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在传统驿传的基础上构建起了涵盖驿、站、塘、台、所等的驿传系统,并根据国家治理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使其功能逐步扩展到了维护边疆稳定、建设交通网络、递运、发展地区经济、维护地方治安、收管流犯等多个方面。为了维持全国驿传体系的运转,清政府每年向其拨银300多万两,并在《大清律》中专设《邮驿律》规范驿事。晚清以来,军政大事的处理要求清王朝作出更为迅速高效地应对,而传统驿传体系此时已无法为清王朝提供相关支撑。同时,外国在华设立的通信机构虽侵犯了中国邮政主权,但也给了中国创办邮政以新的示范。清代驿传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不得不向着裁撤传统驿传、推广现代邮政的方向发展。

——据李家涛《近代国家治理能力的演进:以驿邮转型为例》

材料二  1980年,中国邮政与世界邮政接轨,首创国际特快专递业务。1985年,我国进出境快件仅为390件,而到1994年,进出境快件达到147581件。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邮政于1985年成立服务于国内业务的中国速递服务公司(EMS),到1992年底,全国特快专递业务规模为近960万件。1993年,我国首家民营快递企业——顺丰速运诞生。2009年,全国民营快递企业的营业收入达到275亿元,占国内快递市场份额的58%左右。近年来,我国快递服务的发展出现了新思路,比如,菜鸟网络将互联网+”、电子商务与快递业结合,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信息技术,建立全国性的智慧快递网络,使快递服务更具初慧性、安全性和快捷性。并引领未来我国快递的服务发展方向。

——据苑春荟、毕映莲《中国快递业发展历程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驿传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向近代邮政体系转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邮政事业出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借鉴西方兵役制度经验,“新政”时期,清廷建立了退伍制度。这一制度虽对兵丁退伍的管理以及应负责任作了一些规定,但为退伍士兵预筹的出路如任低级武官、入学堂学习或任教员等实际上很难安排,生活安置仍只能是“听其自谋生业”。

——摘编自赵志国《浅析晚清新军退伍制度存在的问题》

材料二 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初步建立了中国优抚保障制度,退伍军人和军烈属除享受挂光荣匾等各项荣誉外,还享有物质优先待遇,如对困难的军烈属给予粮食等补助。抗美援朝时期,党和政府强调优抚工作是政治性工作,要求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经常进行优抚工作。1979年,颁布《关于改进优抚对象定期定量补助工作的规定》,根据城市、农村情况的不同,政府开始对退伍军人等优抚对象采取每月六至二十元不等的现金补助。此后国家先后多次提升抚恤标准。90年代后,一大批优抚法规条例相继颁布,优抚制度建设走上了法制化道路。

——摘编自尹传政《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实行退伍制度的背景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退伍军人优抚保障政策的原因及特点。
(3)综上,谈谈你的认识。
2021-07-1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唐以后的总的趋势是向平民社会发展,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突出世俗性、合理性、平民性。对整个宋明理学的评价应当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进行,它是配合、适应了社会变迁而产生的整个文化转向的一部分。当然,思想的发展也有历史的渊源。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心性见于《孟子》,天理人欲出于《礼记》,这些经典的问题经过理学家们的不同诠释赋予了新的意义。

——摘编自陈来《宋明理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学出现的原因,分析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演变的认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促使中国改善与美国关系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美关系的改善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未曾发生的历史》一书里提到:“假如英国没有出现查理一世与议会的冲突,将会怎样?假如美国没有爆发独立战争,将会怎样?假如英国未曾参加一战,将会怎样?假如希特勒打败苏联,将会怎样?假如苏联赢得冷战,将会怎样?假如没有戈尔巴乔夫,将会怎样?”。尽管对于作为一名严肃的历史学家的弗格森来讲,他自己十分清楚“时光不能倒流,过去的行为无法发生改变。”但他强调“这类对非事实的想象是我们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对未来的决断通常建立在对别的可能行为的潜在结果的估量上,因此把我们得到的实际结果与我们或许能得到的结果加以比较,并非没有意义。”弗格森主张“对历史的分析讨论,可以建立在对实际结果的掌握上,也可以建立在具体的人和事当时面临的各种选择和背景上。”

——尼尔·弗格森《未曾发生的历史》

材料二   对这种“反事实”的历史研究和分析方法,很多学者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客厅游戏”。按照这种观点,历史研究中,“假如……将会怎样”这样的问题根本不值一提。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提到:“历史是……人们所做过的事情的记录,而不是人们未能做到的事情的记录……史学家关心的是有结果的事情。”

——卡尔《历史是什么》

材料三   对一个事实进行判断时,这个事实应当被实事求是地对待,不应当被加以人和别的想象……为了把不合时宜的假象条件排除在历史之外,历史的必然性一定要被不断地加以重申……该被禁止的……是反历史的和不合逻辑的“假如”。

——克罗齐《哲学、诗歌、历史:论文选集》

材料四   历史学提的问题向来不会是“什么必定会发生”或“什么可能会发生”,只有那些有证据证明发生的事情才是历史学研究的问题……谁也不会要求历史学家思考那些假如情况变化就会发生的事情。

——奥克肖特《经验及其模式》

材料五   历史的“假设”说还只是某种可能性,另外一种研究、分析历史的观点就明确地把某些重大历史事件都归结于一些细小事情上。这就是所谓的还原推论。比如,有人这样看待查理三世的失败:因为少了一颗钉子,马蹄铁丢了;因为少了一块马蹄铁,战马丢了;因为少了一匹战马,骑手丢了;因为少了一名骑手,战斗丢了;因为少了一场战斗,国家丢了;

材料六   罗素认为:“工业制度缘自现代科学,现代科学缘自伽利略,伽利略缘自哥白尼,哥白尼,文艺复兴缘自君士坦丁堡陷落,君士坦丁堡陷落缘自突厥人移民,突厥人移民缘自中亚的干燥。因而,寻求历史原因的根本在于研究水文地理学。”

——罗素《历史理论》


依据材料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回答问题
(1)请找出上述材料中的三种观点并评价之。
(2)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积累的史实,分别对弗格森的观点和还原推论的合理性及不合理性进行评述。
2020-02-1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创新班)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代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与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1840—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中国形象”形成的政治背景。
(4)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020-02-1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12届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中国明朝和西方文艺复兴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大体一致,都是各自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东西方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这种本来极有价值的共性由于社会体制的截然不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完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

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

将我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

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

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

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

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在爱神面前我毫无防范,

从眼睛到心灵全都门扉大开,

双眼变成热泪流淌的通道和源泉。                    

      ——(意)彼特拉克《歌集》

材料二    如果一个人把王阳明的学说看成一种单纯的方法,施用于孔孟教条之前,就很可能发生耿定向所说的“未信先横”,以为自己的灵感可以为真理的主宰。其后果,则可以由于个人的个性和背景而趋向于泛神主义、浪漫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这也就是王学的危险之所在。它存在着鼓励各人以自己的良心指导行动、而不顾习惯的道德标准这一趋向。1587年,李贽就走到了这条道路的交叉点。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芝佛院(李贽居住、讲习的僧院)内供有孔子像,他途经山东,也到曲阜拜谒孔庙。在李贽看来,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和佛家的“无”彼此相通,他攻击虚伪的道德,但同样不是背弃道德。……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四    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当然,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当时,仅仅依靠一群文人的思想的力量远远不够。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再者封建制度的沉疴积重难返,已到了封建社会的沉暮之年,整个社会的衰落也是历史所趋。

——张犇《试寻文人画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共性》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贡献。指出其与彼特拉克在思想主张上有什么相通之处,并列举我国当时体现这种思想倾向的艺术作品。 
(3)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的个性”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李贽思想形成的原因。与李贽相比,“欧洲式人物”在思想方面的突破性表现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对当时的东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2020-01-1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北碚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生学业质量调研抽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两党轮流执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1854年,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

——摘编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文献》

材料二   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设立了铨叙局,负责办理官员任免、升迁和调转等事务,并由法制局颁发了一系列法规。袁世凯夺取政权后,又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是负责制定政策,是随政党内阁的更替而变动的高级官吏。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政党内阁的更替而变动。同时,这些法令法规又将文官职位分为四个等级:即特任官、简任官、荐任官、委任官。

——摘编自吴雪娟《民国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及特征》

材料三   近代以来,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胜利;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出现了民主建设进程加快,法治更加完备的局面。

——《新中国政治发展历程丛书:新中国民主建设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中国各阶层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建设的主要表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史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未曾中断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四千年中中国人发展起一个独特的自治社会。这一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统治。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从1514年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陆续来到中国,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入侵者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认识变化的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震撼远东和全球的表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是英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时代,英国人需要重新界定自己的族群属性。一些“古物学家”自觉参与了对英国文明核心要素的研讨。威廉·坎姆登对罗马哈德良长城等作了多次实地勘察,收集石碑、钱币等实物资料,并结合传世文献阐发了英国文明中的罗马因素。随着15世纪在意大利重新发现的《日耳曼尼亚志》流传日广,古物研究日益关注英文明中的日耳曼要素。威廉·兰巴德强调了英国法律的日耳曼特征。1605年,维斯特根明确指出:“英国人是日耳曼人的后裔。”

——摘编自陈日华《古物学家与近代早期英国民族认同建构》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新史学思潮

人物观点
严复“前史”“于君公帝王之事,则虽小而必书,于民生风俗之端,则虽大而不载。”
梁启超“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一刻不容缓者也”。“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汪荣宝“若政治,若法律,若宗教,若产业,若学术技能,无一非人间社会之产物,即无一非历史之要素”,只有对历史现象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分析,才能认识“历代国民全部运动进化之大势。”

——摘编自胡逢祥等《中国近现代史学思潮与流派》

材料三   依照刘大年的看法,在中国近代社会的不同阶段中,帝国主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矛盾斗争各有其特点。因此,新编写的中国近代史著作要根据近代中国历史演变的时间顺序讲述事件;不只讲政治事件,也要讲经济基础、意识形态;不只讲汉族地区的历史,也要讲国内各民族在斗争中与全国的联系和相互关系。刘大年作为亲历抗战全过程的学者,对抗日战争的历史作了认真地思考,他认为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的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刘大年认为,讲过去的事,回答现在的问题,展望未来,是历史科学的基本特点。

——摘编自张海鹏《纪念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古物研究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史学思潮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刘大年的主要史学思想。
2023-11-1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