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概况。

时期概况
西周形成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服饰的材料、颜色、纹饰均与身份地位挂钩,体现出尊卑等级。
贵族在不同的场合下,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各民族的服制多样,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窄袖短衣的胡服传入中原地区。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是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服制变革
秦汉服制归于统一。随着染织、刺绣、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服饰的装饰丰富,丝织品的色彩艳丽
魏晋南北朝胡服流行,其窄袖紧身、圆领的特点也被汉民族的服饰所吸收。孝文帝改革,一度改穿汉服。南方的士人为彰显个性,往往袒胸露臂,披发跣足
隋唐服饰色彩艳丽,重装饰,女子着装开放。胡服与外国服饰流行
宋代着装趋于拘谨保守,色彩不再艳丽,风格上倾向于质朴、洁净、自然、淡雅
服制混乱,汉服与胡服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
服制沿袭唐制,禁胡服。明中叶以后,服饰的材料、质地与样式均追求奢华艳丽,重装饰。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强迫汉人改穿满族样式的服装

——摘编自邓凌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中的沿袭与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荀子继承了孔孟的幸福论,并进一步对幸福与物质、礼欲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尤其注重幸福的内涵,包括:“成仁之道”的德性幸福;“以义制利”的道义幸福;“以礼节欲”的理性幸福。他指出人要实现真正的幸福:首先,要“化性起伪”,使人性在不断的自我更新中体会到幸福;其次,要“积善成德”,通过善德的不断积累促进幸福的不断增进;再次,要“学至乎礼”,通过“礼”规范人的德行进而保障个体幸福的实现:最后,提倡“国昌民福”,即人的个体幸福体验与个体赖以生存的群体有着紧密的关系。荀子的幸福观为当前我国构建幸福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摘编自袁晓娟《荀子的幸福观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   幸福是古希腊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对幸福问题论述是最深刻、最系统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某种完善的东西,个人的善固然重要,“城邦的善却是所要获得和保持的更重要、更完满的善”。处于战乱中的国家的国民是很少能够获得安宁幸福,因此,个人是脱离不了所在时代和社会而自谋福气。既然,个人的幸福与城邦息息相关,那么,城邦就有义务建设好城邦并让民众过上幸福生活。城邦建设中法律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不是在健全的法律下成长的,就很难使他按受正确的德性。德性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社会制度、适当的职业、强壮的身体和一定数量的财富”同样不可或缺。在众多伦理德性之中,亚里士多德尤其珍视公正对于幸福的意义。

——摘编自冯骥《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荀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给我们的启示。
3 . 从秦朝开始并长期实行的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员,是朝廷派遣下来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命官”,只能行使君主授予的有限管理权,君主的意志通过各级政府官员渗透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这揭示出郡县制(       
A.有利于实现地方的自主发展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
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D.体现出君主集权扩张的本性
4 . 17世纪以来,英国、荷兰、丹麦、葡萄牙、法国分别于建立了具有垄断性质的东印度公司。瑞典东印度公司晚至1731年才正式成立,1732年首艘商船“腓特烈国王”号启航,船上携带着铁条、铜、焦油等瑞典本国物品,以下最有可能的是(     
A.需要携带或换取大量银元与中国交易
B.出发时沿太平洋西岸自北向南航行
C.以获取中国的丝绸、茶叶、香料为目的
D.瑞典东印度公司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控制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瓜,原产于非洲干旱地区,唐五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国。《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本草纲目》也认为“按胡峤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传中国,今南北皆有。”

——《略论古代丝绸之路中西动植物物种的交流》

材料二   


材料三   “(大生纱)厂中重大之事,以银钱帐目、机器、进出货、杂务为大宗,每宗以列名商董分主其事。凡一宗应用之人,悉由此商董专主,附股之人,不得参预,所用之人或有侵欺事情,亦惟此商董是问。严禁局外荐人,挂名干修……每日两下钟,各董集总办事处,考论花纱工料出入利弊得失,酌定因革损益,由总帐房撮记大略,编为厂要日记,以备存核。”

——《张季直九录·厂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西瓜传入中国的历史条件和影响。
(2)对比上图,结合所学比较古代中埃农业的共同点,列举古代两地主要农作物。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制度的名称,请阐述该制度的具体特点,并列举中国近代企业名称和创办者1例(需对应)。
6 . 《三国志》中有“募其服从者五百人,率攻下二十余壁(营垒),……得户二万,兵二千人,令就田业”、“歙贼帅金奇万户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黔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林历山四面壁立,高数十丈,径路危狭,不容刀楯,贼临高下石,不可得攻”的记载,该材料意在强调(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是当地政府官员据险而建
C.军事防御的同时带有庄园经济色彩D.国家基层治理能力强化
7 . 《二年律令·贼律》中有“子牧杀父母、殴詈泰父母、父母段(假)大母、主母、后母,……皆弃市”、“父母殴笞子及奴婢,子及奴婢以殴笞辜死,令赎死”的记载,据此可知(     
A.政府强化基层教化B.该时期在量刑时会考虑亲属间的尊卑亲疏关系
C.儒学对唐初的政治生活并非全无影响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8 . 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明确提出“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下列不属于新中国推动国际秩序规则变迁过程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集体安全体制的建立D.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某位历史人物在提出“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银行转输上下,藏富于商民,振兴商政、保护商款,……有益于市面也”。下列选项与该历史人物相关的是(     
A.1876年轮船招商局发行股票B.1865年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
C.在北京首创中国通商银行D.其创办的银行先后在汉口、烟台等设立分行
10 . 唐宋《杂令》规定:“诸出举,两情和同,私契取利过正条者,任人纠告,利物并入纠人。”关于该史料下列说法正确(     
A.民间商业借贷属于违法行为B.暂时放松重农抑商政策
C.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D.政府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