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776 道试题
1 . 1960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毛泽东告诉他:“我们对戴高乐有两方面的感觉,一是他还不错,这是因为他有勇气同美国闹独立。另一方面他的缺点很大。他把他的军队的一半放在阿尔及利亚进行战争。”会谈中,毛泽东还询问道:“有没有这种可能,英、法、苏、中在某些重大国际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这一会谈反映了中国政府(     
A.释放出与欧洲缓和的信号B.要积极推动与英国建交
C.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D.团结欧洲各国孤立美国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永无止境,全球化也还远未被人们认识清楚。关于这一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认识不同。资本主义希望维持现状,或多或少地使之屈服于资本单方向流动的可能。而社会主义让人们看到,为什么资本主义全球化会受到限制,为什么它会不断造成并逐步加深世界的两极分化。”

——【埃及】萨米尔·阿明

材料二   下图为18272017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占 GDP的比重变化图

——引自邵宇《激进的变革:世界正处在全球化“第三次解绑”的技术节点》

根据材料,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19世纪以来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南庄头遗址位于河北保定,地处太行山东麓、白洋淀西侧,东邻萍河。考古队发掘出土了较多的兽骨、禽骨、鹿角、蚌、螺壳、木炭、石料、树叶和种子等,以及少量陶片。据测定,该遗存北距今约一万年。这一遗存(     
A.证实了村落最早出现于中国B.可用于研究村落的萌芽状态
C.反映出当时农业文明已出现D.说明当时自然环境适宜生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政府实行开中法,商人替政府运粮后可以换取政府的盐引,促使占得地缘优势的晋商发展起来,突破地区限制,北上南下贩运盐茶,垄断西北边贸市场。明洪武年间为了恢复经济,政府在山西组织了大规模的向外移民,他们不时与原籍发生往来,促进了晋豫商路的发展。清朝晋豫地区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在各级市场上得到了快速流通,区域性差异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清初《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之间茶叶贸易增加,恰克图几乎成为中俄贸易的唯一市场,也成为晋商活跃的地方。晋豫商路经过明代及清初的发展,到了清中叶达到了繁盛。此时,两省商帮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贸易,并在商路沿线建设会馆,将两省各自特色的产品经晋豫商路转至全国各地。

——摘编自王林林《明清晋豫商路兴衰探析》

材料二   17世纪,英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并逐渐从一个商业贸易公司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中,闽商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身为中英两国的贸易集团代表,贸易往来频繁。由于中西长期以来各方面的差异,两个贸易集团也存在诸多不同。闽商早在唐宋时期便兴起,有着丰富的历史沉淀,闽商注重诚信道义和家族观念。英公司与其相比,存在时间则短了许多,没有内在的文化积累,只是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发展壮大。清朝康熙年间开放海禁之后,商业允许的活动范围虽已恢复,但是经过多年的海禁以及郑氏海商集团的覆灭,中国闽商的实力早已大不如前。明代以前,闽商是封建专制统治下小规模的海上贸易集团,受制于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之后政府管控开始冲破禁令,发展出了私商,但大多数都是白手起家的小型民营产业。英国东印度公司前期是一个商业股份制公司,后来成为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工具。

——摘编自傅晨溪李金云《英国东印度公司与闽商贸易往来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晋豫商路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东印度公司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简析闽商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差异。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旧唐书》记载:“新罗、日本、东夷诸蕃,尤重其文,每遣使入朝,必重出金贝以购其文化。”除书籍外,亦购买其他物品。中日商人贸易则是以海船“交贸诸物”为主。唐朝近邻西方及西南方各国都派使者来朝贡,因此设立蕃坊以供其居住。《宋史》记载:“高丽、回鹘、黑水诸国,又各以风土所产与中国交易。”我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诸货外运各国,各国物资则从丝绸之路输入中国。

——摘编自夏秀瑞、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荷兰在国际政治上获得独立国家的地位,是依据1648年三十年战争的媾和条约(《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荷兰在造船以及航海技术上积累了优越的实力。商人积极在里斯本收购胡椒,在欧洲转卖。他们出资设立东印度公司。17世纪初,享有特权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瓦解了葡萄牙的多数权益,又以武力赶走想参与亚洲贸易的英国商人。

——摘编自【日】谷公俊等《兴亡的世界史》

材料三

年份贸易总额
(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进口贸易总额
(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出口贸易总额
(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
1994236611.6%1156.111.2%121011.9%
20015096.52435.52661
20026207.728.6%2951.726.5%325630.3%
2007217659561.212204.6

——摘编自董腾《建国70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演变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唐朝、近代荷兰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荷兰对外贸易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94—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有利条件。
6 . 关贸总协定第24条允许过渡性临时协定的存在,其要求这些协定必须载有“在合理期限内成立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的计划与进程表”,但并不要求建立自由贸易集团以及达成互惠安排要经过关贸总协定缔约国事前或事后的同意。这说明关贸总协定(     
A.挑战了多边贸易体制B.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
C.未根除保护主义观念D.协调了国际商业合作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英国于1868年颁布的《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颁布的《工人住房法》等法律,要求地方提供公共住房,如1890年成立的伦敦郡委员会依法兴建了工人住房,1909年英国又通过了《住房、城镇规划等法》。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     
A.工人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B.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发展
C.英国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D.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73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自称: “局员皆有巨资,倡为商股,即各董事亦系有股之人所充;孰不望局务蒸蒸日上?” 《申报》报导: “查此局近殊盛旺,大异初创之时,上海银主多欲附入股份者。”由此可知,招商局的这一经营之道有利于(     
A.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B.瓦解中国传统经济结构
C.推动洋务运动迅速兴起D.促进本国近代工业发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目前考古学界认识,农业革命从公元前9500年开始先后在中东、印度、中国北方和南方等若干区域发生,随后逐步扩散到若干其他地区。农业革命伴随劳动生产工具从旧石器、中石器向新石器演变。农业革命逐步创造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条件。农业革命使得人类第一次获得食物供给控制能力,正常年景下可能提供一两成的剩余,为长期社会分工与效率提高以及城市产生奠定了基础。但也正是农业革命后形成的人类疾病模式在文明和城市出现与演化环境下进一步发展,到更为晚近历史时期欧洲探险家和殖民者侵入新大陆带来疾病大交换,奠定了近现代人类疾病全球化环境的历史前提。就文明社会人类熟知并深受其害的诸多传染病来说,追根溯源大都以人兽共患病作为其演化起点。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对话卢锋:农业革命如何改变世界》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全世界的生产方法和工作关系。将工人与其土地和家庭隔离开来的工厂制度产生了新的危险。除了由机器造成的事故外,更快的生产速度、更长的劳动时间,数百万从前的农业工人从开放的田野进入工厂,为日益增加的劳动大军带来了新的疾病。19世纪英国的改革家和医生计算、度量和证明了工业和城市化对英国工人阶级生命的影响,他们发现了英国工人正遭受与他们的工作相联系的许多疾病之苦。日益增长的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认为工人健康的恶化进一步证实了工业资本主义造成了难以接受的社会代价。到19世纪中叶,医生、公共卫生界和社会改革家以及激进派开始承认折磨着工业人口的职业病具有广泛性。与此同时,各国政府通过实行有限的社会和健康保险计划对工业化的影响作出反应。

——摘编自【美】大卫·罗斯纳《20世纪史》

材料三   在外人叩关的隆隆炮声中,大量华工走向世界。清政府放弃了以往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关内外大规模的区域性人口流动以空前的速度进行。从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发展顺序看,20世纪之前,人口迁移的数量较少。在此之后,人口迁移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突破。以上海为例,1870年有工人4908人,20世纪初达到14000人。据北京农商部调查,19141918年平均每年有400万农户约2000万农村人口离村,占全国农村人口的6%。另据调查,1931年无锡洛社镇离村率为21%,河北盐山为13.5%,山东费县高达60%。同时,在县内、省内、省际三个迁移方向中,省际迁移的比重最大。

——摘编自官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农业革命出现产生的积极作用,概括农业革命后“人类疾病模式”的特点,并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人类传染病传播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生产方法和工作关系”从根本上改变的表现。根据材料,概括工业革命出现后社会各界对“日益增加的劳动大军带来了新的疾病”的反应。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大量华工走向世界”的背景。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公元1世纪,古代罗马的希波克拉底描述了疟疾周期性的发烧,将它们标记为间日发作的、三日发作的、恶性发作的和每日发作的;科鲁迈拉将这种疾病与来自沼泽的昆虫联系起来。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A.自然环境呈现恶化趋势B.人们健康受到极大威胁
C.对疫病的认识有所深化D.已经能够科学防治疫病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