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其兴起与发展均是被动的。中国没有经历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运动,中国近代文化是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面临外国的挑战下而被迫萌发出来的。在民族危机面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一系列探索救亡图存的改革,他们力图通过改革向西方学习,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19世纪后40年里,中国流行的思潮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西方的学习与模仿局限在器械、科技、教育等方面,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全盘西化”,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模仿。

——摘编自梁海燕《浅议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材料二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国的交流互动由经济、科技领域转向了政治、文化领域。经济全球化浪潮来袭,文化方面出现了“文化全球化”的思潮,这种思潮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导致人们对自己国家文化认同的弱化,甚至引起民族文化的衰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对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摘编自马睿《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概况
公路美国的交通革命始于公路的大规模修筑。美国独立后,随着大批人口的西移,修筑更多的公路成为必要。然而,仅靠公路不能完全满足东、西部交通运输日益增长的需要
汽船1807年,美国人发明了汽船。到1860年,整个密西西比河水系都呈现出汽船来往行驶的繁忙景象
运河19世纪初开始大规模挖掘运河。1817年至1825年开凿的,连接了哈得逊河和伊利湖,开辟了五大湖地区通向纽约的航道。从此,西北部的农产品通过这条运河被源源不断地送往东部沿海口岸
铁路19世纪美国交通运输史上的最大变革是铁路的兴建和火车的发明使用。1850年,美国铁路总长度为9021英里,超过英国而居世界第一位

材料二   美国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刺激了钢铁和煤炭工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如机械工业,木材工业的迅速发展。制造业的西移,使美国东、西部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平衡,1860年美国工业居世界第四位,农业在美国经济中尚居主要地位。到19世纪末,美国工业已经跃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张玲蓉《试论19世纪美国交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①处的人名和②处的运河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19世纪美国的交通运输革命”,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4-27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教学检测(四)暨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埠初期福州贸易情况不容乐观,英国曾一度想放弃这个港口。直到五十年代,闽地通往上海、广州等地的茶叶运输通道阻滞,福建当局为缓和茶叶贸易之困境,故而解除福州港的茶禁,允许西方诸国洋商雇人进入武夷山茶产区抢购茶叶,并通过闽江运往世界各国。于是“各国船只驶闽运茶者,犹如万箭齐发,呈争先恐后之状也”,福州逐步成为驰名于世界的茶叶贸易大港口。从1855年到1860年,福州茶叶贸易从1570万磅增至4000万磅,到1868年增加到3.77亿磅, “洋商直接使用轮船运输到国外”。

——摘编自胡家保《近代福州城市西人建筑及其影响研究(1840—1949年)》

材料二


史料史料   来源
史料1

1   1866年福州汇丰银行分理处
朱永春《福州近代建筑史》
史料2

2   1866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局
史料3美国基督教美部会于咸丰十六年(1860年)在福州于山西麓太平街创建圣教医院,该医院在早期医生柯为良的精心维护和主持下,已久负盛名。柯医生通晓闽言闽语,精通汉文,先后编译和著作了《体学新编》和《医馆略述》等多部医书,并以医院为依托创办了医学堂,培养中国医生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福州市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至80年代福建茶叶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上述变化的国内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研究课题,并说明三则史料对该课题的研究价值。
2024-05-06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教学检测(四)暨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居正当国十六年,最初即以六事上陈,一省议论,二振纲纪,三重诏令,四核名实,五固邦本,六饬武备。得君专任力行不怠。万历初政,百废俱举。四境宴然。太仓、太仆积六七百万金,京通仓积粟八百万石。可谓能起衰振蔽。……首辅中当以居正功最显。”

——摘编自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

材料二   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在谈到张居正时,论述了他“整顿政治的措施”,他反对因循苟且,奖励官员“急公进取”,“他更希望统治阶级内部的行动能够取得一致,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而“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正是张居正执政的核心理念。同时指出, “张居正的成就最突出是在经济方面”,“丈量土地和赋役改革是张居正颁行的重要的经济政策”。

——摘编自毛佩琦《张居正历史定位再议》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治国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之诚和翦伯赞给予张居正较高评价的原因。
2024-04-2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教学检测(四)暨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前一百年,国力逐步发展到鼎盛,阿拉伯帝国逐步兴起了一场从外语向阿拉伯语翻译的运动。这些来自阿拉比亚的统治者移居城市,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希腊、波斯文化乃至更悠久的古文明遗产相遇,沙漠所孕育的豪放粗犷的闪族文明的枝干插播进城市文明、河流文明的土壤里。统治者也借鉴原先拜占庭帝国、波斯帝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阿拉比亚人自觉地将自己融入新疆土的大文化语境中,这些土地上原来的文明都被赋予了一层显著的阿拉伯特性,这种特性来自半岛孕育的《古兰经》和它的语言——阿拉伯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

——摘编自潘潇寒《阿拔斯王朝百年翻译运动》

材料二   洋务派作为当时社会的进步力量,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洋务派设立了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译书机构,大量西方著作被翻译介绍到中国。翻译的选材主要是兵工技艺、声学、光学、化学、电学诸书,并且反对翻译国外有关“男女平工等”等内容的书籍。这一时期对社会科学题材的著作,虽然也有一些介绍,但却是附带的、零星的,不占主体地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自然科学的介绍相比。

——摘编自陆伟《鸦片战争对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洋务派翻译活动开展的背景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思想和阐释空间的百家争鸣,是有其物质形态为依托的,否则争鸣无处承载。百家争鸣的诸多核心人物,均以私学为本,建立各种形式的教学机构,招揽天下人才,传授弘扬本学派思想。学派以思想领袖式人物为标志。百家争鸣时期,以孔、墨、庄、荀等为代表,各种可以称“子”称“家”的思想体系,皆为学派。这些学派的思想与学问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构和发展影响巨大,而且为中华学术文明的整体结构与衍变上升奠定根基。

——摘编自张江《百家争鸣:公共阐释的历史见证》

材料二   16世纪末到18世纪末的明清时期,大批耶稣会等教会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发生了长达百年的“礼仪之争”。伴随着欧洲和在华传教士卷入争论,很多有关中国历史、政治、哲学、风俗的报道涌入欧洲,不少中国典籍也被翻译过去。人们由此知道了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儒学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当时欧洲人都以为中国民族是一个纯粹理性的民族”。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旗帜,将神学蒙昧以及以神学为精神支柱的封建专制押上了“理性法庭”,而启蒙思想家大多曾受教于耶稣会学院,比一般人更为了解和熟悉中国,因此,当他们充当这个“法庭”审判员时,被世人视为理性主义的中国哲学就被用作审判词的语汇来源。

——摘编自陈卫平《中国传统哲学对欧美思想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一部苦难史,对外面临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则面临黑暗的军阀统治,内忧外患,使中华民族风雨飘摇、发岌可危。出于反帝反封建的迫切需求,也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传入,以及部分知识分子对文化之觉醒与思想之启蒙对国家振兴重要性的认识,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以新文化运动为起点,掀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帷幕,也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自省转向文化自信的艰难曲折、波澜壮阔而又伟大卓越的漫长发展历程。

——摘自薛朝广《基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自省与文化自信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的载体。并指出“这些学派”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欧洲启蒙思想家把“中国哲学”“用作审判词的语汇来源”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此时中国其他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史实。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并分析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经略岭南,征发大量汉族到桂林、象郡。汉代时的广西被南越王赵佗统治,实行“和集百越”政策。汉武帝平定南越后,采取“以其故俗治,无赋税”。隋唐时,中原汉族入桂形成新高潮。唐朝时不少良吏、名士到广西任仕,“教民耕织,止游惰,兴学校”。

两宋时,先进的生产工具如脚踏犁、秧马以及灌溉用的龙骨车、筒车在广西各地出现。清代,广西境内的主要农业区域,汉族传统农具都已齐全;出现荞麦水稻间作,水稻、小麦或大麦轮作等,各少数民族基本改变了“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摘编自徐杰舜《广西古代民族关系述略》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先从乡镇一级政权建立民族自治机构,然后建立县级自治政权。1956年,中央倡议建立省级壮族自治区。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南宁举行,宣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到200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已有12个民族自治县及61个民族乡,少数民族地区政治上的平等得到保障。广西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北部湾经济区域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凸显了优势地位。全区生产总值从自治区成立之初的24.5亿元,到2011年突破1万亿元,再到2018年突破2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摘编自刘相涛《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民族关系发展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新中国在广西治理上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广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原因。
2024-02-0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一)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初,美国教会掀起向海外传教的热潮,很多传教士在自己传教地区建立教会学校,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教育。美国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既然上帝选择了美国,美国就有向世界传播自身文明的天赋使命,用美国的民主自由去改造世界。在拉丁美洲诸多国家里,教育的控制权都属于国家。传教士组建美国学校之初,所有教师都由传教士担任,以培养出更多教徒。学习课程都照搬美国本土。二战前后,美国政府开始重视美国学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课程内容也从单一的语言课程、神学课程、美国本土课程扩大到了拉美国家历史、地理、公民学等。在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英语虽然不是教学语言,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拉美的美国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日渐增多,相互了解的需求增多,双语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本质都围绕着扩大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而展开。对拉美国家的人才培养和文化渗透,被包装在“慷慨”的教育援助中。曾任国防部长助理的罗伯特·布卢姆认为:“为了有效地执行我们的国家政策,对有关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为了使我们的政策有效,这种环境也是我们必须加以影响的要素之一。”

——摘编自王金兰《二战后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及特点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前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战争结束时,德国还控制着将近800万名强迫劳工,他们来自欧洲各地,被掳掠到德国的农场和工厂里工作。仅仅在德国西部,联合国善后救济署就照料和遣返了超过650万名难民。他们绝大多数来自苏联、波兰、法国,此外还有许多人来自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南斯拉夫、捷克。相当比例的难民是妇女和孩子。德国境内的数百万名德裔难民,让德国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据估计,到1945年初,德国境内大约有480万名国内难民,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德国南部和东部,他们都是为了躲避轰炸而逃出城市的;此外还有400万名德裔难民,他们来自第三帝国的东部征服地区,因为惧怕苏联红军追击而逃回国内。再加上将近27.5万名英美战俘,德国境内至少就有高达1700万名难民。这还是相当保守的估计数字,其他历史学家给出的估计数字比这还要高得多。有研究表明,战争期间的欧洲大陆,总共有超过4000万人被强迫迁徙。

——摘编自[英]基思·罗威《野蛮的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结束之际德国境内的难民种类与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战争对移民的影响。
2023-12-25更新 | 136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农垦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象牙贸易”

重商主义时期,比利时没有建立任何殖民地。利奥波德二世上任后,将目标对准非洲。他创建国际非洲协会,建造医院、科学研究站,扶持亲比势力。但靠慈善来维持一个殖民地,力量太薄弱。利奥波德的目光转向刚果丰富的象牙资源——受热带森林保护的象群。1879年,利奥波德利用非洲雇佣兵,控制刚果人、匹格米人、昆达人等。1888年,利奥波德将雇佣兵组成“官军”,由一两名白人军官统领,负责捕捉壮丁充当工人。他的士兵杀死大象,留下一堆堆象尸,非洲人被迫背运象牙。象牙和农产品装满船运到比利时,但回程船抵达刚果时船上几乎空无一物。比利时人为取得台球和钢琴键的制作材料,剥削了刚果的资源。

这位国王没有看见500万和800万非洲人和数十万头遇害大象在刚果河沿岸所流下的鲜血。于是,越来越多的台球,滚动在纽约、伦敦、安特卫普的高雅的台球厅里。

——摘编自【美】彭慕兰、史蒂夫·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

(1)根据材料,概括利奥波德二世开辟“象牙贸易”手段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利奥波德二世的“象牙贸易”的影响。
2024-02-05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