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材料四中“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2 . 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应考的有许多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早已懂得许多政治掌故。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农村子弟,骤然中式,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杆格。唐代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长短。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真实考试成绩。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得不到真才。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来必即或任用,因而仍多经各衙门长官辟署,借此对政事先有一番实习。宋代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要及第即得美仕。

直到晚清,西方人还借鉴了此制度,而我们却吐弃了。幸而孙中山先生,重把此制度提出,列为五权之一。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1913年北洋政府公布《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案》,标志民国考试制度建立。1916年6月成立文官高等试典委员会,举行第一次文官高等考试。规定年满25岁的中国男子,在国立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教育部指定的国外大学或高等专门学校学习3年以上,具有毕业文凭者才能考试。考试分4次,并规定:凡中等以上学校毕业.或具有相当资格者,可免甄录试。初试合格者,送官署学习两年后可直接参加下次大试。大试和口试及格,依《文官任用法》任用。这次考试因袁世凯暴毙,政局混乱,许多人没有被任用。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考试制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考试制度的历史意义。
3 . 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摘编自《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分布:


材料三   张謇通过金融融资的方法向社会招股集资,解决资本问题……张謇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的立章定规。他亲自拟定的《厂约》,被章开沅教授称为中国早期民族近代企业留下的一篇重要文献……“父教育、母实业”,实业、教育是张謇提倡救国立国一个整体的两个车轮,相依相承,共同发展……19001921年间,大生资本增长六倍。以此为基础,张謇发起创办了20多个股份制企业,涉及工业、农业、盐垦、冶金、面粉、造纸、交通运输、金融银行等行业,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集团公司,控制资金达2240万两……1922年,中国经济形势突变。一战结束后日本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天灾人祸、水灾不断导致棉花连年失收;东北市场出现严重萎缩;大生公司战线过长、管理落后等多种不利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大生资本集团陷入困境。

——《大生纱厂见证封建制度的没落和现代社会的到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张謇企业制度创新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1900至1921年间推动大生资本集团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利因素。
2021-05-0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十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与世界文化走向融合的双趋势中,中国儒家文化也顺应了这个趋势。

材料一   2004年全世界只有7所孔子学院,到20118月为止,共有10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53所孔子学院和473所孔子课堂,其中美国和日本分别建立81所和13所孔子学院。

这个被称为“孔子学院”的现象,至少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非零和(我的利益不是你的损失)、非排他(我可以做你也可以做)、非独占(我做了不影响你做),非竞争(你做好了会是我的参考)、非暴力(我自愿做你也自愿做),互惠双赢(我有利益你也有利益)的双边合作国际语言文化推广模式,也是首个发展中国家利用有限的资金如何推广本国语言和文化进而推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先驱性试验。

——周玮生:《多元文化的共生与孔子学院的实践》

材料二   美国著名汉学家白鲁恂认为,中华文明可以拯救西方基督教文明造就的“创造性毁灭”怪圈。在他看来,基督教文明业已陷入难以自救的悖论境遇,即一面在创造着人类大量财富,一面又囿于其二元对立观在世界上制造了隔阂、对抗与冲突。

——胡燕春:《海外汉学家对“文化中国”的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学院的创办有哪些特点?其有何示范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世界西方文化出现了哪些问题?中国文化的哪些核心价值有利于解决西方文化的弊端?
2021-04-2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业社会里,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与之相应的制度特点是专制。但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这是中国制度建设的独特之处。……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体制形式中最关键的步骤。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
——陶涛《关于“中央集权制”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1644年4月25日,明代崇祯皇帝自缢于北京禁苑煤山。1649年1月30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有学者把东西方这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中的“两种制度”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东西方这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
2019-01-30更新 | 245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届贵州贵阳市普通高中高三8月摸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科举考试原则上允许自由报考,“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呈文去留”;由于取士原则兼顾士子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显贵或闻士名流投呈作品,官员不避讳直接向选举机关推荐人才,仅就考试规则而言,则尚不周严。宋朝确立三级考试制度,有地方选拔的“乡试”,全国性选拔的“省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糊名”、“誊录”,避免辨识字迹,防范录取中作弊。考试内容出现了章法、格式相对固定并适于考试的“时文”,它的作文体例为考生和考官提供了相对客观、标准的评价框架,但是忽略了思想见识,实际开了明清八股文之先河。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在科举取士过程中,由于东南之人长于文章,应进士举得心应手;西北之人质朴无华、长于经学。因此,对省试录取名额的分配,司马光主张照顾地区差异,按照一定份额“逐路取人”;欧阳修则认为应按乡试的绝对成绩“唯才是择”,以防“谬滥”。这一争论表面上落实于地区或落实于个人的差异,却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和科举对整个官僚制度的影响。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唐、宋科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与欧阳修争论的焦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争论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家们把最大注意力集中到人事以及人伦关系方面,从而构成了独特的古代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以突出人的道德理性为根本特征,因而可称为道德人本主义。道德人本主义侧重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是以共同的人性和以共同的人伦道德为基础的。中国道德人本主义是以群体为本体的,主张大同世界天下为公,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摘编自乔根锁《论中国先秦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二   古希腊早期哲学的人文精神表现在对终极生活方式的向往,以自己的方式来把握存在是一种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方式。法国哲学家哈道特曾说:“在这一时代(指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是一种方式,它必须在每时每刻都要践行,其目标是从整体上改造个体的生活。”因而哲学家注重从人的现实生活、从人的存在的困惑出发,追求人生幸福,通过这种生活方式达到对存在的切中而得到心灵的安定和自由。

——摘编自史巍《古希腊早期哲学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时期儒家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人文主义思想相比,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材料二   晚清以来,伴随着西风东渐,星期制传入中国。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视星期制为文明之制,主动仿行。而湖广总督张之洞规定两湖书院的学生只准休旬假(十日放假一日),不得过星期日。1902年至1911年夏,由于清政府推行新政,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1912年民国肇建,南京临时政府“期与世界各强国同进文明”,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与此同时,星期制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渐成都市生活中新的工作与休闲的节奏。合理的休息与适度的休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人的精神面貌。

——摘编自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

材料三   1949年之后,新中国沿用近代以来形成的星期日公休制度。1995325日,国务院发布第174号令,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自199551日起施行。利用和过好双休日,对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消费休闲和社会风尚都有很大影响,从星期日公休制到一周双休,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为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人民日报》等

材料四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1873年德国“国立物理研究所”、1876年美国爱迪生实验室即在此背景下创立;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简析近代以来星期“公休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科学研究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色山岗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亲如手足。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儿女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皮肤的颜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里……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为什么《独立宣言》通过近200年后,马丁·路德·金仍在追求这一梦想?它反映了民主政治演进历程有何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世界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途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重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

材料二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斯大林加速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措施,并结合所学归纳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2024-05-3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