王光振《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原因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股份公司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大型垄断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严行保甲之法,与乡约正副共相覈举,正合今十六条规式……保甲一法,最为善政,无事可以敦教化、厚风俗,有事可以联守御、修兵防,但各城乡举行未力,今日急务。……里甲长有盗即举,不举而盗发,或甲内人有盗及外盗藏甲内者,甲长与之同罪。一值有警,只照保甲挨察其家某人夜出于某处干某事,某家夜宿某外人从某处来干某事,讯问明确,如或隐蔽事发,十家同罪。

——廖腾煃修,汪晋征纂《康熙休宁县志》

材料二   1.如果没有从国王购得手工业执照,任何人不得在巴黎做羊毛织工。凡从国王购得执照者可以国王的名义,出售这种执照,讨价高低,悉听其便。

2.如果自己没有从事手工业的本领,如果又不是匠师的儿子,任何羊毛织工及任何其他人,在巴黎地方的界限内,不得拥有作坊。

⋯⋯

31.任何人在织造布匹时不得在真正羊毛中夹杂着羔羊毛,倘使这样做,每匹需付10个的罚款,一半归于国王,一半归于会长与陪审员,以酬他们的勤劳。

——《巴黎羊毛织工行会章程(13世纪)》

材料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力争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基层思想道德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健全村(社区)道德评议机制,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保甲之法的主要功能。并结合所学,简述清代在基层组织和基层教化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世纪西欧行会组织的主要职能,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国王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代我国基层治理体系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