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湘鄂西等根据地发生大水灾,“房屋倾坍,室如悬罄”。党和苏维埃政府设立粥厂救济;开展节约粮食的活动“党政机关每天两餐稀饭一餐干饭,军事机关一餐稀饭两餐干饭”、“红军游击队员生活费”减半;动员群众、机关人员、红军修堤凿沟开河,不到三年便修建了万余座水利工程,形成了“年成丰熟笑眯眯”的局面。1934年,中央苏区受“先水后旱之灾”,面对严峻的形势,政府广泛发动群众,推行工具统一使用和劳动力相互调剂的策略,结果农业收成“比去年增加一成”,瑞金等重灾区“虽然无很大增加,但也没有减少生产”。

——摘编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生产救灾活动》

材料二   俄罗斯政府一向重视灾害治理,他们在中学开设安全和逃生课程,有计划地向居民企传安全防范和自段知识,建立了全俄急救和医学中心等医疗和教育机构。在联邦紧急状态预防和响应统一国家体系形成的基上,提出了国家和地方应急管理责任分享制。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与财产权,在法规中特别强调当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后,某些权力和自由将受到必要的限制。……为防范危机期间因出现“泄密”报道而破坏政府方案的效力。避免不当报道对人心的拢乱,政府对媒体的职责做出了法律规范,以确保紧急状况发生时,媒体能起到协助政府与社会沟通、稳定社会情绪、缓解紧张状态的作用。鉴于救灾部门使命与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的相似性,俄还与美国建立了防救灾的合作关系、并同北约取得了相关合作的直接联系。

——摘编自游志斌《俄罗斯的防救灾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革命根据地灾害治理措施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党和苏维埃政府相比。俄罗斯在灾害防治措施上的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是英国由封建国家向现代化民族国家转型的重要阶段。在与罗马教廷的博弈中,英国确立了王权的至尊地位,建立起了以君主为核心的统治秩序。在经历英法百年战争和红白玫瑰战争之后,英国基本结束了跨海而治的局面,国家的政治边界日渐清晰。英语成为民族语言,官方批准的英文《圣经》也得以颁布。通过礼拜仪式的规范和统一,营造各种宗教活动氛围,构筑起民众共同的宗教文化基础。国王们对内妥善解决了宗教问题,避免了各阶层、利益团体间的冲突,维护了社会稳定;对外避免战争,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以及现代化国家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摘编自张墨雨《论都铎王朝时期王权主导下的英国民族国家建构》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共中央精心筹划和组织国庆日纪念活动。1950年国庆日中央人民政府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阅兵。示威游行是国庆纪念中一项重要活动,声势浩大的群众队伍和军队通过高举政治领袖肖像、高举和呼喊政治口号等形式表达内心情感。国庆日遍布城市和农村的各类纪念会,是政府表达诉求和进行政治动员的重要场域。国庆节前外交部门会邀请友邦代表来华观礼,友邦也会派代表团进行国事访问和经贸交流。此外中国在各国驻华使馆召开纪念会,届时所在国家的政要也会应邀参会,在共庆中国国庆的同时展现两国邦谊。

——摘编自周游《节庆、认同与动员—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庆纪念研究(1949—195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都铎王朝时期英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庆日的各类纪念活动,并说明其对于构建政治认同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认同的认识。
2024-06-06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荀子继承了孔孟的幸福论,并进一步对幸福与物质、礼欲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尤其注重幸福的内涵,包括:“成仁之道”的德性幸福;“以义制利”的道义幸福;“以礼节欲”的理性幸福。他指出人要实现真正的幸福:首先,要“化性起伪”,使人性在不断的自我更新中体会到幸福;其次,要“积善成德”,通过善德的不断积累促进幸福的不断增进;再次,要“学至乎礼”,通过“礼”规范人的德行进而保障个体幸福的实现:最后,提倡“国昌民福”,即人的个体幸福体验与个体赖以生存的群体有着紧密的关系。荀子的幸福观为当前我国构建幸福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摘编自袁晓娟《荀子的幸福观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   幸福是古希腊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对幸福问题论述是最深刻、最系统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某种完善的东西,个人的善固然重要,“城邦的善却是所要获得和保持的更重要、更完满的善”。处于战乱中的国家的国民是很少能够获得安宁幸福,因此,个人是脱离不了所在时代和社会而自谋福气。既然,个人的幸福与城邦息息相关,那么,城邦就有义务建设好城邦并让民众过上幸福生活。城邦建设中法律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不是在健全的法律下成长的,就很难使他按受正确的德性。德性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社会制度、适当的职业、强壮的身体和一定数量的财富”同样不可或缺。在众多伦理德性之中,亚里士多德尤其珍视公正对于幸福的意义。

——摘编自冯骥《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给我们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巴尔干地区位于古代东西方贸易通道的欧亚交会点,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这里聚集着多个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多样化的生活状况。其内部统一发展的动力长期未能形成,在半岛狭小的空间里,各民族在摆脱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对有限资源展开了各种形式的争夺,导致积怨很深,成为了“欧洲火药桶”。一战中,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土耳其站在同盟国一边,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倒向协约国。二战中,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入德国阵营,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则抵抗法西斯。无论是二战前法德意与巴尔干各国结盟的角力,还是战时英美苏与德意在巴尔干的对抗,都造成了巴尔干地区的动荡。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实力弱小的国家如何审时度势,在兼顾利益和道义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道路,值得深思。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中的巴尔干:历史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巴尔干冲突带给我们的启示。
2024-05-13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达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戊戌变法前夕,维新派代表李端棻为了推进变法,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奏上《请推广学校折》。李端棻指出“窃臣闻国于天地,必有与立,言人才之多寡,系国家之强弱也”,新式学堂只是学习西方的语言和文字,多是涉及文化一类,而对于治国理政之道,大多是没有涉及的。“诸学或非试验测绘不能精,或非游历察勘不能确,今之诸馆,未备图器,未遣游历”。他在奏折中指出,新式学堂大都设在京师,“今十八行省只有数馆,每馆生徒祗(只)有数十”,大多数生徒只把读书当成追求荣华富贵的方式,并非真正钻研技术、学问。这一奏折成为戊戌变法中教育改革的指针,之后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有名的纲领性文件。

——摘编自程妙洪、吴小丽《戊戌变法中〈请推广学校折〉的主要思想与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所揭露的当时教育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并谈谈其对教育的启示。
2024-04-12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出身于耕读人家,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在父亲的指导下,他从《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开始学起。他先后多次参加乡试不第后,丢下科举,一心学医。1909年,他完成了《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是第一部中西医结合的专著,主张学习吸收西方医学的先进成果来补充中医,力主实现中西医之融通,力求发展中医。张锡纯深受“津沽医学”鲜明地域性、广泛包容性等特色影响,摒弃当时中医界固守旧说、空谈理论的恶习,接受近代科学实验的方法,一丝不苟、细致观察病情,成为当时一种新的学风。1928年,张锡纯寓居天津,开办了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和“中西汇通医社”,培养后继之士,建立中医院以巩固阵地。

——摘编自王远韬、刘毅《近代中医科学化的先驱——张锡纯》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锡纯取得巨大医学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张锡纯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皇帝为了彰显“同文之治”,集翰林学士等数十人,以明代《字汇》等为蓝本,于1716年编纂完成《康熙字典》。字典收字宏富,将历史文献中存在的匈奴语、吐蕃语等“非汉语”词汇和材料亦广泛搜录。同时,根据楷书的结构,按照笔画为序呈现,确定正字规范,明确标准读音,使该字典成为字书之“典常”。编者对每一个字条的释义究其详尽,例证多引自历代名家的著作和《论语》《史记》等文献,蔚为大观。字典浓缩了千百年中华文明成果,影响了此后三百年汉语词典的编纂与创新发展。成书后,成为朝鲜、日本、越南汉字辞书编写时必要的参考模本,也被西方汉学者当作学习汉字的“金钥匙”。

——据盛培林《<康熙字典>与塞缪尔·约翰逊<英语词典)之对比研究》等

材料二   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大量外来词及不规范的表达方式进入英语。为“保持我们语言的纯洁”,1755年,在出版商的赞助下,约翰逊编写了《英语词典》。词典重视语法规范,对每一个词条追根溯源,条分缕析,从《圣经》及莎士比亚、培根等大师名著中选取大量的例证,突出宗教教义、道德伦理、教育启蒙、语言修养、美学情操等方面的内容,浓缩了18世纪英国的社会文化。到19世纪80年代,词典因市场的需求,仍不断重印。《英语词典》在世界辞书编纂史上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

——据郭启新《约翰逊及其〈英语词典>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字典》“成为朝鲜、日本、越南汉字辞书编写时必要的参考模本”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字典》与《英语词典》编写的差异。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康熙字典》与《英语词典》共同的文化价值。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我国历史发展看,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孟就主张增殖人口、重视人口品质。《周礼秋官》记载:“司命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后,皆书于版……献其数于王。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提倡早婚。商鞅提出了“制工分民之律”的思想,注意人口管理。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晁错主张,要使百姓乐迁,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给以优厚待遇。东汉末年的徐干提出了“民数周为国之本”,指出搞好人口调查是国家制订政治、经济政策的基础。唐代杜佑的《通典》之“户口人口论”认为,人口多少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到了宋朝,南方户口日益繁盛,苏轼主张将人口从稠密地区移向稀疏地区。

——摘编自崔乃琪,陶器《浅论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之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法国人口增长表

年代初期人口(百万)末期人口(百万)年均增长人数年均增长率(%
1816—184630.035.41800000.55
1846—1866*35.437.41000000.27
1866—1886**36.537.9700000.19
1886—190137.938.4330000.08
(备注:1866*排除尼斯和萨瓦1886**排除阿尔萨斯和洛林)

法国在历史上一直是欧洲的人口大国,16世纪人口已是欧洲第一位,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一直名列前茅,法国人口过剩在16世纪就已经成为事实。而且法国还是农业为主的国家,1804年颁布的《民法典》强制规定,所有子女必须平分上一代的遗产,使得法国农民开始限制生育,因为他们不愿自己的土地被分得过于破碎。……19世纪法国城市小资产阶级将精力、金钱主要用于自己与子女的教育上,他们渴望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愿养育更多的子女。法国也不曾出现过可与其他国家相比的农业革命,也未出现过工业的急剧增长,工农业均呈现缓慢、渐进发展的趋势。

——摘编自宋严萍《十九世纪法国人口的缓慢增长及原因》

材料三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因此,深入探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的中国未来人口发展战略,并在落实生育支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综合发力,切实将人口规模巨大转化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劲动力,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摘编自王军《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及其人口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法国人口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中国人口治理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南宋时期,江南农村市场快速成长,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体系。广泛兴起的各种集市将市场活动扩散到农村各个角落,将农民零散的交易活动纳入到一定地域范围的商品流通网络之中,由此发挥出初级市场的作用。镇市则属于更为成熟的市场形式,不仅商品流通规模大,辐射范围广,而且与城市市场和跨地区市场联系密切,因而具有中心市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江南农村多层次的商品流通日趋活跃,跨地区的市场联系不断加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格局。小农经济也发生相应变化,农村家庭的消费和生产活动逐渐呈现出由传统的自给自足模式向市场供给和商品化生产转变的趋向。但此时期江南农村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总体上仍相当有限,且明显受人口增长压力和朝廷赋税货币化政策的影响,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畸形的繁荣。

——摘编自陈国灿、吴锡标《南宋时期江南农村市场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棉业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具有前后联进效应的产业,价廉机纱的进口和民族棉纺业的发展使土布业手纺纱的使用被机纱所取代,手工棉纺织业发展的瓶颈得以解决,织布区出现了商人放纱收布的雇佣劳动组织形式,并推动了手工织布工场的发展。民族棉纺织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植棉业的科学种植,政府和社会努力改良棉种,改善棉质,增加产量,至20世纪20年代末外棉进口减少明显,纱厂用棉的自给率提高,也增加了农家经济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棉业的前后联进不仅关乎棉业经济本身,与农业、工商业、机械、金融、交通运输等业皆密切相关。近代海外贸易中乡镇棉业民营经济的演进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虽历经劫难,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内有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但是在竞争压力下通过技术改进和结构重组,仍在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

——摘编自于新娟《海外贸易与近代江南乡镇民营经济的发展——以棉业为例》

材料三   当前中国农村已经进入加快转型和全面转型的新阶段,也就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面临八大严峻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成本严重损害农业竞争力。高生产成本推高了粮食价格、降低了农业经营收益,损害了农业竞争力。此外,农业机械化亟待转型升级、农民增收的压力不断增加、农村资源资产浪费严重、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乡村治理模式仍需创新等问题也给农村全面转型发展提出了多重挑战。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江南农村市场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乡镇棉业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发展农村经济的认识。
2024-02-2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敦煌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西汉以来几百年的发展为敦煌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众多商胡到来和定居,又为这里带来了城外文化的精髓,儒学、佛学、道学和其他外来宗教学说在这里交相辉映。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在形象塑造上、深受大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影响,绘塑的人物皆是丰盈润泽,健硕强壮;壁画内容不再追求苦行清修,转而宣扬天国的欢乐和现世的幸福。画面用色多浓郁华丽,与早期的古朴沉稳恰成对比,创作出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据杨宝玉《敦煌史话》

材料二   19005月,引起世界轰动的藏经洞被发现,部分当地官员认识到洞内文物价值,希望运到省城兰州保存,但时局混乱,甘肃省政府以无暇筹措运费为由,拒绝这一提议。1907年后,西方国家派出的“深除队”先后进入敦煌掠走大量敦煌文物、破坏敦煌壁画遗迹,大量敦煌文物就此流散世界各地,一度造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局面。1944年,国民党政府在文化届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呼吁下、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在不受国民党政府重视、经费支绌、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开始担负起了保护和研究莫高窟的重任。

——据宁可、郝春文《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材料三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敦煌,随后将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领导,增加人员编制,扩大工作范围。1961年,莫高窟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成为目前世界史最大的敦煌相关研究实体,经过学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局面。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改革开放以来,敦煌和莫高窟在丝绸之路上再度放出光辉,世界学者络绎不绝,旅游者接踵于道。如今,人们正在领略着这份丰富绚烂的文化财富,整理研究,吸收运用。

——据樊锦诗、赵声良《灿烂敦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前期敦煌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影响敦煌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加以说明。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认识。
2024-03-15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