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如图是创作于1989年的漫画《大买主》,图中的“101毛发再生精”是80年代深受消费者青睐的一款生发产品。该作品(     
A.体现出商业宣传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B.反映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显著
C.讽刺了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浪费行为
D.意在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2022-07-27更新 | 237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蓝鹰运动是在罗斯福上台后以美国国家复兴局为基础,公布一揽子协议,愿意遵守协议的企业,可以领一个“蓝鹰”标志。下面是当时美国的一幅漫画《这只蓝鹰如此翻飞?》。此漫画的主旨是(     
A.高度赞扬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发展
C.预示罗斯福新政将失败的结局
D.部分人对罗斯福新政表示了质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下图所示漫画的作者旨在

漫画《有了邓小平,我家才有大彩电》
A.赞美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巨大成就B.强调解放思想对深化改革的意义
C.肯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D.说明改革开放决策提出的正确性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3世纪初,中国的火药技术首先传入阿拉伯,到13世纪末14世纪初,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在欧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380年,欧洲铸造了火铳,接着出现了各种重型加农炮,并在15世纪末,首先由德国发明了近代步枪。从16世纪到19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兴起,火器技术逐渐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装备。

—摘编自姚娟娟《西方火器技术的冲击与晚清中国科技的发展》

材料二   近代中国科技与社会转型关系图

—摘编自冯震宇《西方火器技术冲击下的明清科技与社会转型》

材料三   新中国诞生前夕,人民解放军全军装备的枪炮共有100 多个品种,80多种口径,产自十几个国家,曾有“万国牌”之称。当时,国民经济还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无法支援军事工业的建设。求助于苏联是当时中国争取外部支持的唯一来源。而此时中国是无法拿出大量外汇购买先进武器的,只能以贷款形式先从苏联获得军事技术,等经济恢复了慢慢偿还。这是中苏盟友关系下,苏联对中国经济的直接支持。

——摘编自刘一呜《国家利益视域下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至近代中西方军事技术发展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对华军事技术支持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清以来中国学习国外军事技术的启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2829日,《南京条约》在英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署。英方为此专门绘制了《<南京条约>的签订与钤印》一图(图3)。该图的绘制与印刷均由英国官方授意,耆英等中方代表在画中的不同形象,反映出英方对中方官员的态度差异,进而影响了清廷对战后中英交涉负责官员的选派。与该图配套的人员名单和相关图像资料,暗示了中方翻译在交涉中的参与和“康华丽”号的精确停泊位置,亦呈现了中方官员在签约谈判过程中的部分表现。该图作者在画面结构、人物形象、设色等方面都进行了精细设计。例如,居于画面正中位置的人物是中方负责签约的钦差大臣耆英,但在他头顶的正上方绘着一幅英国女王的肖像画。

                         3                                                            ——摘编自王亚楷、李骛哲《图像中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中英交涉史实新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绘制及印刷这幅图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辨析这幅图的史料类型,并说明将图片等艺术作品作为史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6 . 如下图是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的代表作《椅中圣母》,画中圣母和圣子头上闪耀着圆形的光圈,像少女般纯洁、美丽、亲切的圣母,像普通母亲一般抱着自己的孩子,充满慈爱的温情。这一作品(     
A.鼓励民众崇尚朴素生活B.彰显人文主义精神
C.宣扬人类是万物的主宰D.倡导民众信仰自由
7 . 《折槛图》(局部)是南宋画家所绘,描绘的是西汉时期,朱云向成帝求赐尚方宝剑,斩奸相张禹。成帝震怒,命御林军将朱云拖出问斩,朱云攀槛力争,左将军辛庆忌为朱云力辩的场景。该画作(     
A.深受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B.折射出南宋民族矛盾尖锐
C.体现出西汉中期奸臣乱政D.反映出人物画的笔墨意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在今新疆吐鲁番墓葬中出土的数十幅唐代伏羲女娲图中(见如图),有的女娲头戴凤冠、发警高耸、酷似长安的大家闺秀,有的曲眉凤眼、清雅秀丽;有的伏羲画着卧蚕眉,方脸堂,俨然中原王公仪表,有的则画着络腮胡子、高鼻梁。这些绘画作品
A.反映了不同文化间的融合B.代表了西域地区的艺术水平
C.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D.说明佛教在西域的广泛传播
2022-03-23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6世纪,新兴的击剑、马术、摔跤、象棋等运动项目在欧洲快速崛起。同时,体育运动指导或者教学类书籍大量涌现,如威曼的《游泳术》、奥斯瓦特的《摔跤术》、斯图门的《持球体育游戏》等。欧洲16世纪体育的勃兴(     
A.打破了教会神权统治的束缚B.宣扬了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
C.反映了对人自身价值的重视D.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2022-12-29更新 | 437次组卷 | 9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惟一,宋代著名医家。宋仁宗天圣初年,王惟一奉诏,总会诸说,编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图经》内容较前代针灸典籍要丰富得多,该书不仅是前代针灸经验之汇集,而且融入了王惟一在针灸学方面的认识和实践经验。为了便于进行针灸教学,王惟一主持铸造了专用于针灸教学的铜人模型。“全像以精铜为之,腑脏无一不具。……其法外涂黄蜡,中实以水,俾医工以分折寸,按穴试针,中穴,则针入而水出,稍差,则针不可入矣,亦奇巧之器也。”……尽管宋代印刷术已有很大进步,但由于印数有限,保存不易等原因,仍限制着针灸医学的普及与发展。为广流传,王惟一主持将《图经》三卷刻于石碑之上,供针灸爱好者览诵抚拓,故石碑对针灸术的流传有推广作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惟一对古代针灸学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惟一取得针灸学成就的原因。
2022-09-08更新 | 143次组卷 | 7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外国语学校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